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今兒的文章,是採訪了去年同一批遊學家庭中的7位家長

,記錄了他們來新西蘭——

遊學前的預期,

遊學中的觸動,

和遊學後的思考。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來自重慶的Mountain爸爸

兒子12歲,原國內公立小學,即將入讀重慶的國際中學

遊學前的預期

主要是想看看不同國家教育方式的區別,體驗一下西方教育。

遊學中的觸動

這次Mountain體驗的是一家奧克蘭的初中。剛開始的時候,學校老師給他的習題很簡單,後來意識到Mountain的數學水平之後,給題的難度也直線上升。因而我覺得新西蘭學習的彈性挺大的,不僅僅學業上各科都有不同程度去跟孩子的實際情況匹配。

而且由於放學時間早,作業少,留給了孩子充足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特別適合自律性強和有主見的孩子。

除了學習外,Mountain最大的收穫來自戶外運動。他原本就會游泳,而且膽子大,喜歡嘗試新事物。

所以有一次我們步行到湖邊,看到有人在學帆船,就給他報名了幾節課玩玩。教練是一個白人女孩,非常有耐心,總鼓勵他自己嘗試,Mountain很喜歡她。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Mountain學到第三次後

教練讓他獨自先去湖中心抓拍的照片

後來知道,帆船運動原來很小的孩子就可以玩,危險性並不大,Mountain也就學了個入門,僅有的幾次獨立操作帆船給我抓拍了下來,動作還有很多不標準。

這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帆船、徒步、游泳、爬樹……新西蘭的戶外運動深深吸引了Mountain,他非常喜歡這裡。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Mountain在奧克蘭北角玩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Mountain在海邊爬樹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Mountain在湯加里羅走一日長短的步道

遊學後的思考

西方教育主要講究因材施教,而國內走的是全民精英教育,其實不能說哪個更有優勢,只能說哪個更適合自家孩子吧。

比如Mountain,目前在國內其實就是成績很好的孩子,他不排斥競爭,或者說挺熱愛在競爭中勝出的感覺,屬於寧做鳳尾,不做雞頭的類型。就現階段而言,他還是挺適應國內的教育方式的,來到新西蘭,恐怕反而感受不到競爭所帶來的激勵和學習動力。

所以,適應哪種教育方式還是要看孩子,不能一概而論。

當然,西方文化對創新和探索,以及興趣為導向的思維方式,是我非常認可和希望吸收的;東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對數理化等基礎教育的紮實根基,以及刻骨耐勞的精神也特別值得傳承。

總之我希望孩子能夠中西結合,兼容幷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來自蘇州的Serena爸爸:

女兒5歲,原國內公立幼兒園

遊學前的預期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不同的國家行走,想在不同的城市住一下,一則增加閱歷,二則也想做一些移民方面的考察。

去年我們曾來新西蘭旅遊過,呆了十七八天大致轉了一圈,孩子很喜歡這裡的環境,所以就想著再來一次,後來看到短期讀書的遊學,覺得是種挺特別的方式。當時也曾考慮過去歐洲,但是歐洲的難民接納問題,讓我覺得來新西蘭可能安全一些。只是,那時並沒想過要留在這裡生活的可能性。

遊學中的觸動

這邊的孩子都特別熱愛戶外運動。Serena在國內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只有八至九點間可以在操場上活動,之後一整天都在教室裡面,當然,還要看天氣允許。而這邊的小孩戶外運動量很大,個個體能無窮的樣子,Serena每天下午三點放學後都要在學校操場玩很久才肯回家。

而且,這校園裡的孩子們個個臉上都是笑著的,我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個快樂、寬鬆的環境下長大。在我看來,背單詞、吸收知識固然重要,但這些終究會忘記,倒不如興趣的培養更重要,否則壓制得越深,怕將來的逆反或反彈也就更厲害。

再有就是,友善。我女兒很調皮,不高興有時就會亂丟玩具甚至鞋子。有一次在餐廳裡,她跟我們鬧變扭,生起氣來又把鞋子甩了出去,平時都是我跟太太跟著她撿。可沒想到邊上一個40來歲的洋人女顧客立馬就走過去給我女兒撿了回來,溫柔地還給了我女兒,弄得我女兒倒不好意思了。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Serena和爸爸參加Apple媽咪遊學活動

