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出版社日常資金使用風險控制

【核心閱讀】

□孫文穎

出版社在日常生產經營中存在各種各樣的風險,比如選題策劃風險、紙張採購風險、庫存風險、應收賬款風險、合同風險、稅務風險等,這些風險最終轉化為資金使用風險,如果日常防控不及時或不到位,終將對生產經營產生重大影響。在日常工作中,出版社應提高日常財務管理中防範和化解資金使用風險的能力,構建以“財務管理”為核心的企業管理理念。筆者結合日常工作實例,就資金使用風險產生的原因以及應對舉措做了簡要分析和闡述。

出版社內控制度缺失或不完善、不科學

出版社日常財務管理中沒有根據實際業務出臺相應的財務管理制度,或已出臺,但制度內容不完善、不科學,不能對實際業務起到規範指導和風險抗衡作用。

比如:會議費支出是出版社常規業務,出版社每年都要根據實際需要召開選題大會、年度工作會、生產經營會、項目研討會等會議,要產生會議費支出,這就需要出版社參照國家標準或上級單位要求,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相適應的《會議費管理辦法》,並在辦法中明確會議費的支出內容和支出標準,以及審批、報銷的流程、原則和要求等重要內容,以此來規範和使用會議費支出。如果出版社沒有出臺此辦法,或辦法中沒有明確上述重要內容,或內容不完整,就會導致會議費資金使用無論是審批環節還是報銷環節均缺少制度依據去衡量和指導,所以經常會出現無會議支出報告、會議預算、會議支出範圍和標準、參會人員簽到記錄、會議結項報告、會議結算清單等重要資金支付依據,僅憑一張發票就報銷的情況,無法判斷各項支出是否合理,標準是否合適,是否存在違規違紀情況?資金使用隱藏的風險不能得到及時甄別和有效防範,給出版社帶來風險隱患。

再比如:出版社日常開支離不開《資金審批權管理辦法》,這種權力清單要從下到上科學、嚴密設置,達到相互制衡的作用。如果權力清單中沒有對“一把手”費用支出做出明確的制衡規定,則會導致“一把手”發生的費用無人監管,由“一把手”自己給自己籤批,顯然制度設置不科學,資金使用存在風險隱患。

內控制度形同虛設,執行不到位

在出版社日常管理中相關制度建設比較完備,但是制度的執行力較差,知行不一,“兩張皮”現象嚴重,資金使用隱患不斷。

比如:出版社《業務招待費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了業務招待費的支出原則、支出標準、審批權限、報銷流程及注意事項,制度很完善。但在實際業務發生時卻經常會出現“無招待事由、無招待標準、無招待人數”僅憑一張就餐發票報銷的情況,從上到下無人質疑,無人按照制度要求去審核該筆招待費支出是否合理,招待幾人、陪同幾人、人均標準是否超標等,規章制度束之高閣,按照約定成俗的習慣,一路綠燈,殊不知這種有章不循、有令不行的資金使用方式嚴重違背了財務審批和報銷制度,極容易讓人鑽空子,給單位和個人帶來風險隱患。

資金安全缺乏有效合同來保障

出版社開展日常經濟業務需要簽訂各種經濟合同來維護出版社自身利益,但在業務實際執行中往往忽略這一重要環節,不籤合同或合同簽署條款不嚴謹,內容不完整,給企業帶來風險隱患。

比如:出版社每年都會對滯銷圖書進行或化漿、或特價、或捐贈等不同方式的處理,以盤活呆滯資金。就圖書化漿這種處理方式來講,需要與合作方簽署合同協議,在合同中明確此批圖書的處理方式、圖書紙漿噸數的折算方式、不同類型紙張所涉紙漿的計量單價(元/噸)、資金結算時間和結算方式、化漿證明及違約責任等必備要素,以合同來保障經濟利益的流入及國有資產的安全。但在實際業務執行時,有些出版社認為這屬“三重一大”事項,經過辦公會集體決議或職代會通過就可以了,忽視了簽署合同的重要性;或簽署了合同,但對上述必備要素未作明確約定,導致會計核算時因依據不足,收入無法確認,最終雙方口頭約定一價格,資金入賬草草了之。沒有人顧及此批圖書是否真的做了化漿,是否還可能重新流入市場,資金回收價值是否公允,國有資產是否得到了極大維護等。這種不嚴謹的合同簽署方式給出版社帶來很大的風險隱患。

