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職12年,辭退一瞬間”:最笨的努力,就是沒有成果的瞎忙

作者 | 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簽約作者。專注分享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入職12年,辭退一瞬間”:最笨的努力,就是沒有成果的瞎忙

01

沒成果的努力都是瞎忙


老楊是某三線城市一傢俬企的職業經理人,跟了一個老闆12年,第10年的時候,終於提了總經理。

前幾天老楊風塵僕僕地從外地趕來我的工作室,一進門就迫不及待地說:“這回,必須得辭職了。”

我並不感到意外,“辭職”這個話題,老楊絮絮叨叨地說過很多次,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下一步行動,但這次不同。

春節過後,老闆已經停發了老楊的工資,明擺著,攆人呢!

12年前,28歲老楊追隨老闆打天下。他很珍惜這個工作機會,希望通過努力升職加薪,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老楊學歷一般,能力一般,最大的優點就是人很踏實,足夠努力。

天分不夠,努力來湊,老闆很信任這個“上進好青年”。

老闆有背景有資源,行事果決,公司發展得很快,從小工廠做成了大公司,再後來做成了集團企業。

隨著企業的發展,老楊也一步一步從普通員工變成了部門經理、副總經理、總經理。12年職場風雨,普通員工小楊變成了公司高管老楊,看起來這就是一部普通人職場逆襲的勵志劇。

但事實並非如此。隨著職位越升越高,老楊開始感到力不從心。無論他怎麼努力,工作效率都很一般,工作成果都不大。特別是提了分公司總經理之後,獨自分管一攤,壓力大得透不過氣來。

老闆批了一個新項目給分公司,老楊帶領團隊沒日沒夜地幹了兩年,終於把本金都虧光了。

是的,沒錯,不但沒有任何收益,還虧光了本金,於是出現了開篇的那一幕——老闆逼老楊走人!

談到動情處,老楊眼圈紅了:我覺得自己挺沒本事的,拼命加班加點,卻做不出業績,拿不到績效工資,每個月憑一萬塊死工資養家。父親腦血栓常年臥床,母親年齡大護理起來很吃力,我連請護工的錢都拿不出。

我給老楊分析,你工作足夠努力,之所以不出業績成果,不過是你在很多事情上走了彎路。

沒有成果的努力,都是瞎忙!

“入職12年,辭退一瞬間”:最笨的努力,就是沒有成果的瞎忙

02

為什麼你總是做事沒章法

忙不到點子上


前幾天和一個客戶聊天,他把“努力”這件事說得很透。

他說:“很多人之所以成不了事,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因為做事沒有章法,總是忙不到點子上。他們總是被自己努力的過程感動,而忽視了真正有價值的努力是要有結果產出的。”

為什麼別人做事總是有板有眼,而你做事情總是沒有章法,不出成果呢?我總結了一下經手的生涯諮詢個案發現,工作沒有成果的人,都有這4個壞習慣。

1、用力過猛,總想馬上去做所有的事

每項工作任務的價值是不同的,所以我們需要按照工作任務的重要程度排序,來決定在每項工作任務上分配的資源和時間。

從普通員工到分公司總經理,一路走來,老楊十分不易,所以對於老闆分配的工作任務,他總是表現得用力過猛。

他希望能夠馬上去做老闆安排的所有的事,甚至老闆隨意說出的一句話,他都要揣摩半天,怎麼才能領會老闆的意圖,把事情做得更好。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諸多工作任務中,不是馬上去做所有的事,而是要挑出工作任務裡最重要的那20%,集中精力和資源專注做有重大意義的事。

不是什麼事都值得去做,而是你要懂得排序和取捨。

2、不擅長多任務管理

多任務管理要求在同時段執行多項任務,並且有能力在不同工作之間快速切換注意力。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同時並行多個工作任務時,越忙越亂,越亂越忙,顧此失彼。

老楊就陷入了這種怪圈。隨著職位越來越高,他的責任也越來越重,管的事兒也越來越多。

很多工作任務需要同時並行,他做著A項目,想著B項目,B項目還沒做完,又要看看C項目的進展。他加班加點,忙裡忙外後發現,很多工作都虎頭蛇尾,沒有一個好的結果,甚至連結果都沒有。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把注意力從一項任務轉移到另一項任務時,他們的部分意識卻仍舊停留在上一項任務上。每次當你把注意力切換回來時,都會提醒自己當初正在做的事情,與此同時對新任務的微弱干擾產生牴觸情緒,這樣就增大了你的認知負擔。

所以,越是任務繁多,越不能蠻幹。

3、把重要的工作延後

重要的工作往往難度比較大。所以,為難情緒導致人們總是想方設法拖延。

老楊每天都寫工作任務清單,他習慣於先完成那些比較容易完成的任務,完成後打“√”。每天看著任務清單上80%的工作都打了“√”,他覺得挺有成就感,但其實最重要的那件事,他卻一直在拖延。

