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扶風——西望絳帳

西望絳帳

寶雞:扶風——西望絳帳

楊凌西去12公里,便是絳帳。

絳帳這個地名源於漢代,因東漢時經學家、文學家馬融在此講學而得名。

馬融(公元79-166),字季長,右扶風茂陵人(今陝西楊凌五泉鄉人。有史書說他是今陝西興平東北人,筆者以為考證有誤。今五泉鄉有茂陵村,五泉鄉以前一直隸屬扶風縣,且五泉茂陵距他講經學之地絳帳僅有十餘里。因此,說他是楊凌五泉人更為可靠。孰是孰非,有待史學家進一步考證。)馬融的祖父馬嚴是馬援的哥哥,故說融為伏波將軍馬援的侄孫。《後漢書、馬融列傳》雲:“融為人美辭貌,有俊才”。今西安人摯恂(字季直),好學善屬文,隱居終南山不做官,名聞西北。馬融“從其遊學,博通經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關中出大儒,由馬融始。

馬融生於官宦之家,官場險惡,因而專心儒學,不追逐仕途,但當他在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漢陽(今甘肅甘谷縣東南)隱居時,看到羌族入侵便毅然出征,報效國家。他對友人說:“古人有言‘左手據天下之圖,右手刎其喉,愚夫不為’。所以然者,生貴於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滅無實亡軀,殆非老莊所謂也。”他憂國憂民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馬融曾官拜校書郎、儀郎、南部太守。但因他為人耿直,不善拍馬奉迎、結黨營私,幾次被罷官,甚至被流放蒙古草原。漢桓帝大赦,馬融才回到洛陽。復職後,即辭官稱病還鄉。

馬融回鄉後,不問政事,把全部心血用在教授門徒培養人才上。他在任校書郎時,遍注《周易》、《尚書》、《毛詩》、《三禮》、《論語》、《孝經》,使古經文學達到成熟的境地。當時關中內外慕名求學者甚多。馬融將畢生所學傳授於弟子,桃李遍天下。《後漢書•馬融列傳》載:“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生,常有千數。涿郡盧植、北海鄭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居宇器服,多存侈飾。”他對弟子要求很嚴,生活上卻多關懷,關中窮苦弟子,拿不起學費者即免之。他為人豁達開朗,不拘小節,弟子們尊敬他愛戴他,許多人都成為東漢和三國時代的大儒。

馬融講經學深入淺出,生動有趣,使門徒不知疲倦,不為歌舞所引誘而分心。《後漢書·馬融列傳》又載:“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所謂“施絳紗帳”,是說馬融講授經學時,用紫帳隔擋,前面授課,後邊有歌女演唱跳舞,學生不為誘惑。相傳,馬融曾在今絳帳鎮築高臺、修房舍聚徒講學。授課時,堂屋內仍用紫紗帳擋開,後邊鼓琴,配以女樂,隨歌而舞;前邊聽課的學生則專心致志,目不斜視。這也是馬融晚年最為引以自豪和最快樂的事。該地因此得名“絳帳”,名噪關中。

馬融晚年,為權臣梁冀所逼,撰奏章彈劾正直大臣李固(今漢中人),又作大將軍“西第頌”。違心而羞愧,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鬱悶而卒於茂陵家中,終年88歲,遺言薄葬。關中生徒及農眾前去弔唁者甚眾,以表對這位關中大儒的哀思。

馬融生前除講學注群經外,兼注《老子》、《淮南子》,另有賦、頌等21篇,還有著作若干,但大多已佚。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今楊陵五泉鄉畢公村有漢伏波新息候祠,祠前有石碑兩通,一通為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立,上書“漢伏波將軍馬援、東觀著述馬融、威候馬超故里”。另一通為馬氏後裔馬琪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重修始祖漢伏波將軍家廟碑記》,其中記述了明末清初從軍雲貴的先祖關於始祖世系的遺言。

寶雞:扶風——西望絳帳

(賀緒林)

陝西楊陵人,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380萬字,多次獲各類文學獎項。出版有散文集《生命的淺唱》;中短篇小說集《女俘》;長篇小說《昨夜風雨》《最後的女匪》《人在江湖》;“關中匪事”系列長篇——《兔兒嶺》《馬家寨》《臥牛崗》《野灘鎮》,根據其中之一《兔兒嶺》改編的30集電視連續劇《關中匪事》,廣獲反響。

寶雞:扶風——西望絳帳

選自賀緒林散文集《生命的淺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