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些就明白,日本“天價”水果不愁賣,是有道理的

日本農產品的高商品性,在世界農業國家中的排名中,都是相當靠前的,這得益於日本農產品標準化的分選與包裝流程。今天,《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就來為大家揭秘日本農產品從田間到消費者的“通關”之路。

看完這些就明白,日本“天價”水果不愁賣,是有道理的

從田間到選果廠

首先,農戶從果樹摘下果子後,將其放入專用箱,送到選果廠。部分果實為防止變色,在培育之初便套有包裝袋。

看完這些就明白,日本“天價”水果不愁賣,是有道理的

到達選果廠後,選果廠會把對應農戶的信息調出,因為接下來的選果記錄將會登記到對應農戶的信息,根據水果的評級、數量與農戶進行結算。果品根據大小、色澤、完整度等標準分為5個等級:1級為上品、2級為較好、3級為完好、4級為次品、5級為殘品。

選果廠的分選與包裝

將所有果實一個個地從箱子裡面拿出,把外面的包裝紙拿掉,把果實一個個整齊排列在流水線上。拿下的包裝紙會丟棄在流水線下方的紙帶回收系統,統一送到旁邊的壓縮機處進行環保處理。

(1)果品分級

操作員面前有兩條主要的流水線,一條是水果源源不斷地從收貨口傳過來,另一條則是排列好的一個個空的小果盤,每個小果盤上面有條碼標籤。操作員需要將屬於1~3等級的果品放在空果盤上,這些產品隨著果盤進入下一個流程。4級的果品會被放置到操作員頭頂的傳送帶,然後送到次品處理區,作低價銷售處理。5級的果品會被放在操作員腳底的傳送帶,送到殘品區,銷燬或另作處理。

1-3級的果品隨著小果盤通過兩個封閉的“黑匣子”。第一個“黑匣子”是外觀判定儀,當果品經過機器內部,機器會迅速捕捉果品的外觀信息,作等級判定。第二個“黑匣子”則用於測試果品的水分、甜度、硬度。

看完這些就明白,日本“天價”水果不愁賣,是有道理的

當果品經過時,“黑匣子”內的光電探測器向果品發射紅外線,其中的分光儀測出反射波的波長,根據波長確定果品的水分、甜度與硬度等級。所有的評級數據會迅速上傳到監控系統,系統會根據數據與農戶作結算。目前,選果廠能夠把果品分成64個等級,並進行相應的包裝出售。

(2)果品裝箱

看完這些就明白,日本“天價”水果不愁賣,是有道理的

分好等級的果品將送到裝箱區。裝箱區配備76個工作臺,保證不同等級的果品有對應的裝箱區。在裝箱區內,操作員背後是一條空箱輸送線,選果廠的二樓有一個大型的製作箱子機器,空箱子會從二樓“空降”到一樓的輸送線。每一個工作臺都配備了標籤打印機,自動生成與農戶對應的標籤,以便日後果品在流通環節做追蹤溯源。操作員把小果盤上的果品取出後,空果盤會重新進入系統作分揀循環。在裝箱、貼標籤等動作完成後,操作員點擊系統的確認鍵,設備會把滿箱送到下方的傳送帶,裝箱流程結束。

(3)果品出庫

封箱完畢,箱子已是可發貨狀態了。一些不需要馬上發貨的箱子,會被送往分揀線,按水果不同等級類別先做好分揀,然後送到儲存庫。儲存庫常年保持5攝氏度的恆溫,以起到保鮮、鎖定水分的功能,恆溫庫的作業由自動堆垛機完成。

而另一些直接出貨的產品,會送到打碼區。打碼區備有兩個大型的機器手進行作業,同時也有人工打碼區,以適應高峰期間的作業需求。打好托盤的箱子會有高速搬運臺車過來帶走,然後送到發貨區。

發貨區有兩個出貨區域,可以同時裝兩臺車。為了提醒叉車工人不要裝錯車,發貨門上有電子屏幕顯示對應貨車的車牌號碼,這也便於整個出庫流程的管理,預約提貨,按時裝貨。

從選果廠到超市

一般來說,這一環節會有專門的配送物流中心負責。物流中心主要有三個工作區:

第一,暫存區。操作人員放置貨物在對應區域後,使用長波掃描槍對庫位進行信息錄入。暫存區旁邊還會有一個監控室,用於管控整個倉庫的作業,並起到掃描槍保存及充電的作用。

看完這些就明白,日本“天價”水果不愁賣,是有道理的

第二,冷凍庫。操作人員根據產品的溫度要求,送到相應的倉庫門口,高速搬運臺車會選擇庫內合適的通道,將貨品放置於冷凍庫。

第三,包裝加工區。在這裡,操作員會對產品進行重新包裝,以適應超市售賣的要求。

包裝好的農產品,將被裝進托盤中平放在暫存區,之後將被運往出貨區。商品將根據出貨地區的不同被歸類、裝車,依次運往各個超市。

所以,日本的農產品要想從田間到達消費者手中,都要經歷一番嚴格的“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