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上是90㎡,房產證上卻有115㎡,這是佔了便宜還是被坑了?

在現如今的房地產市場,開發商在一刻不停的建房而消費者也在一刻不停的買房,沒有房的人想要買一套房子,有了房子的人想要多買幾套房子,總之房子有人建就肯定會有人買,就這樣形成了一個無限循環的閉環,但是這兩者的買賣關係卻並不一定是平等的,因為在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出現一些產權糾紛,房地產開發商套路的事情也並不鮮見,很多人在東挑西選,終於挑到合適的房子之後,很可能這正是開始踏入開發商陷阱的第1步,畢竟水太深的話,並不是我們這些買房小白能夠完全摸清楚的,就比如很多人就算沒有經歷過也遇到過合同上,明明寫的房產面積是90平方米,但是房產證上卻有115平方米,這明顯多出來的幾十平米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對於消費者來說是佔了便宜還是被坑了,也有很多人都不是非常清楚,其實出現這種狀況,也要分三種情況來看。

合同上是90㎡,房產證上卻有115㎡,這是佔了便宜還是被坑了?

1、設計平面圖與實際房子有誤差

雖然現在的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很多的取消商品房預售制度的呼聲,但是最一項政策確實還沒有開始實施起來,所以現如今的房子仍然有一大部分都是處於預售狀態往往開發商的房子還沒有建好,房子就已經賣完了,而這時候買房者在買房的時候也只能看運氣,畢竟沒有實地看房,只能通過設計平面圖來想象房子的實際狀況是怎麼樣的,但是等到實際交房的時候,房屋面積可能就會和設計圖紙出現一定的偏差,只要這樣的偏差不超過3%,都是在可允許的範圍之內,不然的話可能就屬於開發商違約了。

合同上是90㎡,房產證上卻有115㎡,這是佔了便宜還是被坑了?

2、多出來的面積可能屬於公攤面積

跟取消商品房預售制度一樣,取消公攤面積的呼聲也是越來越大,但是因為公攤面積所能取得的利益是非常可觀的,在政策還沒有具體實施下來之前,公攤面積就會一直存在,開發商也不會因此有所收斂,所以發很多的購房中,公攤面積其實是非常大的,而在買賣的房屋合同中,合同內標明的房屋面積可能只是套內使用面積,而房產證上標明的卻是建築面積,建築面積就包括了他們的使用面積和公攤面積,所以才會出現購房合同和房產證的面積不符的情況,但是這個公攤面積也不能太大,如果公攤面積超過了原房面積的3%,那麼就屬於不合理,購房者是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來進行退房還款的。

合同上是90㎡,房產證上卻有115㎡,這是佔了便宜還是被坑了?

3、開發商買房送陽臺的套路

雖然宏觀調控遏制了很多的購房需求,但是開發商正是靠著房屋成交率來賺錢的,所以為了提高房屋成交率,在賣房的時候就會打出很多的促銷手段,其中最常見的肯定就是買房送陽臺,對於現在很多的購房者來說,有一個陽臺既能夠增加室內採光,又能夠增加室內面積,聽起來是一種非常具有誘惑力的促銷活動,但其實說是買房送陽臺這個陽臺,面積其實也是算在了購房成本里的,購房者在買房的時候,就是已經把陽臺面積也一同買過去了,不存在贈不贈送的說法,所以才會出現房產證和購房合同上的面積不一樣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