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陶鄉騎龍村,距今三百多年的桐埜書屋和同時期修建蒙貢寨宮詹橋


花溪黔陶鄉騎龍村,貴州康熙年間知名人士周漁璜老先生就出生在這裡,周氏一族於明朝從江西搬遷入黔。古代一般不會直呼其名,周先生名起渭,字漁璜,號桐埜,所以他的家鄉黔陶騎龍村有他小時候開蒙讀書的地方也叫桐埜書屋。圖為黔陶鄉至高坡014縣道右轉進入騎龍村的089縣道,兩線交界處巍峨聳立著名曰“騎龍先路”的石牌坊,從此到桐埜書屋所在地估計有4公里左右的路程,其間還要經過名曰趙司村的小村子

這個大壩叫趙司大壩,從趙司村路邊遠眺高坡,可以清楚地看到高坡山頂上一個個大大風車,並且可以看到風頁的旋轉,天氣晴朗,能見度也高呵。

騎龍村與趙司村隔河相鄰,這條河也叫趙司河,昨夜的暴雨使得河水也猶如黃河似的渾濁不堪。

趙司村和騎龍村現在主要經濟來源是靠種植香蔥,據說一年可以種4到5季,收入還是相當可觀的,一進村子沿途都是成群結隊採摘清洗香蔥的人們,整理好之後發往貴陽各大蔬菜批發市場,那麼有人會問,為啥只有這倆村種香蔥呢,原來是因為相鄰的其他村寨土質不太適合種植香蔥。

騎龍在清代屬於白納長官司所在地,周姓基本都是長官周可敬的後代,清初出了兩個名人,一個是本文重點介紹對象周漁璜,還有一位清代舉人周鍾碹,周鍾碹25歲中舉,先後擔任江西,江南督學等職,,康熙22年,臺灣歸附清朝,建臺灣府,周鍾碹在臺灣興修水利,將中原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教育在臺灣大力推廣,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發展以及加強了民族團結。


位於騎龍村周漁璜故居,現在只有這個大門似乎還有當年模樣,裡面還有人居住。後來書屋的工作人員介紹,周先生在騎龍育有一女,所以其後代基本不在貴州,其後代則是在浙江金華。

出生在騎龍的周先生的女兒後來嫁給了貴州唯一的的武狀元曹維城,此君不光功夫了得,文化課也是基本都是優,周家和曹家都是貴州老鄉,也都是當時的精英分子,估計兩家也就順理成章的結為親家,也好在京城彼此有個照應。

遠處這個山頭就是騎龍營盤的所在地,由於現在人們也不上山砍材放牛了,原先可以上山的路基本也是被樹木雜草掩蓋的不能辨識,所以放棄了攀登營盤的念頭,遠遠望去,城垣依稀可見,書上記載牆體厚2米有餘,最高處約10米,南北兩個出口。大鍊鋼鐵時代曾經遭到破壞,大部分保存完好。


桐埜書屋始建於康熙初年,原位穿鬥式懸山頂建築,坐南朝北,面闊三間,後來毀壞,現在看到的是1992年重建,佔地300平米,由影壁,正房,右廂房,草亭,荷花池,即慧泉組成。

相傳周先生早年讀書成績並不好,一日由於功課沒完成,被老師罰站,還用教鞭打了手心,於是心情鬱悶,便跳到村子裡的一條小河洗澡以便轉移注意力,水性不佳,居然一個猛子跳進河裡喝了幾口河水,奇蹟發生,從此居然開悟,學習成績從倒數第一名直接上升到全年級第一名。

十三四歲既能撰寫萬人傳誦的花燈詩,花燈詩大概就是指春節期間讚美春節節日表演活動等的詩詞

位於桐埜書屋旁邊50米左右的石譜寺遺址,書屋工作人員介紹說是書屋的原址。

周漁璜23歲參加貴州鄉試,名列榜首,稱為“解元”。康熙33年進京趕考,中進士,入翰林院,以文才晉升侍讀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為皇帝講經,並記錄皇帝言行。

周漁璜後升任詹士府詹士,負責輔佐太子,為皇帝擬詔書,赦令,編修實錄,國史。是皇帝身邊的近臣,官居三品。

參與編撰《康熙字典》,在26名編修官中,居於首位。1714卒於上任途中,葬於現黔陶鄉騎龍村。著有《桐埜詩集》共300餘首。

他早年讀書的地方,在騎龍村的一個小山崗上,崗前是一片水田,到達小山崗需跨過石拱橋,崗上林木蒼翠,環境清幽,由此走出大山,走進京城。

離騎龍村不遠有一村子叫思潛村,村子裡還有一個蒙貢寨,這裡有一條小河叫玉帶河,由周先生捐資修建的宮詹橋就橫跨在玉帶河上,地理位置屬於漣江上游,古時茶馬古道的重要橋樑。

宮詹橋又名蒙貢橋,建於康熙57年,因為周先生曾任宮中詹事府詹事而得名,宮詹橋三個大字則是其女婿曹維城所書。

三孔石拱橋,高7.5米,寬5米,長50餘米,現在也是思潛村出村的重要橋樑,幾百年風吹雨打依然是堅固異常,不知道現在而今眼目下,修座橋兩三年就修修補補的大師們情何以堪。

宮詹橋石碑以及清朝嘉慶年間重新修葺的石碑並排立於宮詹橋的橋頭。

站在橋面上看漣江上游。

站在橋面上看漣江以及蒙貢寨。

現在交通不便,喜歡自駕,騎行,徒步的朋友可以前去一探究竟

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春耕時節,是一年中耕牛最忙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