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中乾坤,圍棋裡的文化精神


弈中乾坤,圍棋裡的文化精神



“質歸故里,已及百歲,無復當時之人”。爛柯的傳說,歷來為棋人所樂道,古人有很多關於爛柯的詩句,傳頌著其中的文化精神。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其中包涵著許多與中國文化內涵相通的地方。

弈中乾坤,圍棋裡的文化精神


弈中乾坤,圍棋裡的文化精神


爛柯的故事從中可以細品出坐隱、手談、忘憂、爛柯。這四個詞,正是圍棋文化和中國文化精神暗合的地方。


弈中乾坤,圍棋裡的文化精神



二童子本為仙人,而中國的隱士高人常常向往化為仙人;對局間,只有棋子糾葛,而無人事糾紛,是故坐隱。童子坐弈不語,全憑棋局中黑白相交,是謂手談。

世間苦樂全在棋局之外,童子不曉,王質不覺,所以忘憂。一局未競,世易時移,斧柯爛矣,世間千迴百轉,竟然不如一局棋的時間長,故言爛柯。


弈中乾坤,圍棋裡的文化精神



實際上坐隱、手談、忘憂、爛柯所用的典故均是兩晉時期的言談作品。坐隱、手談出自《世說新語·巧藝第二十一》,忘憂出自《晉書·祖逖傳》,爛柯出自晉人的《志林》。

這從側面說明,圍棋在那個時期已經登堂入室,在理論上、地位上均有質的提高,並在那些名門高士中廣為流傳。


弈中乾坤,圍棋裡的文化精神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玄學大行其道,道教開始創立,佛教逐漸興盛,這不能說是巧合。

在這一哲學背景的影響下,圍棋、圍棋的別名、圍棋的傳說、圍棋的故事的發生發展,正是這些思想文化表現的產物,並與玄學,也就是道家的關係極其密切。

後續兩千年間,圍棋以此為發端,在三者的影響下,一直傳延併發揚著其文化精神。

弈中乾坤,圍棋裡的文化精神


比如圍棋被稱為坐隱,正是道家所崇尚隱者風範。道家的代表人物楊朱,逃離人世,遁跡山林,正是一位隱者。

玄學包含著道家“道可道,非常道”的精神,實際上就是道不可道,只可暗示。

不聞之聞,不見之見,不言之言,這就是道家哲學的表現方式。他們不給你精密的論證,嚴謹的推理,只給你比喻、隱語,讓你自己去悟。就像陶淵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實際上他忘言了嗎?當然沒有,因為真意自在心中,無需言出。這就是魏晉的名士風度,不言自言。


弈中乾坤,圍棋裡的文化精神



圍棋,在魏晉名士的心目中,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遊戲了,而是一種哲學活動、悟道活動,對弈折射出他們的生命哲學,也表現著他們形而上學的苦澀悲涼的思索。

圍棋黑白二子象徵日月陰陽晝夜,圓形棋子象徵天象蒼穹,棋盤四角可比地象四方;棋局搏殺,滄海桑田;棋盤勝負,世事紛爭;諸如此類種種,皆可擬世事,引人去悟道,去品世。

弈中乾坤,圍棋裡的文化精神


儒家把圍棋看成是小藝。《論語·陽貨》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話說的再明白不過了,你要是實在沒事幹,不如去玩玩六搏、圍棋,也比無所事事強。


弈中乾坤,圍棋裡的文化精神



圍棋是文人雅士的玩物,雖然包含了天地機理,但是儒者依然以閒情待之。雖說是閒情,但是由於圍棋表現了文人雅士的風範,故而儒者也喜歡。

圍棋,在文人的意象中,是和雲雨、疏簾、爛柯、青山、綠水、紅袖、鳥語、書畫、琴簫等等連成一體,構成中國古代文人的水墨圖,而不是流於販夫走卒之徒,構成市井圖。

圍棋是雅士的玩物,文人們藉此來表現超凡脫俗。這,應當是儒者喜歡圍棋的原因之一了。

弈中乾坤,圍棋裡的文化精神


圍棋中也包含著做人的道理,《棋經》有言,“持重而廉者多得,輕易而貪者多喪,不爭而自保者多勝,務殺而不顧者多敗。”這哪裡是在下棋,分明是教做人。


弈中乾坤,圍棋裡的文化精神



圍棋這種小小的博弈遊戲,已經被眾多喜愛它的人,依照各自的人生觀、世界觀賦予了各種意義,它已經滲透到中國文化世界的方方面面,到處都有圍棋的影子,到處都有參悟的玄機。

爛柯之中,未嘗不蘊涵著中國文人士大夫的人生理想。人生如棋,有進有退;棋如人生,勝負尋常。閒敲棋子中,一局千載。


弈中乾坤,圍棋裡的文化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