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演“黑色星期一”,但為何這些港美股卻能穿越週期?


A股上演“黑色星期一”,但為何這些港美股卻能穿越週期?

編者注:A股上演“黑色星期一”,部分股民損失慘重。在面對市場波動,如何規避風險,選出長線好股,本文為您解析。

勞動節後第一個交易日並不平靜,A股三大股指全線下跌,滬指跌5.58%,創業板跌7.94%,紛紛創下今年新記錄。5G、保險、券商信託、國產軟件、雲計算這些第一輪牛市表現強勢的板塊跌幅領先,上千只股票跌停的景象再度出現,兩市單天蒸發市值達2.85萬億。

A股上演“黑色星期一”,但為何這些港美股卻能穿越週期?

大跌之下的思考

實際上上證指數下行趨勢並不是今天才發生的,從2019年4月8日已經開始。從最高的3288點到現在的2906點,已經下跌了近12%,個股調整在30-50%幅度並不罕見。但是市場總在波動中行進,有時遇上大跌,更有利於冷靜地思考投資。如何在規避短期的波動而在長線中獲得穩定的收益呢?

一、放眼港美股,科技創新引領未來

A股上演“黑色星期一”,但為何這些港美股卻能穿越週期?

截止2019年5月3日,全球市值前十公司分別是微軟(科技)、蘋果(科技)、亞馬遜(科技)、谷歌(科技)、臉書(科技)、伯克希爾哈撒韋(金融)、阿里巴巴(科技)、騰訊(科技)、強生(消費)、JP摩根(金融)。其中科技股佔據七席,相較於2010年科技股僅佔據兩席。更重要的是目前前十的個股9只在美股,騰訊在港股市場,沒有一隻A股。

全球前七科技公司總市值也從2009年初3860億美元成長到了目前52686億美元,6大科技股(剔除騰訊)佔據納斯達克總市值比重也達到驚人的36.53%。

A股上演“黑色星期一”,但為何這些港美股卻能穿越週期?

為什麼這些科技龍頭成長到對全球股市舉足輕重的位置?這是由於工業化時代逐漸過去,從前企業追求規模化生產,能源、資金是最重要的資源。

在當下的時代,產品核心競爭力變成個性化、速度、高品質,要達到“精準推送”必須依賴於強大的數據處理。可以說科技龍頭們藉助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掌控了數據入口,在憑藉深度學習、AI和產品快速迭代,改變舊的商業模式,創造了無法比擬的高效率。像蘋果開啟移動互聯網時代,亞馬遜的雲計算還有臉書的社交廣告新模式都是典型案例。

二、以湊合的價格買最好的公司

查理芒格和巴菲特可以說是上世紀至今最成功的投資大師。其中芒格講過一個重要的投資理論就是:以湊合的價格買最好的公司,要比以便宜的價格買平庸的公司要強的多。

如何理解這句話,簡單的說就是在股票市場上,好公司通常不便宜。但是在時間的長河中,估值的指標是相對的。例如全球電商以及雲服務龍頭亞馬遜,也是巴菲特近兩年長提到的看走眼的奇蹟。如果用市盈率來衡量它,那麼你一定會錯過這隻大牛股。

但如果你在2008年8月初買入1000美金,那麼現在股票市值會超過24000美元。

A股上演“黑色星期一”,但為何這些港美股卻能穿越週期?

以亞馬遜為例,能在17年內市值增長187倍,在金融危機和加息週期中仍然屹立不倒,原因有幾點:

一是收入增長迅猛,從2001-2018年,亞馬遜的收入擴張了75倍,從2000年的28億美元,擴張到2018年的2329億元。

二是盈利質量好,自2000年以來,亞馬遜只有三年自由現金流為負,自由現金流是指扣除必要的資本開支後,一家企業產生的經營現金流淨額,這意味著企業經營活動帶來的現金淨流入完全可以滿足用戶擴展所需的必要投入,這說明企業具有較好的持續經營能力。

三是金融市場流動性持續寬鬆。自2000年互聯網泡沫以來,美國的無風險利率(以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代表)從2000年1月6.79%下降到2016年7月的1.37%,無風險利率下降了4.96倍,帶來風險資產估值的持續上升,貢獻了亞馬遜估值提升的75%。

結語

不管是A股還是港美股,都要面對週期的波動影響。但長期來看,持有業績增長穩定,具有行業護城河的公司才能獲得穩定收益。港美股中的科技龍頭們發展至今,已經掌握市場、資金、技術以及人才等多方面優勢,在把握科技迭代上佔據先機,是確定性較高的投資標的。


本文來源於新浪集團旗下港美股交易平臺華盛通APP資訊專欄,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