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新規”下銀行理財的平穩轉型

銀行理財在資產管理各細分子行業中資金規模最大(含保本理財),影響力最強,具有系統重要性。2018年4月27日《資管新規》落地,特別是9月底《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出臺後,銀行理財監管政策框架已經明晰,以“非標轉標”“淨值型”為代表的行業轉型之路已經開啟。但從近期轉型的實踐看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以明確關鍵細節為抓手,儘快完善政策體系,加強對銀行理財轉型的引領。商業銀行自身則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加快推進理財業務轉型。

銀行理財監管政策框架

以《資管新規》2018年4月落地為起點,半年多來隨著監管部門加快工作進度,目前銀行理財細則已經落地,作為其配套制度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已於10月19日徵求意見, 結構化存款的監管規定也將適時發佈實施。銀行理財基本監管制度框架由此初步確立(表1)。

“理財新規”下銀行理財的平穩轉型

《資管新規》在確立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各資管板塊最低監管標準的同時,也指明瞭銀行理財以推行淨值化管理、表外非標回表或轉標為基本路徑實現打破剛兌、迴歸資產管理本源的轉型之路。在實際執行中,考慮到2018年5~6月銀行表外非標融資大幅度萎縮導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同比減少2萬多億元,為促進《資管新規》平穩實施,推動銀行理財平穩轉型,2018年7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關於進一步明確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就過渡期內具體的操作性問題進行明確。一是闡明公募資產管理產品在遵守期限匹配、限額管理和信息披露要求等前提下可以適當投資非標債權資產;二是明確過渡期內封閉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開放式資產管理產品、銀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可以適用攤餘成本計量;三是進一步明確了2020年底過渡期結束後的宏觀審慎政策安排和自主有序整改要求。

9月28日發佈的《銀行理財監督管理辦法》遵循《資管新規》和央行“7·20”通知的基本原則和標準,在整合修改既往銀行理財業務相關監管規定的基礎上,細化、確立了銀行理財的具體監管制度框架,並闡明瞭與下一步將要推出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結構化存款管理辦法》兩個配套制度之間的關係。

10月19日公開徵求意見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明確了子公司模式相對於內設資產管理部門的七項制度紅利:一是允許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二是參照其他資管產品的監管規定,取消理財產品銷售起點金額;三是擴大代銷合作機構範圍至“銀保監會認可的其他機構”;四是參照其他資管產品監管規定,不強制要求個人投資者首次購買理財產品進行面籤;五是鑑於理財子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取消非標投資限額有關“不得超過銀行總資產4%”的要求;六是允許子公司發行結構化的分級理財產品;七是擴大理財合作機構範圍至私募基金管理人。制度紅利的明晰促使越來越多具備資質的銀行宣佈擬成立理財子公司。近期隨著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兩家大行宣告成立理財子公司,目前具備資質的27家商業銀行已有15家公告擬成立理財子公司。

《銀行理財監督管理辦法》明確了現行監管制度中關於結構化存款的相關要求,包括納入表內核算、按存款管理,須繳納存款保險金和存款保險費以及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須具備相應的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等。同時指出,為更好地區分結構性存款和理財業務監管框架,促進結構化存款規範發展,下一步將制定結構化存款的專門監管規定。

銀行理財轉型進展與存在的問題

自2017年初原銀監會發布“三三四十”監管規定,有針對性地治理銀行理財發展中的各種亂象以來,銀行理財事實上已經開啟轉型之路。伴隨2018年《資管新規》和銀行理財管理辦法的發佈,銀行理財轉型的監管導向更加明晰,銀行自身轉型內在驅動力也在增強。

進展

第一,就規模而言,銀行理財產品規模高增長態勢發生明顯變化。2017年嚴監管政策落地以來尤其是11月17日《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發佈至2018年6月份,銀行理財規模呈明顯下降趨勢。2018年6月末規模降至21萬億元。隨著央行7?20通知落地, 允許發行老產品對接新的非標資產,監管更加註重力度和節奏, 銀行理財規模有所回升。

第二,期限短期化有所轉變。《資管新規》明確要求封閉式資管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於90天。從2018年11月18日星期日前5 個月的數據看,銀行新發行3個月以下的理財產品數量佔全部新發行量的43.5%,比2017年全年下降接近10個百分點。

第三,保本理財佔比不斷下降。《資管新規》明確資產管理產品為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表內保本理財過渡期後將不得再發行。2018年5月,銀行發行的保本理財數量佔比降至21%,較1月下降13.3個百分點。

