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架床 + 異位發酵床 + 益生菌生態養豬技術

低架床 + 異位發酵床 + 益生菌生態養豬技術

在廣西畜牧業全面推動綠色發展、生態發展的過程中,各地積極探索節水節能、高效循環的生態養殖模式。廣西玉林市、賀州市在總結“高架網床”模式利弊的基礎上,研究探索出了“低架床 + 異位發酵床 + 益生菌”的廣西生態養殖新模式,真正實現汙水零排放,為規模豬場的汙染治理和傳統養殖轉型升級提供借鑑。

1 低架床欄舍的建設與改造

1)新建欄舍。豬舍可採用 1 層或多層欄舍建築,豬舍層高≥2.8 m,寬 10~15 m,長 65~75 m。屋頂採用隔熱材料建設,豬舍縱向兩側安裝若干個可推拉窗戶,欄舍安裝全漏縫或半漏縫地板床(高 0.6~0.8 m),漏縫地板床下是集糞槽,集糞槽與漏縫地板床同寬長,為混凝土結構,稍有坡度,安裝自動刮糞機,定期將糞便刮入豬舍外的集糞池。

2)傳統欄舍改造。在原欄舍靠牆一側水泥地板1/2~1/3 的地方往下挖 0.5~0.8 m 作為集糞槽,集糞槽為混凝土結構,稍有坡度,安裝自動刮糞機,與舍外集糞池相通;集糞槽上設置漏縫地板,在豬舍縱向兩側安裝若干個可推拉窗戶即可。

3)飲水防漏裝置。“低架床 + 異位發酵床 + 益生菌”技術豬飲水裝置,包括 PC 管、鴨嘴式或乳頭式飲水器、水管、排水管、擋水板等。PC管根據牆壁厚度做成 90°彎頭,中大豬的管口徑 20~25 cm、小豬的管口徑 15 cm,將彎頭的一端垂直嵌入牆壁、管口向欄舍且底部設置有寬 3.5~4.0 cm、厚 0.25~0.30 cm的擋水鐵片,鐵片擋住管口 2.5 cm,另一端於牆外管口向下連接口徑 6.5 cm的排水管;中大豬的管口中心點距離欄舍地板 45 cm 高,小豬的管口中心點距離欄舍地板 25 cm高;飲水器安裝於牆內管口中心點,大豬用鴨嘴式、小豬用乳頭式,且飲水器頂端距離內牆面為 7~8 cm。本裝置將豬飲水過程中滴漏出約 2/3 的水收集外排,避免飲用水滴漏到集糞槽,減少汙水的產生。

4)溫溼調控裝置。豬舍的橫向一端安裝水簾,另一端安裝若干個可控負壓風機,通過溫溼調控裝置自動調節舍內溼度和溫度分別在 65%~75%和27±2 ℃範圍。

5)供料系統。欄舍配套安裝自動供料系統,省工省時,並減少因人工投料對豬的應激。

2 異位發酵床體系建設

“低架床 + 異位發酵床 + 益生菌”技術異位發酵床體系包括髮酵槽、發酵床瓦面、發酵床升降帳幕、翻耙機、糞尿噴淋系統等。

1)發酵槽。發酵槽應設在養殖場的生產區、生活管理區的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側風向處,與生產區有一定的距離。發酵槽為長方形的磚混結構,槽寬根據翻耙機長度而定,發酵床面積按飼養量(0.25~0.30) m 2 / 頭設置(根據生產規模可建 1座或多座);槽的一端不砌磚(預留好切口,以後能夠開車進出運輸墊料),其他三面砌磚,牆體要求做到與水平面垂直,牆體做完後要求高度達到 105 cm(從平整後的地面到圈樑頂端),牆體最頂端做高 25cm 的水泥混土圈樑,為確保翻耙機不易磨損,圈樑頂面需光滑平整,為了發酵床耐用美觀,內外牆體應用水泥漿進行兩面光處理,發酵槽四周應做不少於 1.5 m寬的硬化帶。

2)發酵床瓦面。鋼架結構設計,使用透明採光瓦,採光瓦滴水距地面 2.6~3.0 m,這種設計能充分利用太陽能,有利於發酵物發酵。

3)發酵床升降帳幕。為利於發酵床發酵,發酵床四周使用白色蘭花布做升降手搖帳幕,便於控制發酵床內溫度和溼度。

4)翻耙機。在發酵槽內安裝能來回移動的翻耙機,通過槽式翻堆機來回翻堆攪拌,一是將墊料如鋸末、穀殼、碎秸稈、蔗渣與糞尿充分混合發酵,二是使發酵物中的水分得以較快蒸發。

5)糞尿噴淋系統。在發酵床附近安裝 1 臺抽水機,抽水機一端通過管道與聚糞池連通,另一端與噴淋管相連,定期將糞尿噴灑於發酵床墊料上並翻耙均勻。

6)集糞池與聚糞池。在欄舍的附近建集糞池,主要是方便收集自動刮糞機刮出的糞尿;在發酵床附近建聚糞池,並安裝攪拌機,聚糞池通過管道與集糞池相連通,將集糞池的糞尿收集到聚糞池,便於抽到發酵床噴淋,集糞池和聚糞池的總容積按飼養量(0.25~0.30) m 3 / 頭設置。

