汪曾祺《四方食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

《人間知味》是汪曾祺的散文集,以生動自然的隨筆,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感覺。

其中一篇《四方食事》,講到了中國東南西北各個地方的飲食習慣。文字淡而有味,渾然天成,引人入勝。

文中有一段話深表贊同:有些東西,自己儘可不吃,但不要反對旁人吃。不要以為自己不吃的東西,誰吃,就是豈有此理。總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嚐嚐。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汪曾祺《四方食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

所謂青菜蘿蔔各有所愛,眾口難調。不論什麼食物,有人喜歡,自然也有人不喜歡。

比如榴蓮,喜歡吃的人愛到骨子裡,不喜歡吃的人,簡直萬分嫌棄。

記得曾經一位姐妹的追求者,送了一大包水果,裡面就有榴蓮。我們四個女生望著一個大大的榴蓮,不知如何切開,後來好不容易切開了,那味道實在難以忍受,其中兩個人嚐了嚐,說感覺像在吃屎。

我們既然無福消受,就送給喜歡吃的朋友了。喜歡吃的朋友,吃完,還舔舔手指上殘留的榴蓮。

汪曾祺《四方食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

後來,我嘗試了吃榴蓮,也喜歡上了榴蓮的味道。兒時我有許多不吃的蔬菜,後來隨著年歲的增長,當初不吃的,後來都吃了。

小時候吃青菜白菜,只吃葉子不吃莖,長大知道莖更有營養,就吃了;小時候不吃苦瓜,嫌太苦,長大知道苦瓜對身體好,就吃了;小時候不吃芹菜,嫌棄味道重,長大知道芹菜富含纖維素,就吃了。

這些都是知道利於身體,才改變口味吃的。也有一些蔬菜,是純粹因為口味的變化而選擇吃的。

汪曾祺《四方食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

比如,曾經不吃香菜,可是有一次,吃了一份紅燒魚,其中加了香菜,瞬間覺得香菜的味道真好。從此,就愛吃香菜了。

曾經不吃羊肉,覺得太羶。記得在內蒙額濟納旗旅行的時候,喝了一口羊肉湯,實在無法忍受那濃烈的羶味。

後來,有一次冬天,加班到晚上十一點回家,老公端來一碗親手熬製的白蘿蔔清燉羊肉湯,一碗下肚,覺得很好喝,羊肉也很鮮嫩可口,那羶味好像變成了特有的清香味。從此,就吃羊肉了。

汪曾祺《四方食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

人生的前面十八年,是滴辣不沾。因為家人都不吃辣,家中飯菜從來不會放辣椒。自從去四川上大學,就變成了無辣不歡。畢業去了佛山,剛開始無法忍受廣東飯菜的清湯寡淡,後來也漸漸能夠欣賞廣東食物的鮮美。

在廣東的時候,聽到一個廣東女生說她隔壁住了一個重慶人,每次燉湯居然放花椒辣椒八角,簡直無法想象,那湯怎麼能吃。

也許在重慶人的眼中,覺得廣東人燉湯,清湯寡水,有什麼味兒呢。

汪曾祺《四方食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

因為吃過清燉湯的鮮美,也知道清燉湯更養生更健康,所以平日裡燉湯都選擇清燉。可是家中長輩很是嫌棄,老家人的口味比較重,即使不吃辣椒,燉湯也會先把肉炒炒,加一些花椒八角,醬油之類的,燉出來的是醬棕色的,渾渾油膩膩的湯。

他們會覺得我們清燉的湯,沒個吃頭兒,難吃,寡淡無味兒。

每次,我也只能說讓他們試著嘗試一下,品品食材原本的鮮味兒。老家那種重口味的湯,更多的吃的是調料帶來的味道,我也喜歡。但是清燉的湯,細細品味,更耐喝,食材原本的鮮香很誘人。

汪曾祺《四方食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

其實,人的口味真的應該雜一點,寬一點,那樣才能品味更多的美食,才能對得起自己的味蕾。

從能接受不同口味的食物開始,慢慢接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行為習慣。從而慢慢有一顆寬容的心,容人的量。


注:文中圖片均為作者拍攝,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