第四,理財產品收益率逐步走低。打破剛兌是《資管新規》的主旨之一,有助於降低無風險收益率。同時,《資管新規》禁止非標產品期限錯配,限制多層嵌套,理財產品信用溢價和期限溢價均呈下降趨勢。2018年10月,理財產品收益率為4.47%,環比下降9個基點。

第五,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增速較快,中小銀行近期明顯發力。2018年5月,銀行新發行淨值型理財產品191只,環比增長54%,同比增長超過110%。11月5日中國理財網在售的79款淨值型理財產品中,城商行、農商行等區域性中小銀行發行67款,預售的16只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方全部為區域性中小銀行。

困難和挑戰

第一,伴隨著理財業務規模和收入同比下滑,銀行理財轉型步入“陣痛期”。從部分上市銀行公佈的數據看,截至2018年6 月底,光大銀行理財產品餘額跌破1萬億元,降至0.97萬億元, 較2017年末下降12.30%。中國銀行理財產品餘額為1.06萬億元,較上年末的1.16萬億元減少近千億元,降幅8.03%;即使銀行理財第一梯隊的招商銀行理財產品餘額也降至1.8萬億元,較上年末下降4%。

第二,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仍然習慣於預期收益率型產品, 對淨值型產品接受程度普遍不高。尤其是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廣大投資者,其風險偏好更低,更加偏好本金和收益的兌付,對淨值型產品的認可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投資者教育任重道遠。

第三,中小銀行理財產品轉型更為艱難。在有“剛性兌付” 特徵的預期收益率產品模式下,中小銀行可以憑藉當地網點和渠道的優勢,與大型銀行和其他資管機構開展“不對稱競爭”,靠更高的預期收益率吸引客戶。《資管新規》和《銀行理財監管辦法》落地後,小銀行開展理財業務需要滿足專業投資研究、系統開發、全面風險管理、估值核算、信息披露等多個維度的監管要求,原有的當地網點、渠道優勢被大幅度削弱,轉型發展壓力陡增,甚至不少縣域小型法人銀行事實上已不具備開展理財業務的能力。

第四,銀行以觀望為主,轉型進程緩慢。為避免發生處置風險的風險,《資管新規》落地實施不到三個月,央行7?20通知就在老產品投資新非標債權資產、攤餘成本法適用範圍擴大、老產品整改進度這三個關鍵問題上較原有規定有明顯放鬆,使得一些銀行認為後續還有進一步鬆動空間,內生轉型動力不足,短期內仍以觀望為主。

明確關鍵細節,引導銀行理財平穩轉型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監管框架已經確立,但仍有一些關鍵細節尚不清晰,亟待明確以促使市場主體形成穩定預期。

一是落實《資管新規》第十一條第一款的規定,儘快發佈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具體認定規則。唯有在操作層面明確標準化債權資產定義,銀行才能準確計算本行非標準化債權資產規模,並相應根據期限是否跨過渡期決定具體過渡應對措施。實踐中,此前不少中小銀行選擇在銀行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或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進行“非標轉標”的操作。唯有明確標準化債權資產定義, 才能準確判定相關操作的合規性。

二是在合理吸收銀行所提意見的基礎上儘快發佈實施《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成立銀行理財子公司是《資管新規》和《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確立的銀行理財業務轉型的重要模式和載體,目前已有過半具備資質的銀行公告了成立子公司的動議。唯有推動《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儘快落地,才能使理財子公司准入價段的申請、籌備、開辦和運營階段的具體運作和持續監管有規可依,進而實質性推動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轉型進程。

三是儘快頒佈結構性存款管理辦法,及時糾正“假結構化” 存款盛行等保本理財轉型亂象。2018年以來,特別是《資管新規》落地以來,為對接銀行表內保本理財,銀行結構化存款規模出現明顯增長。6月末人民幣結構化存款規模達9.2萬億元,同比增長47.6%。其中中小銀行和大型銀行結構化存款分別為5.96萬億元和3.24萬億元。結構化存款規模激增的過程伴隨著“假結構化”存款亂象叢生。許多不具備金融衍生品交易資格的地方性中小銀行藉助投資者對結構化存款的理解空白,發行的結構化存款並未與衍生品掛鉤,或者衍生品端浮動收益設置成幾乎無法觸及的深度虛值期權,導致結構化存款實為保本金、固定收益的剛性兌付產品,與《資管新規》打破剛兌的主旨背道而馳。未來須儘快出臺結構化存款的專門管理辦法,實現有規可依,同時加大對“假結構化存款”的監管力度,做到執規必嚴。

