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創新語宗師藝永存—傅抱石

有著“一代宗師”之譽的中國書畫藝術大師傅抱石先生,其成就和藝術地位已被世人公認,他獨創的“抱石皴”在中國畫藝壇綻出了絢麗多彩的奇豔。

傅先生的作品真正做到“詩情”與“畫意”的巧妙結合,縱觀歷史,能完美達到此境界的前有唐代王維,後有清代石濤,當代首推的應是傅抱石了。

理論家宋振庭先生生前曾對抱石先生作過評論,他是個大學者、大詩人、學者的科學冷靜,詩人的豐富感情,畫師的高超筆墨功夫,三者結合構成傅抱石這個天才,我們欣賞傅抱石的藝術作品,總是被它的深邃意境所吸引,被它的藝術境界所感染。

傅抱石先生的作品,每幅都充滿了詩意。他一生對中國文學中詩詞研究極勤,領會極深,學識極為淵傅。他從大量詩詞佳作中吸取豐富營養。

山水畫以詩情動人,人物畫以詩意傳神。他巧妙地把詩詞所追求的美與繪畫藝術所追求的美結合在一起,豐富了繪畫藝術的內涵,加強了藝術作品的感染力。

丹青創新語宗師藝永存—傅抱石

​抗日戰爭期間,抱石先生生活在四川山區,他喜愛山區的美景。山區的雨景也引起他的創作激情。抱石先生在實踐中獨創了表現雨景的筆墨技法,《巴山夜雨漲秋池》是抱石先生生最早的唐人詩意雨景作品。

他最為成功的雨景作品當推《瀟瀟暮雨》了。畫家豪放的筆墨刻畫四川山巒的氣勢。他用“抱石皴”把斜風細雨的雨景渲染得無比的美麗動人,充滿詩意。

抱石先生對石濤的研究始於1921年。傅抱石原名傅中洲字慶遠。入小學時學名為傅瑞麟。自從他接觸到石濤的著作和畫跡後,他仰慕石濤,,崇拜石濤,改名傅抱石,自號“抱石齋主人”,以明其志。

自此以後除了臨摹石濤的畫跡外,更加勤奮研究石濤著作論述和題畫詩稿。正如他自己說的:“餘於石濤上入妙諦,可謂癖嗜甚深,不能自己。”前後花了十餘年時間,完成《石濤最考》、《石濤再考》、《石濤三考》、《石濤生卒考》、《石濤年譜稿》《石濤畫論之研究》、《大滌子題畫詩跋校補》等著作。

丹青創新語宗師藝永存—傅抱石

​抱石先生是藝術大師,又是著名的美術教育家。1935年以後,曾在江西省一中藝術科任美術教員,同時又在南昌市私立鴻聲、洪都、心遠、女師等學校兼任美術課。

他開創了中學美術教育事業貢獻過自己的力量。1935年調任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負責江蘇省國畫院的籌建工作,並擔任國畫院院長。

不久即組織了二萬三千里的深入生活的寫生活動,這是中國畫界的創舉,名振全國。長途跋山涉水創作出來的作品在北京舉辦了《山河新貌》大型畫展,得到極大成功,愛到周總理等中央領導的嘉許。

抱石先生的藝術主張在一系列創作中影響著南京的新老畫家,逐步形成了新的金陵畫派。今人遺憾的是抱石先生過早地逝世,但其藝術永存。

傅抱石先生在40餘年藝術生涯中(1921年——1965年)共計創作國畫2000餘幅,其中大幅鉅作約佔五分之一,人民大會堂收藏有著名的《江山如此多嬌》和江蘇廳的《虎踞龍盤今勝昔》等。

1984年抱石先生的冊頁《唐人詩意圖卷》創價160萬港幣以後,1989年他的《九張機圖冊》以310萬港幣為一臺灣藝術品收藏定競購,最為轟動的就是其代表作《麗人行》以1000多萬人民幣成交,創下中國畫單幅作品最高的價格。

