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修辭手法——通感

詩詞中修辭手法——通感

通感,也叫移覺,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不分界限。譬如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裡的高深莫測的武功:乾坤大挪移。

詩詞中修辭手法——通感

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通感就是讓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間進行溝通,達到意想不到、超乎尋常的功效。

詩詞中修辭手法——通感

說一個最通俗的例子,老人們常說:你耳朵瘸了嗎?!我想大家對這句話都不陌生,這裡就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耳朵,本是聽覺器官,而瘸,是肢體感覺,這種不直說“聾“而說”瘸“的手法,就是巧妙的通感。

詩詞中修辭手法——通感


通感在古詩中的表現手法是多樣化的,有以形聲的感覺轉換,如湯顯祖《牡丹亭》中的兩句唱詞:“聲聲燕語明如剪,嚦嚦鶯歌溜的圓。”其中燕語、鶯歌都訴諸聽覺,而“剪”是器物,“圓”用於形狀,都屬於視覺範圍,怎麼”燕語“會象”剪“,”鶯歌“會成”圓“呢?原來人們可以從”剪“的形狀得出銳利、輕快的聯想,從”圓“的形態上獲得珠圓玉潤的啟示。

詩詞中修辭手法——通感

當然還有視覺與聽覺相互轉換的。”鳥拋軟語丸丸落“該句將聽覺轉化為視覺的感受,將鳥兒活潑、動聽而流暢的叫聲,通過珠丸的拋落盡顯出來。讀後,那珠丸拋落時清脆的聲音,尤然在耳,而珠丸落的那種視覺形態與節奏感,也躍然眼前,叩動心絃。

詩詞中修辭手法——通感

王維的《過香積寺》,其中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聯,泉聲,源於耳;咽,則來源於其他感官。日色,為視覺;冷,則屬於觸覺。詩人把視覺、聽覺與觸覺等相互溝通,屬於通感。杜牧《秋夕》裡”銀燭秋光冷畫屏“一句,秋光,是視覺,冷,是觸覺,這裡把視覺與觸覺相通,屬於通感。

詩詞中修辭手法——通感

通感,是古詩詞中比較覺見的一種修辭手法。作為詩詞愛好者,不可不知。關於通感的例子很多很多,不再一一 舉例,以上這些,是對通感的一些初步認識,希望對初學者有所幫助。

詩詞中修辭手法——通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