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孩子網癮,需家長陪伴教育,更要遏制遊戲經營商“搶孩子”

“我孩子的成長與遊戲分不開,看別人打吃雞,竟然寫成了論語式的攻略,他全班同學都在討論遊戲,如果一點不懂遊戲,孩子會不合群,甚至會成為異類”最近,一名家長在唯頭條上@我,談到孩子深受遊戲、電子產品所困,不到九歲就近視400度,十分痛苦,擔心遊戲荒廢孩子學業,稱這不是自己想要的親子關係。

治理孩子網癮,需家長陪伴教育,更要遏制遊戲經營商“搶孩子”

孩子沉迷網絡遊戲,染上網癮,已經成為很多我國家庭最頭疼的問題,而且,這也已經變為一個社會問題,不少問題少年,欺凌同齡人,違法、犯罪,與他們玩的遊戲充斥著色情、暴力內容有關。在今年的兩會上,有人大代表建議,禁止16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機,這其實針對的就是未成年孩子用智能手機上網、沉迷遊戲的問題。

但是,禁止未成年學生使用智能手機,是很困難的,畢竟我國已經進入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新時代。比較現實的選擇是,禁止中小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在校園之外,學生使用智能手機,這難以禁止,要避免學生使用智能手機產生的危害,主要需要監管部門、遊戲開放商和運營方、家長(監護人)各司其職。未成年學生當前出現的沉迷網絡遊戲問題,這幾方面都存在責任缺位的問題。

簡單來說,家長要通過陪伴教育,來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機、上網,而要讓家長的陪伴教育有效,需要監管部門監管網絡服務商嚴格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不能縱容遊戲經營商過度逐利,誘惑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治理孩子網癮,需家長陪伴教育,更要遏制遊戲經營商“搶孩子”

孩子玩遊戲,最好的狀態是適當樂於其中,而不沉迷。做到這一點,家長不能片面的禁止孩子任何遊戲都不接觸、都不能玩,對遊戲好奇的孩子會對家長的“禁令”產生逆反心理,而且,很容易揹著家長偷偷玩遊戲,並抓住機會過足癮。有的“乖乖孩”跑到網吧打遊戲染上網癮,令父母不解,但卻符合學生的好奇心理。為此,家長要學會監護、引導孩子使用智能手機,玩遊戲,對孩子進行“陪伴教育”,包括和孩子共同使用智能手機、上網,在使用過程中教育孩子控制上網玩遊戲的時間,識別不良網絡信息,以此引導養成健康的上網習慣,並和孩子多交流、溝通,發展孩子更廣泛的興趣,比如一起進行戶外體育鍛煉等,而不是把孩子所有使用安排在學習之中。調查顯示,很多學生除學習之外,其他的時間大多在網上度過,除了上網打遊戲,沒有其他的興趣愛好。

我國有的家長,並不禁止孩子玩遊戲,而是把上網、玩遊戲作為“獎賞”,或者(在自己很忙時)“打發”孩子的手段,但由於缺乏陪伴教育、指導,也容易導致孩子沉迷遊戲。常見的就是農村留守兒童放學回家後就玩遊戲,而他們的手機是外出打工的父母買的,本來是為了平時溝通方便,也讓孩子“高興”,但家長根本沒有陪伴、指導,孩子很容易受遊戲誘惑,而無法自拔。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曾發佈《致全國中小學生家長的一封信》,指出,成癮遊戲、邪惡動漫、低俗小說、網絡賭博,附生蔓延,危害孩子健康,亟須大力防範,倡導全體家長,恪盡父母責任,與學校共築防範之堤。

治理孩子網癮,需家長陪伴教育,更要遏制遊戲經營商“搶孩子”
治理孩子網癮,需家長陪伴教育,更要遏制遊戲經營商“搶孩子”

而陪伴教育要發揮作用,還需要外部環境的支持和配合。很多家長抱怨自己是在和遊戲開發商和經營商“搶孩子”。按照我國保護未成年人的法規,面向未成年人的網絡遊戲經營商,需要建立防沉迷系統,限制未成年人註冊,控制玩遊戲時間,但是,遊戲經營商為逐利,註冊審核形同虛設,防沉迷系統變為擺設。還有,國家明確規定,經營性網吧不得向未成年人開放,可是,現實中,很多網吧並沒有遵守這一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就會感覺孤立無援。

顯然,單靠開發商和經營商的良心發現,自覺純淨未成年人的上網、遊戲環境,是不太現實的。必須強化監管,加大執法力度。去年8月,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八部門制定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要求,要控制新增網絡遊戲上網運營數量,探索符合國情的適齡提示制度等,這就是從監管角度,給未成年學生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但在具體落實時,不能由經營商“自我審查”,像建立網絡遊戲適齡提示制度,應該由監管部門組成專業委員會,審查所有遊戲,從保護未成年人出發,要求遊戲開發商和經營商,必須按規定進行提示,並根據遊戲適合的人群,進行註冊審核、使用管理,如果遊戲開發和經營商不執行,則處以重罰。

網絡遊戲對我國下一代的負面影響,已經暴露無遺。治理未成年孩子網絡成癮問題,不能再只是坐而論道,而必須身體力行。

孩子玩遊戲,最好的狀態是適當樂於其中,而不沉迷。做到這一點,家長不能片面的禁止孩子任何遊戲都不接觸、都不能玩,對遊戲好奇的孩子會對家長的“禁令”產生逆反心理,而且,很容易揹著家長偷偷玩遊戲,並抓住機會過足癮。有的“乖乖孩”跑到網吧打遊戲染上網癮,令父母不解,但卻符合學生的好奇心理。為此,家長要學會監護、引導孩子使用智能手機,玩遊戲,對孩子進行“陪伴教育”,包括和孩子共同使用智能手機、上網,在使用過程中教育孩子控制上網玩遊戲的時間,識別不良網絡信息,以此引導養成健康的上網習慣,並和孩子多交流、溝通,發展孩子更廣泛的興趣,比如一起進行戶外體育鍛煉等,而不是把孩子所有使用安排在學習之中。而陪伴教育要發揮作用,還需要外部環境的支持和配合。很多家長抱怨自己是在和遊戲開發商和經營商“搶孩子”。按照我國保護未成年人的法規,面向未成年人的網絡遊戲經營商,需要建立防沉迷系統,限制未成年人註冊,控制玩遊戲時間,但是,遊戲經營商為逐利,註冊審核形同虛設,防沉迷系統變為擺設。為此,必須加強監管,監管部門監管網絡服務商嚴格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不能縱容遊戲經營商過度逐利,誘惑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