3 發酵床運行操作

1)墊料選擇與鋪設。墊料原料宜採用鋸末、穀殼、碎秸稈、蔗渣等,其中鋸末和穀殼效果較好,鋸末主要作用是保持發酵床水分,同時作為益生菌吸附載體,穀殼、碎秸稈、蔗渣的主要作用是保持發酵床的透氣性能,給益生菌提供較多的通氣量。鋸末和穀殼(碎秸稈、蔗渣)按 2∶3 比例混合使用,首次使用發酵床時,墊料厚度低於翻耙機耙齒的中軸 10cm 即可(以免墊料發酵後出現墊料膨鬆增高,阻擋翻耙機運行),待發酵正常後再逐步添加墊料,後續正常運行後,墊料厚度要求達到平於翻耙機耙齒中軸(65 cm翻耙機的床體墊料可添至 80 cm)。

2)首次使用啟床方法。開啟翻耙機翻 1~2 次後直接添加豬糞尿混合物,溼度約為 50%即可(用手抓緊墊料,成團但指縫間沒有水滴出),將專用益生菌用 30 ℃左右溫水發酵 1~2 h 後直接噴淋在墊料上,益生菌用量按說明書的要求使用,加完益生菌後再開啟翻耙機翻 2 次即可。

低架床 + 異位發酵床 + 益生菌生態養豬技術

3)發酵床日常管理。

①日常檢測。每天測定墊料溫度和預估墊料水分,並在《發酵床運行記錄本》做好記錄,冬季溫度要求不低於 40~45 ℃,夏季溫度要求不低於 45~50 ℃。

②糞尿添加。夏季每 1~2 d 噴淋 1 次,冬季每2~3 d 噴淋 1 次,噴淋的糞尿不要經過沼氣池發酵處理,直接從聚糞池或集糞池的糞尿抽取噴淋,加入糞尿時,使用機械或人工的方式將糞尿儘量均勻地噴淋到發酵床中,不得將糞尿堆積在發酵床的某一區域,容易導致區域死床。

③墊料翻耙。舍外發酵床需要每天使用自動翻耙機進行翻耙,每天至少翻耙 2 個來回,即上午、下午各翻耙 1 次,使舍外發酵床獲得足夠的氧氣,保證發酵效果。

④補充益生菌。益生菌使用一段時間後會逐步退化死亡,需要定期補充專用益生菌,維持發酵床的高活性。一般要求 10 d 添加 1 次益生菌,益生菌用量按說明書的要求使用,添加益生菌方法:直接將益生菌用 30 ℃左右溫水發酵 1~2 h 後直接噴淋在墊料上,翻耙均勻即可。

⑤補充墊料。[吉山花瑤頭條號]運行中若當墊料低於翻耙機耙齒中軸 10 cm 時,則需及時補充墊料,要保持墊料與中軸底部持平(65 cm翻耙機的床體墊料可添至 80cm),避免因墊料厚度不夠流失熱量導致死床。

⑥通風換氣。每次翻耙前要把帳幕全部打開,確保通風排溼,夏季高溫全天通風(雨天帳幕放至雨水不能進入床體即可),冬季適當通風排溼即可。

⑦糞尿添加量過多。暫停糞尿添加,並通過增加翻耙次數、補充新墊料、添加益生菌等方式加快糞尿的降解和水分的蒸發至降解床恢復正常狀態為止。

⑧處理效果變差。舍外發酵床運行一段時間後,發現部分墊料成團或結塊,處理效果變差,這是由於墊料中谷殼和鋸末配比不協調或有效益生菌減少而引起,需要調整墊料配比(如鋸末過多就添加穀殼等)或添加益生菌。

⑨“死床”處理。發酵床內溫度達不到要求,墊料冰涼無明顯溫度即稱“死床”,發現“死床”時應及時補充新的乾爽墊料和益生菌,按新啟床的方式操作即可。

⑩發酵物處理。經發酵床處理之後的糞肥,一般 2 年左右清理 1 次,可以作為普通有機肥料直接施用於農田,也可以作為原料,送到有機肥廠生產更高品質的有機肥。

輥 輯 訛發酵床運行效果評估。發酵床內溫度約 45~70 ℃,冒熱氣,無臭味,與糞尿混合物形成明顯的區別。

4 注意事項

1)養殖全程使用含有益生菌的飼料,禁止在飼料中添加使用抗生素。

2)欄舍內應使用專用益生菌噴霧消毒,禁止使用影響益生菌安全的化學消毒藥。

3)養殖全程無需沖水洗欄,減少汙水量,減輕發酵床糞汙處理壓力。

4)桉樹鋸末不宜作為墊料原料,使用桉樹鋸末容易引起死床。

5 與高架網床比較的優勢

1)欄舍建設成本低。實踐證明,新建豬舍的造價只有高架網床豬舍的 60%左右,直接利用傳統豬舍進行改造,成本費用約為 250 元 /m 2 。

2)更節約人工。“低架床 + 異位發酵床 + 益生菌”模式實現了機械自動刮糞機,普通高架網床在這方面還需要人工維護,耗費更多的人工成本。

3)真正實現零排放。本技術採用飲水分流裝置,而且全程免沖水,只有少量尿液進入集糞槽,經發酵床處理後無任何汙水產生,真正實現了“汙水零排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