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為什麼會有溼疹?溼疹的專業體系在這裡,拿走不謝

說到溼疹,媽媽們總是很焦慮。

怎麼辨別溼疹與痱子?寶寶添加輔食後,有了溼疹怎麼辦?溼疹反反覆覆,如何排查復發因素?激素能不能用,對寶寶身體有傷害嗎……今天,我們給各位寶媽寶爸帶來一份關於溼疹專業知識的純乾貨——

溼疹專業知識體系,指南全解讀!

目錄

一、皮膚結構及功能

二、寶寶皮膚特性

三、嬰兒溼疹及其起因

四、嬰兒溼疹類型及症狀

六、常見用藥及特性

七、溼疹護理方法

八、溼疹復發因素排查單

一、皮膚結構及功能

嬰幼兒為什麼會有溼疹?溼疹的專業體系在這裡,拿走不謝

皮膚結構示意圖

二、寶寶皮膚特性

眾所周知,皮膚是人體的最大器官,位於人體表面,具有調節體溫的功能,皮膚形成保護屏障,使肌體免受微生物和毒物的侵害,可以防止紫外線照射和機械損傷等。但是,嬰兒的皮膚和成人的皮膚雖在組織結構及功能上基本相似,但又有其特殊性。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控制酸鹼能力差,容易吸收外物。

嬰兒皮膚髮育不完全,僅靠皮膚表面一層天然酸性保護膜來保護皮膚,以防細菌感染,並維持皮膚滋潤幼滑,因此這層保護膜很重要;另外,嬰兒皮膚具有容易吸收外物的特性,對於同樣量的洗護用品中的化學物質,寶寶皮膚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所以,保護好寶寶的皮膚,媽媽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選擇合適的洗護用品。

2.角質層尚未發育成熟,容易摩擦受損。

嬰兒的皮膚僅有成人皮膚十分之一的厚度,角質層尚未發育成熟,真皮及纖維組織較薄,皮膚非常幼嫩、敏感,不僅易被外物滲透,而且容易因摩擦導致皮膚受損。所以,為了寶寶的皮膚免受傷害,媽媽要做的第二步就是選擇合適的和寶寶皮膚經常接觸的日用品。

3.皮膚的色素層單薄

嬰兒皮膚黑色素生成很少,因而色素層比較薄,很容易被陽光中的紫外線灼傷。所以,媽媽可能需要改變觀念:防曬的主要目的不僅是為了美容,而是為了保護皮膚,對寶寶尤其是這樣。

4.體溫調節能力弱

寶寶的汗腺及血液循環系統還處於發育階段,體溫調節能力遠遠不及成人,當環境溫度升高時,寶寶的體溫也會隨之升高。所以,注意寶寶的冷暖是媽媽經常要做的功課。

5.抵抗力差

嬰兒自身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善,抵抗力較弱,因此較容易出現皮膚過敏,如:紅斑、紅疹、丘疹、水泡,甚至脫皮等。所以,媽媽應該注意避免寶寶皮膚受到刺激。

嬰幼兒為什麼會有溼疹?溼疹的專業體系在這裡,拿走不謝

三、嬰兒溼疹及其起因

什麼是嬰兒溼疹?

嬰兒溼疹,中醫稱之為“奶癬”或“胎斂瘡”,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過敏性皮膚炎症,為嬰兒時期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多發生於嬰兒的面頰、額部、眉間和頭部,嚴重時軀幹四肢也可累及。初發皮損為對稱性分佈的紅斑,後其上逐漸出現丘疹、丘皰疹、水泡,常因搔抓、摩擦導致水泡破損,形成滲出性糜爛面,水皰乾涸後可形成黃色痂。自覺劇烈瘙癢。如繼發感染可出現膿皰和膿痂,可伴局部淋巴結腫大和發熱等。

嬰兒溼疹誘發因素

1、內部因素

(1)遺傳過敏性體質:一般父母或家族中有過敏性疾病患者的兒童中溼疹的發病率較其它同齡人群高。

(2)胃腸功能障礙:胃腸道功能紊亂時,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分解,而以大分子形式吸收入血液,尤其是蛋白質類食物(奶、雞蛋、魚蝦等)可做為抗原物質,而誘發溼疹。因此,孩子過多的食入蛋白質類食物,在著涼、感冒或腹瀉等影響腸胃功能時溼疹可以復發或加重。(3)體內慢性感染灶:患兒存在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慢性感染也是發病的重要因素。

