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茶葉越便宜越濃,越貴越淡?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為什麼茶葉越便宜越濃,越貴越淡?

(嗯…哼!嚴肅點 )

其實這是作為一個茶行業從業人員經常會碰到的問題,就是面對一些新手經常說:“這個茶這麼淡,為什麼值這個錢?”

面對這種情況該怎麼回答?

首先提一個概念,叫做茶湯的“飽滿度”。所謂茶湯的飽滿度是指茶湯進入嘴裡,一種濃稠淡薄的感受。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氨基酸、可溶性的糖以及果膠物質等的含量。

以鳳凰單叢茶為例,一般越高端的茶,飽滿度越高。這跟它的生長環境向陽、海拔高、氣候適中、晝夜溫差大、樹齡老、製作工藝高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所謂“茶條緊結”可以速成地看成是這些因素的直觀表達。其內含物質豐富但浸出速度緩慢,這也是為什麼高端茶前幾泡沒什麼味道,但卻耐沖泡的原因。

為什麼茶葉越便宜越濃,越貴越淡?

相反,低山茶茶條比較輕盈蓬鬆(相對而言),前幾泡內含物質快速釋放,大量的茶鹼、多酚物質浸出,導致苦澀味明顯,而茶鹼、多酚類物質遇熱易揮發,(關於茶鹼熱穩定性結論引用自《Low Temperature Heat Capacity and Thermal Analysis of Caffeine, Theophylline and Aminophylline》,出版源 《物理化學學報》, 2010, 26(8):2096-2102。)所以茶葉要相對焙得重一點。(文章後面會提及)

理解了飽滿度,再來說濃跟淡。濃跟淡一般跟沖泡時間,投茶量多少等有關係,跟飽滿度卻無絕對關聯。經常也會喝到比較淡但是卻很飽滿的茶。

關於飽滿度今天跟一個姐姐討論時她做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家裡的老火靚湯口感很好,飽滿鮮爽。而街邊的涮鍋水湯就算味精雞精加再多也只是味道濃而已。

我認為題主想表達的意思是:相同投茶量相同的沖泡方法,為什麼感覺便宜的茶濃一點,貴的茶反而淡一點?上面講到的是茶葉本身的原因,這是其一。

為什麼茶葉越便宜越濃,越貴越淡?

在這裡我們甚至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為什麼要把便宜的茶做得濃,把貴的茶做得淡?

所有的製作工藝都是一個目的:為了使茶葉更好喝。

為什麼要把便宜的茶做得濃:便宜的茶一般意味著海拔較低、樹齡較新、生長環境較為一般。其品種香氣不明顯,純度不夠,苦澀感較為明顯,為了消除這一類負面的感知,茶師傅要把火烤得熟一點,讓它的苦澀味降低(茶鹼類物質的遇熱揮發性)、讓它的雜味少一點,所以你喝起來濃一點。

高端的茶,要最大限度保留它本身最吸引人的飽滿度、鮮爽度、品種香氣特點,如果一味追求重火,會把它本身的引以為傲的優點都掩蓋過去,因此烤火火稍微輕一點,你喝起來也感覺淡一點。

所以常說好的師傅能“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就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茶葉越便宜越濃,越貴越淡?

Fine,whatever~(攤手)講完了你如果得出一個結論:“所以,焙得淡一點的單叢茶都是好茶!”

那我就:

為什麼茶葉越便宜越濃,越貴越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