丹青創新語宗師藝永存—傅抱石

​去年11月至12月,傅抱石先生中國畫展在廣州、深圳兩地舉辦。目前採訪了傅抱石之子、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畫師傅二石先生。

談及畫展,二石先生無限感慨地說:“父親生前生後從未在廣州舉辦過這樣規模的大型畫展,這次廣州畫展,共選出130多幅作品,引起了極大轟動。

早在五、六十年代,傅抱石先生與廣東中國畫畫壇領袖關山月先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合作了一幅巨畫《江山如此多嬌》,後又曾旅行寫生到過哪裡,這次畫展是傅抱石在廣東首次畫展,目的是讓廣東眾多書畫愛好者、收藏家一覽其作品全貌。

開幕當天,關山月先生即興賦詩,一位美術評論家深有感觸地說:我的最大體會是,傅抱石是真正的以藝術為生命的畫家。”

由此可見抱石先生的藝術作品經過時間和歷史的考驗,在世界藝林之巔,更發出燦燦光輝,其創造的丹青新語“抱石皴”必鈄載入中國繪畫的歷史。

丹青創新語宗師藝永存—傅抱石

丹青創新語宗師藝永存—傅抱石

丹青創新語宗師藝永存—傅抱石

丹青創新語宗師藝永存—傅抱石

丹青創新語宗師藝永存—傅抱石

丹青創新語宗師藝永存—傅抱石

丹青創新語宗師藝永存—傅抱石

丹青創新語宗師藝永存—傅抱石

丹青創新語宗師藝永存—傅抱石

丹青創新語宗師藝永存—傅抱石

丹青創新語宗師藝永存—傅抱石

​傅抱石(1904年-1965年),祖籍江西新餘,是我國20世紀傑出的國畫家、篆刻家、美術史論家、美術教育家。青少年時代的傅抱石家境極為貧寒,父親去世得又早,傅抱石靠自學獲得了大量知識,尤其是關於中國繪畫史與篆刻史的知識。

二十餘歲就撰寫了《國畫源流述概》(22歲)、《摹印學》(23歲)、《中國繪畫變遷史綱》(26歲)之類具有深厚學術修養的專業論著。

1933年,傅抱石在徐悲鴻先生的幫助下,得到了赴日本留學的機會。1935年,傅抱石在老師金原省吾,及當時在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大力幫助下,在東京舉辦了《傅抱石書畫篆刻個展》,取得了很大成功。

同年,傅抱石因母親病故,由日本返回中國,並應徐悲鴻先生之邀到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抗戰爆發後,傅抱石隨中央大學遷至重慶,在中央大學及國立藝專授課,同時從事抗日宣傳工作。

傅抱石在重慶待了8年,在這期間,傅氏在授課及抗日宣傳之餘,仍繼續進行他的美術史論研究(尤其是對石濤的研究)。此外,在篆刻及繪畫創作方面也在全力進行實踐。

8年之中,曾在重慶、成都、桂林等地多次舉辦畫展,展出作品以其全新的畫風與獨特的個性,得到海內外人士的讚譽。

新中國成立後,傅抱石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授。1960年成立江蘇省國畫院,傅抱石任院長。同年傅抱石率江蘇國畫寫生團,歷經六省一市,共二萬三千里,結束後在北京舉行《山河新貌》寫生畫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其後,傅氏又進行了東北寫生、浙江寫生、江西寫生、湖南寫生等,再加上1957年率中國藝術家代表團,訪問東歐(捷克、羅馬尼亞)期間所作的大量寫生,傅抱石留下了大量歌頌祖國、歌頌大自然且具有創新意義的國畫作品。

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腦溢血逝世,終年61歲。在這短暫的一生中,傅抱石創造了令人驚歎的業績:他留下了數千枚印章和數千幅繪畫作品,還有二百多萬字的學術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