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縣城西村 第一書記段利彪: 做好美麗鄉村變化催化劑 打造“建築工匠專業村”

龍門縣城西村 第一書記段利彪: 做好美麗鄉村變化催化劑 打造“建築工匠專業村”

段利彪(左)與同事討論扶貧工作。

從龍門縣龍城街道駛入,轉過幾條擁堵的街道,原本喧鬧的縣城不見了,進入一片寧靜地帶。平坦乾淨的路面,先進的太陽能路燈,別出心裁的一排排黃花風鈴木,讓人誤以為走進了風景區。不遠處的翠綠稻田和木籬笆,卻“洩露”出這是一座村莊,再向前行駛,一塊大石上寫著“城西村”。

三年前,被列為省級貧困村的城西村村容村貌與現在有著天壤之別,進村的道路還是一下雨便泥濘不堪的土路。一系列改變的背後,是城西村“兩委”和幫扶單位的共同努力,其中的“催化劑”便是駐村第一書記段利彪。

動態掌握村情民意制定八大幫扶計劃

2016年4月,惠州市住建局的段利彪被派往城西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從城市到完全陌生的農村開展工作會有諸多不適,也會面臨許多棘手情況,但他的思路很清晰,“要先確定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

為了摸清村裡的情況,他採取盯緊靠上的“土辦法”,一天到晚待在村裡,對老黨員、退休支部書記、支部委員、群眾代表、致富能手、貧困戶等一一走訪座談,徵詢大家對村莊發展的建設意見、發展思路。很快,他將村情民意摸清吃透,掌握了貧困戶的一手資料,並梳理出村裡存在的高發問題,並以此作為工作重點。

有一次,段利彪得知兩個村小組為了入村村道問題發生糾紛。經瞭解,兩個村的村民本是同宗族兄弟,結下的矛盾和不信任僅僅是生活瑣事。段利彪帶著村幹部多番調解,還拿出兩村的祖譜一點點梳理關係,最終化解了兩村矛盾,促成村道修建工作順利開展。

“扶貧關鍵在就業,但總有村民因慣性懶惰而棄工。”為了剷除窮根,段利彪養成每月堅持走訪的習慣,將村民家庭、就業情況的動態變化記錄在冊,並不斷鼓勵和督促有勞動力的村民尋找工作,“找不到沒關係,我可以幫你找。”

為實現貧困人口的就業,段利彪從幫扶村民技能做起,在村裡開展多樣化的培訓課程,並根據貧困人口的技能特長,組建四個由黨員帶頭的致富互助隊,分別是“種植隊”“養殖隊”“建築隊”“創業隊”,形成脫貧致富的合力,積極創造各類就業機會。

在一次次摸查調研和溝通交流中,段利彪拉近了與村民的距離,讓扶貧工作得以順利開展,也讓他理清“一人一策”的幫扶思路,制定出城西村《貧困戶脫貧致富三年計劃》,形成八大幫扶舉措,包括民生工程建設幫扶、農村危房改造幫扶、壯大集體經濟幫扶、發展農業主導產業幫扶、就業幫扶、強化基層組織黨建幫扶、文化幫扶等,為城西村的脫貧致富奠定堅實基礎。

打造“建築工匠第一村”實現貧困戶以“技”脫貧

“扶貧不能盲目開展,農村也不一定只靠種養。”段利彪認為,產業扶貧要變“輸血”為“造血”,要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地質條件、特色產業、風土人情等情況,因地制宜找準適合辦法,捋清思路。

走在城西村的鄉間公路上,隨處可見別緻的花草景觀和農民壁畫,配合鄉村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讓人心情愉悅。走近景觀仔細觀察,大多是野草野花和舊壇破鍋的排列組合,但卻顯得匠心十足,頗具意境。

“這些設計思路來自城西人,材料也來自城西村。”段利彪在調研中發現,村裡很多手藝人從事木匠、建築、裝潢等工作,技藝精湛,但由於缺乏專業的職業資格培訓及考核,並沒體現出“工匠價值”,他決定把這支“工匠部隊”帶起來。

2018年10月,在段利彪推動下,龍城街道黨工委下派“四定”黨建指導員、工會幹部和法律服務團隊,先後指導建立“城西村建築工匠協會”和“城西村建築工匠協會黨支部”,並在當地民政局註冊成立首家村級“農民工匠協會”。農民工匠協會成立後打造標準化的辦公場所——匠心驛站,讓多年“散兵遊勇”的村民工匠有了“根”。同時,協會組織成員開展專業培訓,幫助大家全部考取《廣東省農村建築工匠培訓合格證》。