遊學後的思考

Serena距離明年9月國內上小學還有一年多的時間,而新西蘭是5週歲上小學,我覺得這個時間差可以讓我們在新西蘭闖闖看。

我計劃讓Serena在新西蘭上一段小學試試看,期間太太回國照管我們的服裝生意,而我一邊上英語學校一邊陪女兒。我英語讀完後考慮學個工商管理專業,看看畢業後能否找到工作進而做長期留下來的打算;女兒也正好更深入地體會一下是否真的想留在這裡,同時也奠定好英語基礎。

一年之後,也就是Serena國內正式小學一年級之前,反正我們還可以有一次重新審視決策的機會,來決定繼續留下去,還是回國上小學。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來自武漢的Grace媽媽:

女兒5歲,原國內私立幼兒園

遊學前的預期

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預期。這些年因為前夫的原因,我們輾轉生活了幾個國家,再加上早年留學新加坡的經歷,讓我成了一個很獨立的人,應該說去任何一個新地方都難不倒我。

這次主要就是想帶媽媽和女兒出國散散心,放鬆下心情。我看到你們(Apple媽咪遊學組)精心準備了許多行前輔導資料和周邊娛樂生活信息,還有入境說明歡迎會。慚愧地說,當時我都沒怎麼看,甚至說明會也沒完整聽完,就急著帶媽媽出去玩兒了。主要是因為,那時我壓根沒想過留在這兒的可能性,自然也就沒有太大興趣瞭解這個國家的方方面面了。

遊學中的觸動

我在亞洲的一些國家也生活過,那時聽人說,西方的老外都很淡泊,不太重視感情,而這次我看到的完全不同。

遊學期間,我跟媽媽還有女兒,租住在一位本地的獨居老太太Lepa的家裡,Lepa七十上下的樣子,若不是同住在一個屋簷下,我恐怕不可能知道陌生人之間能有這般溫情。

女兒每天放學會從學校裡帶一本小書回家念,有時候她就隨手丟在沙發上。Lepa總是自然而然地拿起小書對女兒說:“來,坐到沙發上來,我來給你講。”她總是耐心而溫柔,一邊講故事一邊引導著女兒多開口說英文,還時不時問她學校裡發生的事。看似普通的畫面,卻讓我莫名感動於人性的簡單和光輝。在她溫存得猶如自家奶奶般的言辭裡,我看到濃厚的感情,一點兒也不淡泊。

嗯,硬要說淡泊的話,大概是對他人私生活的淡泊,他們不太八卦,就只是溫柔對待。就連我完全不懂英文的母親,都有過幾次由Lepa帶著去逛街甚至做指甲,連我都不知道她們是如何溝通的。

Lepa有個小孫女,每週三會到奶奶家來玩一天。我們租住期間,正好遇到Lepa的小孫女2歲生日。她邀請我們一起參加小孫女的生日會。只是這生日會,她都準備了些什麼呢?完全出乎我意料。她花了一整天的時間研究如何做蛋糕,買蛋糕需要的材料,為保證蛋糕的鮮美,她在前一天半夜12點起床在蛋糕胚子上用棉花糖拼出一個“2”字。接著,再用精心準備的包裝紙,將兩本卡通故事書包好,插好小卡片,迎接第二天孫女的到來。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Lepa為小孫女親手製作的蛋糕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Lepa為小孫女準備的禮物

在這繁複的過程中,我看到了沉甸甸的愛的內容。我們中國人總覺得送個紅包就完事,錢越多心意越重,可事實也許並非如此。愛是什麼?愛是你在一個人身上付出的時間和心血,而未必是金錢。

這一個月裡,我看到了很多。女兒去學校每天都笑容滿面的,才沒幾天就在全校集會里拿了一張歡迎獎狀。老師不會因為是短期生而忽略她,而是所有學生一視同仁,讓我們特別欣慰。有一瞬間,我特別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在這個充滿溫情的世界裡長大。

毫無疑問,我堅信國內的經濟會越來越強大、發達,甚至世界第一,但是思維模式、情感和人文的東西是根深蒂固的。我一個單身帶孩子的媽媽,說到底也沒有什麼別的牽掛,希望盡我所能,還原孩子一個單純溫暖的童年。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Grace遊學期間得到的獎狀

在app中向全班家長公佈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Grace遊學期間班級慶祝中國新年