四是落實《資管新規》第29條的規定,儘快明確對提前完成整改計劃的金融機構的具體監管激勵措施,提高銀行業金融機構轉型動力。《資管新規》雖然規定要對在2020年底過渡期前提前完成整改的金融機構給予監管激勵,但具體驗收工作機制和具體的激勵措施尚不清晰,使金融機構即使有提前整改的計劃,也會因不瞭解具體流程和激勵手段而無法事前整體估算提前完成整改的成本與收益,因而無法行動,使鼓勵提前完成整改的監管意圖很容易落空。為此,一是要明確驗收工作機制和流程,二是明晰具體激勵措施。建議考慮將申請成立理財子公司的資格(已獲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質的27家銀行除外)與理財業務整改進度掛鉤。

加大推進力度,實現理財平穩轉型

商業銀行要認清轉型方向,積極主動推進轉型,爭取獲得有利的市場地位。一是在產品層面推進平穩過渡。逐步增加淨值型產品面市,同步收縮預期收益率型產品發行,到期不再續做。淨值型產品的推出也要循序漸進,起先以低風險品種為主,減少淨值波動,讓傳統理財客戶容易適應。《資管新規》過渡期內允許發行老產品接續資產,可以考慮讓老產品慢慢變成“過渡型產品”,即雖不完全符合新規要求,仍持有部分非標債權,且期限錯配,但在持倉中漸漸增加標準化證券的比例,逐步達到新規要求。

二是以差異化產品設計為抓手推進銀行理財投資管理轉型。差異化產品設計是滿足客戶不同需求的第一要務,結合不同的產品設計方向,銀行資管應構建符合自身團隊能力建設並與之匹配的投資策略分類管理組合。同時,積極構建強有力的信用風險評估團隊,以便有效管理各個券種的信用風險等,挖掘出收益貢獻可能更好的投資品種。

三是以重構銷售體系為抓手,夯實銀行理財轉型基石。打破剛兌後,強大的銷售體系建設更是銀行理財實現成功轉型的重中之重。首先推動行內銷售渠道的協同與深耕。首先,理財子公司成立後,要從銀行集團整合發展的戰略思路制定針對零售、公司、直銷銀行等各端銷售的協同策略、利潤分成機制、激勵考核機制等一整套相對完善有效的推動方案,實現理財產品銷售在母行渠道的深耕細作。其次,拓展機構銷售渠道。梳理各類可投資銀行理財的機構客戶及其相應的投資需求特徵,做好分類管理, 針對不同的機構客戶,結合其投資特徵,制定有針對性的銷售方案。再次,搭設對接外部第三方或電商渠道,實現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的網絡平臺化。最後,構建跨銀行渠道的交叉銷售體系。部分中小銀行為實現獲客需求,可積極代銷其他銀行的資產管理子公司產品,突破自身產品匱乏、投研團隊缺失等轉型瓶頸,通過為客戶提供更加豐富的理財產品,增大獲客空間。

四是推進科技系統、估值體系等必要配套設施的建設。大型銀行在這方面較為領先,基礎較好,也有財力、物力、人力保障,以適應淨值型資管產品發行與管理的需要。但對多數中小銀行而言,上述體系的建設尚不成熟,差距很大。對某些縣域小微農商行而言,由於資管業務量有限,自建上述體系極不經濟,甚至無法覆蓋固定成本。可嘗試外包,由省聯社統一對外採購有關服務,如租用所需系統或引入投顧服務,以實現資管業務的經濟運營,低成本服務自身客戶。

五是與時俱進完善理財產品風險管理體系。首先,加強整體資產組合流動性風險管理,拓寬流動性風險管理手段,結合市場波動與產品實際情況,提高監控的前瞻性。其次,加強組合信用風險管理,標準化資產投資加強集中度風險管理,防範表內外業務集中度風險疊加。再次,完善風險補償機制,逐步提高風險撥備計提水平,提高風險緩釋能力。最後,加強整體資產組合的風險監控,全面監控組合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強化風險預警與報告,並充分依託系統,提高監控的時效性與自動化水平。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所在機構無關)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華東政法大學,江蘇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