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製造業對決,誰能笑到最後?

中國和日本,兩國文化源遠流長,地理位置一衣帶水,一個是960平方公里的龐然大物,一個是37萬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國,一個擁有任勞任怨卻散漫的13億人民,一個擁有紀律嚴明而認真的1.2億人口。自古無論在生死相搏的血肉戰場,還是在雲波詭譎的經濟競技場,兩國都是對方一生的宿敵。

中日製造業對決,誰能笑到最後?


日本THK電視臺曾拍了一集記錄片《中日對決-製造工藝人的攻防戰》,訴說了中國工廠用先進的設備和完善的後備教育體系對日本模具企業造成了很大沖擊,而日本企業用技術傳承和工匠精神來抗衡的故事。片中的中國工廠管理者認為,中國兩國企業的技術有20年的差距,他們在以一年當三年用的勁頭在追趕。

中日製造業對決,誰能笑到最後?

如今,十幾年年過去,情況又如何呢?

以海爾、格力、美的、海信為龍頭的家電行業,以華為、小米、OPPO、VIVO領銜的手機行業,以聯想、京東方、帶頭的IT行業,以高鐵、橋樑施工為標誌的交通運輸業,以三一、徐工為代表的工程機械行業,以吉利、長安、長城為首的國產汽車,紛紛強勢崛起,在世界級舞臺上展現中國製造的風姿。很多局部領域,中國企業一路高歌,日本企業節節敗退,即便在管理處於原始狀態的工業設備行業,中國企業也對日本企業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北京精雕、大族激光、濟南二機、海天塑機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日製造業對決,誰能笑到最後?

問題來了。無論是業界還是民間都公認,日本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比中國企業要高很多,但為什麼中國企業能把日本製造業逼迫的狼狽不堪?

管理層面

日本以豐田TPS為首的日式管理自成體系,獨步天下。可能因為缺乏資源或者因為日本本土設備昂貴的原因,日本企業做現場改善,會一再的強調發揮人的潛力,不花錢而實現效率的提升,日本的中小企業尤甚。說出來可能會讓很多國內的悲觀黨們吃驚,日本中小企業的裝備水平普遍不如中國中小企業,而願意採購設備的日本大企業,則因民族自尊心或自信心的緣故,不願意採購國外一流設備,無形中自斷了和世界接軌的很多機會。消除浪費是真理,挖掘人的潛力也是真理,但消除浪費和挖掘人的潛力都有極限值,越接近極限值,改善的難度越大,這也是日本製造業陷入20年發展緩慢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人很聰明,一方面積極學習日本和西方的管理技術,這塊國企和大型民企做的比較出色,高鐵列車的裝配水平是一個見證,大家不妨去看看《大國重器》第三集。另一方面,則以數控平民化和低成本自動化來規避在管理上的短板,中小企業普遍採用這種方式。管理能力跟不上,單件流流不起來?中國企業就用簡易機械手、送料機、接料器這些低成本自動化連線方式來實現單件流,同樣能消除在製品庫存和搬運的浪費;先進設備昂貴?中國企業就發明了數控雕銑機、數控儀表車床、中走絲線切割機床等廉價數控設備來實現裝備現代化,彌補技術工人在作業標準化上的差距,而且讓每個企業都用的起數控設備。在實現原始積累之後,再用更先進的設備和自動化、甚至世界一流的設備和自動化,來進一步縮短差距(國企和大型民企直接就這麼幹了),這就是《中日對決-製造工藝人的攻防戰》中,中國中小企業的做法。當然,如果能在精益思想的指導下來做數控平民化和低成本自動化,效率會更加顯著,做到倍增也完全可能,中小企業的潛力依然可觀。

中日製造業對決,誰能笑到最後?