那些80%都打了“√”的工作任務,並沒有為他帶來重大的業績,而那件最重要最該做的事情,往往拖著拖著,就沒了結果。

美國凱勒威廉姆斯房地產公司董事長加里•凱勒曾經說過: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只有找到這件事,做好這件事,才是獲得成功、高效生活的關鍵。

而很多人,力沒少出,事兒沒少做,卻唯獨沒有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

4、在細節上糾纏

注重細節是好事,但不宜糾纏。老楊以前在車間抓生產,非常關注細節。做了高管,他仍然緊盯細節,別人是“抓大放小”,他是“抓小放大”。

有員工罵他:“只管狗吃(shi)的事兒,不抓狼吃肉的事兒。”

這種行事風格,導致他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細節上,前瞻性明顯不夠,員工們也不服氣。

老楊很委屈,覺得自己努力工作多年,卻沒有一個好的結果。

他不知道:真正的努力,都是需要方法論支撐的。這種方法論的價值就在於,你的努力是自嗨還是卓有成效!

“入職12年,辭退一瞬間”:最笨的努力,就是沒有成果的瞎忙

03

高效工作的4個秘訣

讓你的努力卓有成效


工業工程學中有一個ECRS分析法,它主要用於對生產工序進行優化,以減少不必要的工序,達到更高的生產效率。

這個方法不只適用於生產工序的優化,也適用於改善我們的工作方法。

簡單來說,當我們想改善一項工作時,可以有四種方法:排除(Eliminate)、合併(Combine)、重組(Rearrange)、簡化(Simplify)。

怎樣理解這四種方法呢?舉個例子。

我有個朋友老K,早年做財務出身,前些年他辭職出來創業,開了一家諮詢公司。我們來看看老K是如何在工作中應用ECRS分析法的。

1、排除(Eliminate)

公司成立初期,老K凡事親力親為。隨著業務量增加,他開始力不從心。他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工作內容,砍掉了很多不重要的“細枝末節”。

以招聘為例,以前老K親自披掛上陣,面試每一個員工。現在,只有部門經理級的複試,他會把把關,其他的事情交給人力資源部全權負責。

實際上,排除法是四種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種。當接到工作任務時,不是馬上執行,而是考慮有沒有可以排除掉的步驟和環節,排除這些步驟和環節會不會影響整體工作成果。

如果這個步驟或環節的排除,並不影響整體工作成果,說明它是你工作任務中的冗餘,把它排除掉有利於節約資源,提升效率。

2、合併(Combine)

老K剛創業那會兒,項目是一個一個接的,有時還連續不上,現在隨著業務量的猛增,他經常要同時並行多個項目。

為了提高效率,他經常把同一行業的項目歸類處理,這其實就是合併的技巧。

合併的重點是把同一類型的工作集中處理,因為這類型的工作有重複和交叉的地方,通過對這些地方進行整合,可以幫助我們節約時間,提高效率。

3、重組(Rearrange)

老K做諮詢,經常要給客戶企業出具項目諮詢建議書。早前老K都是用“演繹推理”,也就是從一般性的前提出發,通過推導即“演繹”,得出項目結論的過程。

老K發現,有些客戶面對前面大段的推理,表現得極不耐煩,所以他重新調整了彙報順序。

建議書還是那個建議書,只是彙報的時候,他將結論前置,然後再一一進行推導,這種方法受到了客戶的普遍歡迎,這就是重組。

重組就是改變工序程序,使作業的先後順序重新組合。

“朝三暮四”還是“暮四朝三”,本質上都是7顆橡子,但客戶的認同度是不一樣的。這裡最重要的一點是:把重要的事情前置。

4、簡化(Simplify)

老K有個同學,大企業出身,建議老K採用歐美企業的管理流程和方法,對企業實行規範化管理。

老K研究發現,大企業的方法的確不錯,但過於繁瑣,不適合他這樣的小企業。

他認為,小企業重要的是“小而精,小而美”。他帶領團隊費了不少心思,對組織架構和工作的流程進行了簡化處理。

所以你看,過多地糾纏細節反倒會讓工作變得複雜和無序。

大道至簡,極簡就是極致。

“入職12年,辭退一瞬間”:最笨的努力,就是沒有成果的瞎忙

很多人都在追求工作中一些表象的東西,以前我在朋友圈裡曾經看到有人的個性簽名是: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

當然,努力和拼搏很重要,但如果總是追求這些淺層次的東西,你就很容易忽略真正重要的東西——讓你的努力和拼搏卓有成效。

當你忽視了真相的時候,你的人生節奏也就打亂了,就像本文中的老楊。匆匆忙忙地,卻不知道自己忙些什麼,這大概是最沒有意義的生活。

人生很短,但別活的太著急,最笨的努力,就是沒有成果的瞎忙。

不要讓你的忙碌,毫無目標和遠見。提升工作認知,讓你的努力卓有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