老師在app中公佈

遊學後的思考

我在猶豫,是否在這裡讀一個Master(碩士學位),專業的選擇目前還在考慮中。若實在兼顧不了一邊讀書一邊照顧孩子,也可能會考慮跟孩子分離1-2年,通過我的打拼,給她的未來多提供一份選擇。也許,分離是為了更好的相聚。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Grace外婆在一樹山看到這麼美的風景

不由得放下揹包,脫下鞋子,來個翻大跟頭

她說坐在這兒發一天呆都覺得值了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來自北京的Cici和Melissa媽媽:

10歲和4歲兩個女兒,原分別就讀於國內公立小學和私立幼兒園

遊學前的預期

也是關注(Apple媽咪)很長時間了,得知新西蘭的遊學政策比較寬鬆,好像也是為數不多的幼兒園就能來插班的地方,所以一直很嚮往。而來了以後發覺親身體驗一下太有必要了,看再多故事也抵不上自己真實去感受那麼深刻。

遊學中的觸動

這邊尊重孩子天性、任其自然發展的環境比較觸動我。

老大學校裡也沒什麼作業,放學就在操場上玩。國內的話,體育就是跑步和跳繩,每天重複訓練,讓孩子們覺得厭煩,容易逆反,而這邊的小孩,天天就是在室外玩,體能之類的是在玩當中自然提升的,所以他們對於體育運動的興趣被保護得很好。

而老二在新西蘭幼兒園裡面最開心的事兒就是不用午睡,在國內她最害怕的就是被迫要午睡,明明睡不著,還是硬要在那兒不出聲躺兩個小時,這裡的幼兒園就比較順其自然了,所以老二每天去幼兒園並不排斥,都開開心心的。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姐姐Cici參加Apple媽咪公司組織的攀巖活動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妹妹Melissa在姐姐學校操場上騎車

這次,我先生也玩得挺盡興。他網上做做功課,自己買了釣魚的裝備,就開始沿著北岸的海灘一個個垂釣。只是海邊基本上都只能釣到小魚,尺寸不夠,只能放生到海里,不能帶回家吃。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爸爸帶著姐妹兩在附近的海灘邊自學釣魚。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爸爸和姐妹兩的漁獲

遊學後的思考

目前國內孩子的教育大環境,確實有些激進,這在我出國前就有一些認知,應該說遊學加深了我這個觀點。

我覺得在小學階段,培養孩子樂觀積極的心態,正面的自我認可,比填進多少知識更重要得多。高壓所造成的自我缺乏,在長大以後恐怕是很難補回來的。

相反,如果在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下做好年幼孩子的心理建設,大了她自然能有自己的見解和抗壓能力去縱深發展。去國外生活對我們來說不現實,但是我相信家庭教育環境對孩子的作用也許要大於學校或社會教育。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遊學期間古靈精怪的姐妹兩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來自大連的小魚兒媽媽:

兒子8歲,原國內公立小學

遊學前的預期

在大連那兒,我們特地為小魚兒選擇了開發區的公立小學,而不是市中心的,主要原因就是希望他在一個相對寬鬆的小學氛圍里長大,待到初中再轉去市中心的重點(事實上我們已經為他備好了初中學區房)。

可儘管如此,小魚兒天真的性格,在和同齡孩子一起玩耍的時候總顯得單純和孩子氣。雖然他成績很出色,但他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擔心被別人嘲笑。這些年看了許多文章,感覺新西蘭的環境會友好和包容得多,就特別想帶他來考察和體驗一下。

遊學中的觸動

其實剛開始我挺糾結的,小魚兒來遊學的學校華人孩子特別少,老師說的他聽不懂,他說的別人也不明白,所以小魚兒就比較焦躁,開始一兩天,我就跟小魚兒說,媽媽在校外面車子上,若你覺得不行,隨時出來就能找到我,當然最後孩子也沒出來,但我覺得他對於陌生的環境還是有些不知所措的,而且小魚兒遇到的班主任,看似也沒有想象當中熱情。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遊學第二週的星期五,學校組織全體師生和家長,去到向北20公里左右的一處國家公園進行野餐日。

