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早疫病,學明白了不吃虧!教你如何防治

番茄早疫病又稱為輪紋病、夏疫病,是番茄的一種主要葉部病害,各地均有發生。一般年份莖葉發病率在10%左右。

4月26日來自雲南昆明市的農管家用戶王永雲發來圖片向農管家的專家諮詢:“看看西紅柿得了什麼毛病?”下面一起來看看專家是如何解答的。

番茄早疫病,學明白了不吃虧!教你如何防治

農管家專家解答:

呂蘭華(山東省聊城市——擅長番茄、黃瓜、芹菜等作物)

番茄早疫病,建議選用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劑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64%氫銅·福美雙可溼性粉劑600倍液等噴施防治。

馮濤(安徽省 六安市——擅長領域植保技術、土壤管理)

早疫病,建議使用肟菌·戊唑醇或氟硅唑或苯甲丙環唑防治。

盧芃源 (河南省鄭州市,西南林業大學,擅長植保技術)

番茄早疫病,同心螺紋,注意高等真菌感染。早疫病危害。 可用 50%異菌脲1000/1500倍液 25%丙環唑1000/1500倍液 30%苯醚甲環唑4500/5000倍液 70%丙森鋅600/700倍液 80%代森錳鋅500/800倍液 12·5%烯唑醇1000/2500倍液 16%多抗黴素4000/5000倍液,交替使用。

何平(北京市東城區——擅長植保技術)

早疫病。建議用甲基硫菌靈,異菌脲,丙環唑,氟啶胺,多抗黴素,苯醚甲環唑,代森錳鋅,烯唑醇防治。

農管家知識小課堂——番茄早疫病

危害症狀

主要侵染番茄幼苗和成株的葉、莖、花、果。此病大多在結果初期開始發生,結果盛期發病較重。老葉一般先發病。苗期染病莖部變黑褐色。

番茄早疫病,學明白了不吃虧!教你如何防治

葉片上有黑褐色輪紋斑

成株葉片染病,發病初呈針尖大小的黑點,後發展為不斷擴展的黑褐色輪紋斑,邊緣多具淺綠色或黃色暈環,中部出現同心輪紋,且輪紋表面生毛刺狀物,潮溼條件下,病部長出黑色黴物,有的品種病斑周圍現黃綠色暈圈,多個病斑融合造成葉片變黃乾枯。

莖和葉柄受害,莖部多發生在分枝處,產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規則形或橢圓形病斑,稍凹陷,表面生灰黑色黴狀物。

番茄早疫病,學明白了不吃虧!教你如何防治

青果染病,始於花萼附近,初為橢圓形或不定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有同心輪紋,後期病部表面密生黑色黴層,即茄鏈格孢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發病規律

早疫病的發生與氣溫、相對溼度、降雨量、葉片生理年齡及品種耐病性有直接關係。

品種因素。抗病性有相當差異。

氣候因素。溼度是病害發生與流行的主導因素。溼度80%以上,溫度20~25℃最易發病。田間發病前5天均溫為21℃,相對溼度大於70%的時間超過2天,早疫病即可發生。陰雨天氣造成環境高溼易發病。

栽培因素。連作,栽種密度過大,基肥不足,灌水多或低窪積水,結果過多,植株生長衰弱等,都有利於該病暴發流行。春季保護地栽培,番茄定植後,晝夜溫差大,葉面有水膜,利於病害發生。

越冬與初侵染源。病原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或種子表面越冬,附著在種子上的病原可存活2年。

傳播特點。播種帶菌種子,種子萌發時即可發病。在大棚內,病原主要是種子攜帶分生孢子成為初侵染,土壤中帶有分生孢子,或者從通風口處,風攜帶分生孢子進入大棚,完成初侵染,潛育期2~3天后出現病斑。病原通過氣流、雨水、昆蟲和農事操作進行多次侵染。病原從氣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

農業防治

生產上應注意選擇抗病品種。

施足腐熟的有機肥,合理密植。注意雨後及時排水。與非茄科作物實行2-3年輪作,避免與土豆、辣椒連作。早期及時摘除病葉、病果,並帶出田外集中銷燬。番茄拉秧後及時清除田間殘餘植株、落花、落果,結合翻耕土地,搞好田間衛生。

在栽培上,選擇適當的播種期,加強田間管理,使植株生長強健,在整枝時應避免與有病植株相互接觸,可以減輕病害的發生。

參考防治藥劑

70% 錳鋅·百菌清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1050-1575克/公頃

29% 戊唑·嘧菌酯 懸浮劑(低毒) 使用30-40毫升/畝 噴霧

60% 唑醚·代森聯 水分散粒劑(低毒) 使用40-60克/畝 噴霧

75% 肟菌·戊唑醇 水分散粒劑(低毒) 使用10-15克/畝 噴霧

68.75% 噁酮·錳鋅 水分散粒劑(低毒) 使用75-94克/畝 噴霧

52.5% 異菌·多菌靈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100-150克/畝 噴霧

64% 氫銅·福美鋅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102-117克/畝 噴霧

60% 錳鋅·福美雙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2250-3750 噴霧

50% 多·錳鋅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80-100克/畝 噴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