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抱朴守拙,看似不進取,實則以退為進,是最穩健的進取之道。

何謂抱朴?“抱朴”第一次出現,是在《老子》中:“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那麼為什麼要抱朴?莊子給出了一個美麗的神話:在天地的中央,有一個主宰者名叫渾沌,渾沌是沒有愛恨情仇的,只知道待人友善。有一天南海和北海的主宰者來找渾沌玩,發現渾沌雖然友善,但無法感受喜怒哀樂,怪可惜的,於是替他鑿了五官、七竅。可是鑿了七天,渾沌就被他們鑿死了。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這個故事相當悽美。“抱朴”,就是要抱住這個初心,抵禦外界險惡的遭遇。人的初心就像渾沌一樣,本來不受外界干擾,天真樸素,純粹天然。

在莊子的故事中,南海的主宰名叫儵,北海的主宰名叫忽。儵和忽,都是快疾而急於求成的意思。汲汲於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只重結果不擇手段,甘於被“大躍進”的思想所奴役,往往棄置初心,讓人模糊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如何守拙?“抱朴”是一以貫之的道,是本源;“守拙”是屢試不爽的術,是方法。“守拙”最早出自陶淵明《歸園田居》:“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陶淵明由於要守住自己的初心,不得已退出官場。對於他來說,唯有守拙,可以抱朴。

“抱朴守拙”不等於“抱殘守缺”。前者,是心中有道,曲線取之;後者,是毫不反思,因循守舊。守拙,是拙在說話、行事與為人。

說話要守拙,即是要訥言。訥言不是不說話,而是少說話。將要說的話,如果沒有把握是對的,最好不要說。現代青年作家蔣方舟曾經寫過一個故事:有個記者打電話採訪,要她評論一下某詩人的詩。當得知她沒讀過對方的詩時,記者當即為她唸了一首,然後問她怎麼看。她只好囁嚅道:“僅憑一首詩,我不知道該怎麼看。”蔣方舟寫道:“所有人都硬著頭皮,……艱難地表態。從沒有一個人有勇氣說:我沒看法。”

身處一個喧囂的時代,即使不想說話,很多時候也不得不說話。這時候考驗的就是定力。沉默寡言,看似是“拙”,其實也是一種智慧。

也許有人會批評:抱朴守拙是不夠進取的表現。然而這種“不進取”,恰恰是最進取的人生態度。

人的一生猶如航行在大海之上,時而風平浪靜,時而驚濤駭浪。抱朴,就是捉緊生命的舵盤,時刻警醒,不至於誤入迷途;守拙,就是張緊風帆,捕捉風勢而動。迎風之時,船去得快;逆風之時,船不動就是進步。

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