我因為語言完全不通,所以心裡有些怯步,但是為了讓孩子的體驗更完整,我們就鼓起勇氣跟孩子一塊去了那處海邊的國家公園。去了不多久,我就放下了心理上的擔子,我本來以為要嚴格地按著班級坐好之類的,實際的情況是,家長和孩子們很隨意地散落在草地上各自鋪地墊野餐,孩子時不時跑去參加活動再回來。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野餐日家長們隨意找地就坐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野餐日拔河準備

開始先是孩子拔河,跟著又是家長拔河,這就破了冰。

吃了午餐後,老師們,包括校長全部換上了泳衣,往海里去,他們站到大海里的安全深度攔成一排,然後向孩子們大揮手,召喚他們向海裡衝。

岸上的老師、海里遠處安全線的老師、海里兩者中間的老師構成安全大回路,然後由另一位老師帶頭,孩子們一個個緊跟,在海天一色裡輪迴跑。

老師們關切地注視著每個孩子,開懷得跟他們擊掌,站在岸邊的還有一位負責安全的老爺爺年齡的老師,溫情滿面地鼓勵著孩子們。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孩子們下水前準備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孩子們在大海里往返跑

有一幕,讓我對小魚兒的班主任也改觀了。

小魚兒班上還有一位短期遊學中國女孩,當天是離境前最後一天上學,她父母當天也沒有出席野餐日。可我看到,在那淺灘上,小魚兒的老師在盡情地陪她跳浪花、撿貝殼……原來,孩子媽媽看不見的時候,她是被如此溫柔對待的。

那讓我相信,在我看不見的小魚兒上學的時光裡,他應該也是同樣被溫柔對待的。還有那些個,她細心給光著膀子的小男孩們補防曬霜的樣子,深印在我腦海裡。

尾聲的時候,孩子們被分成了四個小組堆沙堡,開始我以為就是玩玩沙子之類的,但是最後出來的成果物著實讓我開腦洞了。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孩子們的沙雕成果物一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孩子們的沙雕成果物二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孩子們的沙雕成果物三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孩子們的沙雕成果物四

這次野餐日讓我近距離看到了這裡孩子們和老師間的互動,我覺得這樣充滿溫情和趣味的活動體驗,並不是花錢可以買到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參加Apple媽咪這邊組織的初高中參觀活動。

我本來擔心這邊的孩子一直玩兒下去,到底學些什麼呢?

在參觀裡,我看到了這個國家是在如何培養一個普通的公民,比如那些個木工課、烹飪課等都是和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的。特別是這次看到木工教室裡有關設計咖啡館的項目。據本地的老師解釋,孩子們被要求在三個學期(約9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一個咖啡館的建築設計和商業企劃書。

建築設計的部分,要求孩子們在電腦設計建模後,在木工教室用工程板製作出咖啡館的沙盤建築模型。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Apple媽咪初高中參觀活動過程中拍攝的

孩子們構建中的咖啡館沙盤模型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另一個構建中的咖啡館沙盤模型

商業企劃書的部分,則要求全面包含咖啡館的logo、廣告語、產品定位、選址、市場策略,甚至是菜單。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孩子們製作的長達40-50頁左右的商業企劃書

這些注重實際應用的學習讓我覺得這邊的學校,還是挺接地氣的。

遊學後的思考

話說第一週的時候,我很糾結,覺得老師沒有想象中熱情;

第二週的時候,參加了野餐日讓我不怎麼擔心了;

第三週的時候,孩子回家跟我說他給學校打9分(滿分是10分),這是從剛開始的7分一路提上來的;

第四周的時候,我們已經在考慮是否要留下來了,覺得之前在大連給孩子準備的初中學區房似乎也沒那麼有吸引力。

我們打算暑假再來一期遊學,之後認真思慮下後面的路要怎麼走。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來自北京的Frank媽媽:

兒子8歲,原國內公立小學

遊學前的預期

百聞不如一見吧,來之前讀了Apple媽咪很多文章,所以就想要來體驗一下。我們並沒有出國生活的想法,畢竟我和先生都是上班族,上有老下有小,出去不太現實。這次也是我們全家第一次跑去那麼遠的國家。

遊學中的觸動

當地人熱情、樸實,人人都面帶微笑的樣子,這和國內陌生人之間略帶戒備的情緒不同,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們國內的生存壓力普遍要比他們大得多吧。