“拿到證書後,大家的工作狀態完全不一樣了。”協會第一任會長潭勇林舉例說,以前出去做工,學徒的工價大約為100—120元/天,拿到培訓合格證的村民,學徒工價漲到150—200元/天,師傅的工價高達300—500元/天,“工程招工時,具有專業證書的城西村民更受重用。”

如今,在協會培養下,城西村106名建築工匠變身“正規軍”,還吸引大批建築工匠返鄉,在“家門口”承接工程。前不久,通過協會的支部聯繫,20餘名會員第一次走出家門赴澳門承接工程,真正實現以“技”脫貧。

不做“高大上”精打細算用好扶貧資金

三年來,段利彪用心規劃一批民生項目,大到修路、修水渠、新建便民服務中心、建文化廣場、改造舊村委、汙水處理、增設路燈,小到為橋樑增設護欄,確保群眾生命安全,他都從立項、設計到預算全部協調跟進。

“我們不做高大上。”駐村工作開展之初,段利彪立下用心謀劃、精準幫扶、心繫貧困、事無鉅細的決心,“各類扶貧政策的補貼款來之不易,一定要把錢用到實處。”段利彪說,每次動用政策資金推動鄉村建設時,他都和設計承包建設方強調用小錢辦大事。

如今,270盞太陽能路燈、近7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600平方米的便民服務中心、40KW光伏發電項目、無動力生活汙水處理項目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建成,小山村的功能變得如城市般齊全,村民生活幸福感得到顯著提升。

城西村山多地少,種植產業發展缺乏資源,如何把有限土地盤活是該村另一大課題。為了讓鄉村重新煥發活力,段利彪瞄準龍門建立絲苗米產業園項目的契機,幾經協調和溝通,城西村獲得該項目建設主體之一、順喜來水稻專業合作社的支持,村裡有限的耕地被集中打造,2000畝高標農田連片建成。

今年初,城西村和合作社達成合作協議,由合作社組織貧困戶標準化種植有機水稻,並免費提供全部農用物資,稻穀收穫後統一高於市場價回收,在此基礎上,城西村給予完成耕種任務的種植戶純收益10%的政策獎補。一時間,村民勞作的積極性被調動,紛紛踴躍參與,年收益直線提高。

村民湯國平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在精準幫扶以前,他一家5口人擠在破舊的土屋中,沒有經濟來源,也沒有工作熱情。如今,6畝稻田被重新打理,每年兩造水稻下來,算上獎補金,種植收益達5萬元。同時,他拿到協會的工匠證書,外出打工的機會更多,年均總收入超10萬元。兩年前,湯國平新蓋了90多平方米的磚瓦房,並在庭院修建小池塘,彩電、冰箱等家電一應俱全,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記者手記

理順第一書記與村支書關係

形成鄉村振興和扶貧攻堅合力

城西村鄉村道路景色優美,一側是寬闊的河流,另一側是多彩的鄉村建築。“接下來要引入鄉村旅遊,把鄉村資源通過旅遊向外推介。”段利彪清楚,實現城西村鄉村振興的遠大目標將有很長的路要走,包括建設民宿、農家樂,設計農旅路線、項目等,甚至免不了和村民會有意見不和,但他已成竹在胸。

段利彪從哪裡來的自信?來源於和村委會的密切協作。段利彪坦言,在扶貧工作開展之初,他的思路常常和村支書產生衝突,“大家的出發點都是站在為村民服務的角度,只不過方式方法不同。”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段利彪每到一處發展好的鄉村都會拍下來分享給村支書,每有一次好的想法也第一時間與村支書交流,村支書也給出自己的理解和觀點。一來一往中,兩人形成了鄉村建設的默契。

“村支書在村裡德高望重,很多事情由他出面便迎刃而解。”段利彪說,回頭看三年的扶貧經歷,他輸出了資源、政策和新鮮點子,村支書則更多發揮村民的組織協調作用,雙方的密切協作成就了城西村今天的成績。

三年中,段利彪和扶貧單位不斷加強與村兩委的團結協作力量,定期組織召開黨員大會、組織生活會,組織帶領村黨員學習黨章,掌握有關政策文件,鼓勵黨員建言獻策,找尋好的發展思路;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使黨員找準自身在思想、工作、紀律、作風上存在的問題,提升黨員的綜合素質,增強班子的凝聚力、戰鬥力。正是在黨建的加強和村委關係的協調下,城西村一道道難題被有效化解,整個鄉村形成向上、向前發展的凝聚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