然而,工業設備的裝配仍然依靠人工,未能實現裝配自動化,在這個普遍連基本的標準作業都沒能做好的領域,落後於日本是不爭的事實。假以時日,強化管理或者在自動裝配方向有技術突破,中國的工業設備全面躋身於世界一流並不是空口白話。

日本中小企業尚在堅持挖掘人的潛力來對抗機器的力量,屬於管理戰略上的完敗,這如同用冷兵器時代的武士刀劍來抗衡熱兵器時代的明治槍炮。機器的潛力沒有邊界,管理理念再先進,組織紀律再嚴明,在代差面前,孰勝孰敗,無需多辯。

技術方面

原創研發方面,日本佔優,近年來連續斬獲的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能充分說明這一點,儘管諾貝爾獎只是對二三十年前科技研發能力的褒獎,那個年代的日本無論是製造業還是科技,都如日中天。日本人對於技術有偏執的追求,經常會開發出一些過度品質或過度技術的高成本產品,導致性價比低,叫好不叫座,在技術應用方面又很驕傲,不願意和其他企業雷同,這類缺乏競爭環境的產品在和歷經磨難的中國製造PK時,時常居於下風。

中日製造業對決,誰能笑到最後?

中國企業對於技術的做法歷來是保密保密再保密,承襲了中國技術傳子不傳女的歷史傳統,這種保守基於人的自私,是幾千年來中國科技行業落後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需要聲討和反思。很幸運,人算不如天算,當前大面積的人才流動打破了原本保守的技術環境,讓各種應用技術得以隨著人的流動而流動。人才的流動對於單個企業是損失,技術的流傳成了意外的收益,這種意外的收益使得中國製造業的技術應用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百花齊放的欣欣向榮局面。大功率光纖激光發生器在鈑金切割機床切割機上的應用、鐵型覆砂技術、紅衝技術等中國獨創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不但改變了很多行業,而且也讓世界人民受益了。每一次工業設備或工藝的技術突破,都會推動一個行業甚至幾個行業的發展,副作用是導致一些技術崗位的消失或者邊緣化,工匠們也隨之凋零在時代洪流中,這也是中國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之一。

決策方面

日本企業是老人決策制,終身僱傭制一方面帶來了員工隊伍的穩定和可靠的執行力,另一方面卻帶來了 “論資排輩”的機制,不但使得年輕人難有出頭之日,而且老人天生對新生事物的鈍感,讓日本企業無法快速應對瞬息萬變的互聯網+商業環境。在日本曾經雄霸天下的消費電子領域,緩慢的決策使得索尼、東芝等巨頭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憑藉在幾千年專制環境中錘鍊出來的投機能力,經濟環境越是混亂,商業變革越是繁雜,中國企業越是如魚得水,應變之快令世人瞠目結舌。在沒有監管或者是來不及監管的領域,中國企業的競爭力舉世無雙。

人力方面

日本人很認真,無論對於工作還是生活,這是他們最大的優勢。不過,在製造業,日本人認真的優勢很難再持續,因為生活條件普遍優渥的日本年輕人很少願意從事艱辛的製造業。同時,中小企業的經營日趨艱難,原先完備的日本本土製造業產業鏈出現了斷裂趨勢,創業窗口期已經關閉,堵死了年輕人們對製造業的憧憬,後續無人。日本年輕人用“宅男現象”來表達對現狀無聲的抗議。

中國人普遍做事不認真,但也有少數很認真的中國人,因為人口基數的龐大,認真的中國人的絕對數量其實並不少,比如任正非、雷軍、董明珠等大神,製造業擁有很多這樣認真的中國人。因為艱辛,中國少有官宦權貴子弟從事製造業,相對公平的中國製造業是寒門子弟實現逆襲的最佳舞臺之一,加上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大學機械類學科的普及,創業機會依然遍地都是,每年依然有源源不斷的心懷夢想的年輕人投身於製造業,後續有人。中國的草根創業族們始終堅信:“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中日製造業對決,誰能笑到最後?

文化方面

日本文化崇尚秩序,這與科學的秩序本質不謀而合。日本製造業不會輕言放棄。

但每個中國企業家的內心深處都有一顆不願居於日本人之下的決心。

中日製造業對決,誰能笑到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