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的繽紛色彩,人間的另一種絕色

在中華民族輝煌的詩歌寶藏中,古詩不僅是感情的美學,更是文字、音樂、色彩的美學,字裡行間,有似海的深情,有優美的旋律,還有那繽紛的色彩。“詩中有畫”可不是在誇張,古詩詞通過文字,可以給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著色,儘管不是繪畫那樣直觀的衝擊,可詩中多彩的世界也同樣令人歎服!

古詩詞中的繽紛色彩,人間的另一種絕色


如何描繪無限春光,讓這生機勃勃、色彩鮮明的春色通過筆端浮現?杜甫在窗前獨坐,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的終年不化的雪,望見柳樹上嬉戲的兩個黃鸝,望見飛向青天的一行白鷺,這黃的鸝、綠的柳、白的鷺、碧的天,真像是要把人的眼給看花了,色彩如此繽紛,感情如此蓬勃,自然而然地就寫下了“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句子,不僅讓後人根據此詩作畫,還有人從中悟出了幾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呢!

古詩詞中的繽紛色彩,人間的另一種絕色


杜牧在江南的春色裡惆悵,如畫的江南景,在煙雨濛濛中更具魅力,草木青蔥,繁花似錦,水村山郭,酒旗迎風招展,最迷離的是春風春雨裡若隱若現的亭臺樓閣,尤其是南朝遺留的一些廟宇,使江南春日的風光多了幾分滄桑感,也就不僅僅有“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生機勃勃,還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深沉悽迷。

古詩詞中的繽紛色彩,人間的另一種絕色


宋祁在東城遊湖,在春光明媚中看到水波瀲灩,楊柳如煙,杏花爛漫,詠出了“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千古名句,綠柳紅杏,煙霧朦朧,與詩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灑脫心境相得益彰。

春日裡的色彩是亮眼的,那古詩中秋冬時節的色彩則多了幾分冷峻,就像蘇軾的《贈劉景文》,荷花凋謝,荷葉枯萎,菊花凌霜傲雪,但也只是獨立疏籬,花葉衰殘,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在初冬時節。此時,橙子金黃、橘子青綠,“青黃雜糅,文章爛兮”,雖然比不上松柏的“自有歲寒心”,可這“經冬猶綠林”的橙橘卻有青松翠柏沒有的豔色,它們也無懼風雪,它們也無畏嚴寒,它們是人間的另一種絕色: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古詩詞中的繽紛色彩,人間的另一種絕色


再比如宋代林逋的《山園小梅》,清朗舒雅,林逋對梅花是真愛,被稱作“梅妻鶴子”,種梅養鶴成癖,寫梅寫鶴,皆是脈脈的深情。百花凋零後,寒風凜冽中,唯有梅花一株獨自盛開,傲骨錚錚,滿園風情,皆在其一身。秋冬時的景物總有幾分慘淡,可這幽幽綻放的梅花,確是不染纖塵,山園小梅,神清骨秀,幽獨高潔。花影疏淡,花香清淺,朦朧月色中,更添幾分風韻: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古詩詞中的繽紛色彩,人間的另一種絕色


縱然因為萬物衰頹而秋冬之色彩多是灰暗,可杜牧這一首《山行》卻是狀寫出了秋日的熱烈,寒山悽悽又如何,石徑暗暗又如何,看那楓林一片蓬勃的紅,簡直比天邊雲霞還要絢爛,簡直比那二月的鮮花還要豔麗,秋之韻,不僅在秋風之蕭瑟,秋月之皎潔,秋江之淒寒,更在這即使被霜裹住,也同樣怒放的生命力: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古詩詞中的繽紛色彩,人間的另一種絕色


徜徉在古詩詞中,色彩之美不僅體現在景物本身的色彩,更體現在那夢幻的光影裡,月色也好,日光也好,在這或朦朧或耀眼的大自然的打光之下,無論何種景物,都能在有層次感的色彩中展現出另一面。白居易一首《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殘陽一道,江面上波光粼粼,既有碧色之深幽,又有紅色之豔麗,殘陽如血,水如碧玉,天光水色,令人心醉。楊萬里一首《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杭州西湖,正值六月,荷花十里,清風鑑水,陽光燦爛,碧葉紅荷,精彩絕豔。

古詩詞中的繽紛色彩,人間的另一種絕色


適中的筆墨是淺淡的,可這輕描淡寫的文字,就能預覽出一幅幅色彩鮮明的畫面,詩中的大紅大綠卻絲毫不豔俗,詩中的奼紫嫣紅卻一點不雜亂,既愛春日江南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在白居易深切的思念裡體悟紅的花、綠的水,它們的美縱然豔麗,也夾雜著江南婉約含蓄的風情;也愛夏日田園的“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在范成大悠然的心緒中感受梅黃杏肥,麥白菜稀,有花有果,有色有形的農家之美;當然也放不下風和日麗泗水之濱的“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回大地,萬物煥然,一夜東風,百花開放,這春天的景緻在朱熹《春日》一詩中可謂是生機勃勃。

古詩詞中的繽紛色彩,人間的另一種絕色


在美不勝收的古詩中看五彩繽紛,這色彩既是大自然的語言,也是詩人的語言,大自然有著四季輪換春夏秋冬的不同色彩,詩人也有著歡樂悲喜的不同情感,在古詩的色彩中傾聽大自然的囑咐,在古詩的色彩中聆聽詩人內心的低語,何其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