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休閒農業的“五性”

認識休閒農業的“五性”

總結分析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實踐,其具備一些獨特的屬性。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產業融合性。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一頭聯著城市,一頭繫著農村,貫穿農村一二三產業,在城鄉之間、產業之間發揮著粘結劑和融合劑的作用。各地不斷利用其天然融合的屬性,將農業的功能向生態涵養、觀光休閒、農耕體驗、文化傳承等多領域拓展,打造出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示範點,田園綜合體、農業主題公園、高端民宿、農業嘉年華、特色小鎮、星級農莊、農耕節慶等形式多樣、特色各異、融合發展的新載體、新類型、新模式,形成了一系列“農業+”的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如+旅遊、+科技、+文化、+教育、+互聯網、+康養等一種或多種),帶動了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交通運輸、人文創意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使得各產業之間互融互動、互融互聯、互融互促、共生共長,從而有效地豐富和拓展了農業的功能,提升了要素開發效率,帶動了農民增收就業,促進了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浙江仙居縣發展休閒農業,帶來了人財兩旺的“花海經濟”,江西婺源篁嶺村走“農業+旅遊+休閒+文化”融合之路,產值過億,開創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篁嶺模式”。

二是資源整合性。農村有著大量的可開發資源,比如自然資源、生態資源、產品資源、文化資源,而缺少的是資金資源、人力資源和創意資源,更缺乏各類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通過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以遊田園、閱村韻、賞民俗、品美食、購特產等獨特方式,可以將各類分散存在、互無關聯的資源要素有效整合起來,實現有機銜接,疊加滲透、相互集成,從而將農區變成景區、田園變成公園、勞動變成運動、產品變成商品、民房變成客房,優化了資源配置、實現了資源共享和價值提升。江蘇阜寧七彩農業公園,優化整合歷史古資源、優質水資源、茶文化資源、鄉村農家美食資源、美術設計人才資源,建成細節精美、創意豐富、農味十足的農耕廣場、水晶花宮、風情桃源、童趣牧場、鄉村大鍋灶等諸多景點項目,頗受廣大遊客的青睞。這就是獨特的資源整合性發揮的重要作用。

三是功能活化性。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業農村發展的資源約束日益趨緊,但不容否認的是,農村還有大量的閒置資源,如荒地、民房、山川、河流、民俗、飲食文化等。通過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可以激活這些靜態的、沉睡的、閒置的資源,使四荒地成為特色產品生產園、漸被遺忘的傳統文化變成現代故事、面臨失傳的民間手工藝變成展示體驗傳承的技藝、瀕臨消失的農業遺產變成尋古景點,更使鄉村成為城裡人望山看水憶鄉愁的好去處,農業農村的物質文化、人文、技藝在城鎮居民熱切的眼神和驚奇的讚歎中被活化。比如四川成都多利農莊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遵循“特色化、差異化”“高端化、品牌化”的理念,突出“市民農莊”“鄉村創客”“造夢樂園”主題,激活都市農業的多業價值、樂遊價值和安居價值,已建成農村新型社區,建成600畝有機生態農業示範區,依法取得128.3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啟動了4個組團度假酒店和家庭農莊、有機生活體驗館建設,2017年銷售額突破10億元。可以說,休閒農業的功能活化性正是其他產業無法比擬的魅力所在。

四是創新包容性。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是現代農業的新型產業形態、現代旅遊的新型消費業態,為傳統農業農村創新發展引進了包容性增長理念。作為一個容納最具創新活力的載體和平臺,它包容了綠色可持續、山水林田湖草和諧共生、城鄉等值化、全域化發展、農民主體參與等創新思想;包容了共享農莊、田園綜合體、有機農夫市集、農業主題公園等創新模式;包容了高效農業、循環農業、陽臺農業、智慧農業等創新科技;包容了充滿藝術創造力、想象力和感染力的特色產品、包裝、活動、景觀、農事節慶等創意精品;包容了本地農民和村集體組織,回鄉創業的大學生、退休幹部、退伍軍人,下鄉的藝術家、海歸、建築師,還有諸多工商資本等各類創業創新主體。這種創新包容性使得更多的人從產業發展中受益,使參與者共同分享到發展的成果。

五是發展協同性。

休閒產業是一個跨領域、跨行業、跨部門的產業。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閒暇時間的增多,大眾對休閒產業的品質追求也在逐漸升級。目前,發達國家的公民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休閒,三分之一的收入用於休閒,三分之一的人員就業在休閒產業,國家三分之一的GDP由休閒產業創造。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滿足了火爆的消費需求,以其可觀的經濟效益激發了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積極性,點燃了社會資本的熱情。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促進了經濟、社會、生態、歷史、文化、鄉村治理等多領域的協同發展;促進了一定區域內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了區域的協同發展;吸引了人才、技術和資金向農村集聚,拉動了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促進了消費支出由城市向農村流動,帶動了有資源稟賦的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型發展,補齊落後地區的短板,推動了城鄉的協同發展;增強了產業發展後勁,帶動了農民就業增收,保護傳承了農耕文化,留住了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推動了物質文明和精神
文明的協同發展;吸引了全社會關注、全民參與,對各類管理服務有了更高的要求,有益於健全行業管理部門,規範各類經營主體,壯大行業中介服務組織,促進了參與主體的協同發展

注:本文是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張輝在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管理人員培訓班上的講話節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