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娃寫作業氣得腦梗,疲憊的孩子與情緒失控的父母間什麼出了錯?

繼2017年“媽媽陪孩子做作業累到心梗”的新聞之後,2018年,南京“33歲年輕媽媽陪娃寫作業氣得腦梗住院”的真實案例,又掀起一波輿論界“親子教育反思潮”。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這些抓狂的家長怎麼才能走出眼下的兵荒馬亂?也許,我們能從近期的一本新書《優勢教養》裡找到答案。

陪娃寫作業氣得腦梗,疲憊的孩子與情緒失控的父母間什麼出了錯?

《優勢教養——發現、培養孩子優勢的實用教養方法》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年:2018-12-1

□《優勢教養》由國際積極心理學協會主席莉·沃特斯執筆,其誠實的為父母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育兒思路,認為關注孩子的優勢可以照亮他們前行的路。

一:優勢教養,讓孩子積極、充分地發揮自身優勢

《優勢教養》是一本介紹如何發現、培養孩子優勢教養方法的書籍,作者是國際積極心理學協會主席莉·沃特斯。2011年,沃特斯在墨爾本大學教授組織心理學,在家裡嘗試把積極心理學引入到親子教育上,並且已經取得自以為很滿意的效果。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到心理專業泰斗馬丁·賽利格曼鼓勵,開始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優勢教養方面的研究上。

沃特斯發現,傳統的教育方法傾向於“避短”,家長總是時刻盯著孩子的缺點

,他們認為孩子只要改掉生活和學習上的壞習慣,就更容易獲得成功;而積極心理學研究認為,科學的教養方法法恰恰是“揚長”,要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幫助孩子發揮優勢,而非減少劣勢上。

沃特斯把優勢教養定義為,讓孩子時刻牢記自己的個性特長和美好品質。她相信,一個堅強自信的孩子能夠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改正自己的缺點。因為積極心理學研究早已證實,擁有強大的內心,足以支撐一個人正視並完善自身的不足之處。

二:揚長是打開孩子人生潛能的金鑰匙

沃特斯的研究工作在短時間裡取得了極大成功,也因此徹底改寫了她自己的人生。她倡導的“正面教養”很快被廣泛推廣,撰寫的《優勢教養》《優勢開關》等專著登上年度暢銷榜,並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沃特斯現在供職於劍橋大學幸福研究所和密歇根大學積極組織中心,賽利格曼是她的合作伙伴。2015年,她被評為澳大利亞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女性之一,成為國際教育論壇上最活躍的一分子。

《優勢教養》這本書共十個章節,26萬字,書中結合大量真實案例,從發現優勢、培養優勢兩大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在書中,沃特斯立足積極心理學,全面論述優勢是什麼,如何發現、培養、利用孩子的天賦、優點、能力,如何幫助父母培養、識別孩子的最佳品質,讓他們充滿激情、樂觀堅韌,在逆境中勇往直前,在順境中茁壯成長。

陪娃寫作業氣得腦梗,疲憊的孩子與情緒失控的父母間什麼出了錯?

介紹完作者和書的內容,再說回到腦梗媽媽的新聞上來。因為輔導孩子寫作業、讓孩子改掉壞習慣、叫起床或者睡覺,家長跟孩子產生對峙,已經成了大多數家庭每天都會上演的戲碼。孩子不聽話、屢教不改、新問題層出不窮更讓很多家長頭疼不已。在大發雷霆之後,家長們又會糾結不安:“我都是為了孩子好,為什麼會這樣?”

很明顯,這種揪住孩子缺點死磕到底的家長無疑是“木桶理論”的忠實擁護者,他們堅定地認為,水桶能裝多少水,是由水桶裡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的。他們敏銳地抓住孩子身上的短板,圍追堵截,竭盡干涉之能事,自己忙了個不亦樂乎,結果卻常常事與願違。

家長們的做法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到底應該“揚長”還是“補短”呢?沃特斯把家長比喻成園丁,如果園丁只關注除草,每天忙著對付孩子身上的缺點,卻不去施肥,不去想辦法發揮孩子的優勢和特長,恐怕很難等到鮮花盛開的那一天。

普希金小時候數學成績一塌糊塗,寫詩卻很有靈氣,假如以短板教育的理念,老師和家長一直揪住他,強按住他去補習數學,估計普希金不但成不了俄羅斯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還可能一生都活在數學的陰影裡,在苦悶平凡的日子裡庸碌一生。

沃特斯在《優勢教養》裡說:“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必須要跨越的障礙,每個孩子都是尚未完成的作品,關注孩子的優勢可以照亮他們前行的路。”所以,拼盡全力幫孩子補短,充其量不過是隻能裝滿一桶水;而揚長,才是打開孩子人生潛能的金鑰匙。

如果你經常被孩子氣到情緒失控,就去讀讀《優勢教養》這本書吧,相信裡面總有一點能顛覆你的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