這裡的教育我覺得是粗中有細,比方這次的野餐日(和上文的小魚兒媽媽參加的是同一個活動),大家在海里面玩,有的孩子會游泳,而有的孩子不會,而活動的設計其實充分考慮到了,不要讓那些不會游泳的孩子感覺到壓力。

一則老師設定的安全線、坡度、還有沙子的平滑度,事先肯定都準備和考察過,才得以讓那些不會游泳的孩子沒有任何挫敗感。

二則就是老師的態度,所有的運動競技中,老師既不要求大家爭第一,也絕不會讓那些容易凸顯孩子弱點的環節存在。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Frank下海里面和同學們一起蹦跑

總的來講,Frank自己挺願意去上學的,一方面活動豐富,另外學校裡的華人和洋人同學,都挺好相處。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Frank學校裡某次年級早會

遊學後的思考

原來在教育孩子上我挺焦慮的,但是看到這邊光腳跑的孩子,個個都生活上很獨立。我就反思自己是不是平時的教育太精細,可能也需要粗放一些吧。

但體驗終究是體驗,我覺得中國孩子還是需要在中西教育中尋找一種適合自己家庭情況的平衡,在現階段來說,我覺得讓孩子在中國打好中文根基和文化底蘊,還是最最重要的。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來自杭州的東東媽媽:

兒子5歲,原國內公立幼兒園

出國前的預期

很早以前就聽說新西蘭基礎教育不錯,所以利用年假和孩子假期過來體驗一下。

遊學中的觸動

國內的時候,東東有時候會懶著不肯去上學,這種情況在新西蘭遊學期間一次也沒發生過。每次問他都說喜歡在這兒上學,後來我慢慢明白了東東為什麼愛去上學。

有一次放學回家,他帶出來的手工愛心掛件裂了,東東就嗚嗚哭了起來,我只能帶他回教室,老師一看就明白了,二話不說耐心地重新拿出早已收起來的原材料,耐心地給東東重新做了一個,整個過程是非常自然平和的,讓孩子感受到非常真實的發自內心的關懷,不刻意、不過火、剛剛好能安撫一個孩子的心。

有次他無意中說起“這邊的同學不會笑話人”,我想這可能也是新西蘭大環境的關係。這邊從孩子到老師都是生活在平和、不浮躁、不比較的環境中,尊重他人、理解個體多元化可能是他們自然形成的行為態度,對於敏感孩子來說,被尊重可以減少環境變化帶來的壓力。新西蘭教育倡導尊重個性的理念,實施彈性化的教育方案,這能讓敏感的孩子有更多的空間施展自己的天賦。

奧克蘭自然環境優美,隨處可見各類兒童設施,小孩子到了這邊就像掉進蜜罐裡,孩子每天放學都能找到各種樂趣,最近每天和寄宿家庭裡的11歲華人哥哥玩得火熱。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東東和寄宿家庭裡的華人哥哥踢球玩耍

還有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也讓我們挺感動。有一次,東東爸爸和東東一起放學步行回家,突然傾盆大雨,兩人只好硬著頭皮冒雨前行。然而,路邊忽然停下一輛車,一位洋人婦女下車送了一把傘給他們,然後就徑直開車走了。雖是小事,卻讓我感到這個社會的溫情。

這七個家庭去南半球上4周小學後,都刷新了教育觀!

圖為東東在附近的海邊爬樹

遊學後的思考

來之前我是打算讓孩子上公立小學,選的是那種壓力不太大的普通公立。但這次體驗之後,我決定多考察下一些國際路線的學校,考慮是否需要讓孩子早一些接觸國際路線,新西蘭教育體制尊重孩子個性,讓孩子個性有發揮的空間,如果能早點讓孩子處於這種教育環境中,可能可以讓孩子早些受益。公立系統相對更注重排名,注重橫向比較,如果孩子比較優秀、能適應則已,萬一不能適應這種遊戲規則,自己的天賦可能會被壓抑。

這次遊學體驗後,我會對孩子在不同教育環境下,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有了個比較直觀的感受和認識。

孩子的狀態可以成為我在選擇孩子學習道路上的直接參考依據,有了一手信息後更容易比較出孩子適合的道路。

孩子年幼時光是很寶貴的,希望能夠儘早幫助他們找到自己最佳狀態,希望他能夠在一個更加開放和尊重個性的環境里長大,也希望能夠在不出國的大前提下,找到一種更好的中西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