此外,在實際工作中,會計人員由於職業素養不夠、責任心不足、會計核算基本功不紮實等原因,導致職業判斷能力不足。在處理具體業務時往往只注重發票和各級領導簽字,卻不知發票後面還需要根據業務性質後附相關的合同協議、資金使用報告(含預算)、結算清單、驗收報告、相關補充說明等重要信息對發票所涉內容進行佐證。相關佐證資料如果索要不齊全,該筆資金使用所產生的風險就不能得到及時甄別與防範,該筆會計核算也不會規範和完整。

多措並舉為出版社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縱觀上述導致日常資金使用風險的各項因素,出版社在日常財務管理中要嚴加控制,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將資金使用風險降至最低,具體措施如下:

建章立制,加強內控制度建設。出版社要建章立制,根據企業自身需求科學制定各項財務管理制度,加強內控制度建設。一套行之有效的內控制度應具備以下3個條件:首先制度的制定要齊備和完善,能夠覆蓋經濟業務全貌,使每一項業務都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指導各項經濟業務有序開展;其次制度要切合實際,要具有可操作性,要一環一環科學規範各項資金審批程序和報銷流程,相互制衡,不留死角;再次制度要明確各級人員(經辦人、審核人、審批人)的責任和義務以及處罰條例,強化各級人員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責任意識。符合上述條件的內控制度才能真正得到有效落實,徹底改變“兩張皮”現象,起到規範日常業務,降低風險隱患的作用。

加強合同管控意識。出版社要樹立合同意識,以完善、有效的合同來明確合作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最大程度捍衛出版社自身利益。合同必備內容一定要完善、明確,具有可執行力。出版社要根據實際設立法務部門或法律人員對經濟合同進行嚴格把關,並建立合同審批制度,明確合同的籤批流程和責任,層層把關,使合同規範業務並制約風險的抗衡能力發揮極致;同時加強合同檔案管理,明確合同檔案管理部門,確保每一項經濟合同的完整保管,便於相關部門依據合同約定辦理收付款業務,有效降低風險。

要提高會計人員職業技能。會計人員應該熟練掌握《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和國家各項稅收法規政策,熟悉新聞出版行業會計核算要求及本單位各項管理規定,這些都是做好財會工作必須具備的政策和理論依據。隨著財稅法規政策的不斷更新與完善,財會人員財稅知識的保質期越來越短,需要不斷加強相關知識的學習,才能與時俱進做好知識銜接工作;同時財會人員也要深入瞭解出版社各項經濟業務,充分掌握各業務板塊的經營特點,才能在日常會計核算及財務管理中提高財務風險的識別、防範及預警能力,有效降低運營風險。

加強會計人員職業素養,提高職業判斷能力。會計人員的職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和執業能力,會計人員一定要打破“埋頭記賬”的傳統模式,“不聞不問”“你好我好”“天下太平”的賬房先生已不適合現代企業管理要求,現代企業要求會計人員要加強管理意識,日常工作要參與到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將成本效益、資金使用效益和風險效益貫穿其中,告訴大家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應該怎樣去為,充分發揮財務的監管意識,徹底改變“傳統記賬型會計”的管理理念。良好的職業道德直接決定著財會工作的質量,所以日常工作中一定要高度重視財會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培養他們愛崗敬業、堅持原則、務實嚴謹的執業風範,恪守職業底線,為出版社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總之,通過上述幾方面舉措逐步提高出版社日常會計核算的質量,加強資金使用風險的甄別和抗衡能力,有效降低資金使用風險,充分發揮財務監管職能,使財務管理真正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重要工具。

(作者單位:中國美術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