(4)免疫功能發生紊亂:常見重症感染。

2、外部因素

物理因素:如冷、熱、過度乾燥、潮溼及搔抓、熱水洗臉等都可能成為誘發因素。

化學因素:包括肥皂、化纖、毛織品及洗滌用品等。

生物因素:如花粉、真菌孢子、塵蟎、小動物的皮毛及分泌物等。

食物因素:牛奶、雞蛋、海產品及牛羊肉等“發物”。

藥物因素:藥物均有引起溼疹性藥疹的可能性,但常見者主要為:哌嗪、氯噻嗪、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遮光劑、三氯叔丁醇、鹵化羥喹啉霜、阿莫西林、鎳、青黴素、甲基多巴、別嘌醇等。

四、嬰兒溼疹類型及症狀

嬰兒溼疹按皮膚損害可分為三種類型:

1、溢脂型溼疹

主要發生於1~3月的新生兒。其前額、頰部、眉間皮膚潮紅,被覆黃色油膩性鱗屑,頭頂部可有較厚的黃漿液痂。以後,頦下、後頸、腋及腹股溝可有擦爛、潮紅及滲出。主要受母體中的性激素影響,可以自愈。患兒一般在6個月後改善飲食時可以自愈。

2、滲出型溼疹

多發於肥胖嬰兒。初起時兩頰部皮膚髮紅,表面有密集針頭大小紅疙瘩、水皰,部分融合成片,破後糜爛有滲液;嚴重時因搔抓繼發細菌感染,有膿皰、發燒、淋巴結腫大等。如治療不當用刺激性藥物或熱水燙洗等,使皮膚上皮疹泛發全身形成紅皮病。

3. 乾燥型溼疹

多見於6個月~1歲小兒,或在急性亞急性期以後。皮膚表現為丘疹、紅腫、硬性糠皮樣脫屑及鱗屑結痂,無滲出,常見於面部、軀幹及四肢伸側面。往往合併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

溼疹與熱疹的症狀區別:

熱疹,俗稱“痱子”,多發生在炎熱、潮溼的天氣,是由於汗液排出不暢瀦留於皮內引起的汗腺周圍發炎。痱子一般有發白的小尖,常見部位是皮膚皺褶以及身體與衣服緊密接觸的部位,例如額頭、胸部、腹部、脖子、胯部(褲襠附近)以及屁股。在涼爽的環境裡能較快自愈。

嬰兒溼疹,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主要原因是對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觸物不耐受或過敏所致。患有溼疹的孩子起初皮膚髮紅、出現丘疹、皮疹或皰疹,伴有滲出液,乾燥後形成灰色或黃色結痂,自愈較慢。艾祖金方是寶媽們治療溼疹常見的選擇。

嬰幼兒為什麼會有溼疹?溼疹的專業體系在這裡,拿走不謝

嬰幼兒溼疹不可小視,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不能根治導致反覆發作,不僅會影響寶寶的成長髮育,甚至會給寶寶帶來生命危險:

一方面,溼疹會造成寶寶皮膚持續瘙癢,還會造成皮膚成片的紅斑,密集或疏散的小丘疹,嚴重的還會導致皮膚髮炎化膿,繼發局部及淋巴結感染,皮膚留下暗瘡,甚至還可發生全身感染、敗血症、毒血癥等,給寶寶帶來較大的痛苦,影響寶寶的飲食和休息,甚至危及寶寶生命。

另一方面,溼疹還具有遺傳性的特點,容易給下一代的健康造成隱患。倘若不及時治療或方法不科學會導致產生色素沉著或疤痕,所以對於溼疹應引起足夠的重視,趁早規範治療對擺脫溼疹危害和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六、溼疹常見用藥及特性

溼疹常用藥分析:

尤卓爾:見效快,但含有激素,連續使用不要超過一星期(易起耐藥性);

艾洛松藥膏:含激素,見效快,但需要配合生理鹽水塗抹;

膚樂霜:含激素,半年內效果顯著,但是好不了多久又會復發;

爐甘石洗劑:對於輕度溼疹效果較佳,但是見效有點慢。可以和易菲莎軟膏交替使用;

地塞米松軟膏:見效快,一塗就好,但是易復發,持續下去會產生黃色分泌物結痂,就需要使用新黴素軟膏塗抹治療;

膚輕鬆:可以和凡士林調和使用,也會復發;

派瑞松:滲透性強,效果好,比較適合大人使用,寶寶建議使用寶寶專用的;

撲爾敏霜:防敏效果顯著,但也會引發過敏反應,防敏藥引發過敏的事件臨床上還是較為少見的;

倍他米松乳膏: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效果比較顯著,但容易形成激素依賴,停藥就復發;

中醫藥,例如金銀花和新鮮艾葉,艾祖金方泡澡包和溼疹膏可以試試,止癢和預防復發效果都不錯,新鮮艾葉提取不含激素。

兒童用藥使用原則:

(1)儘可能選用弱強度的藥膏,除非是控制中重度溼疹的急性發作;

(2)激素類藥膏一般每日1~2次;

(3)大面積使用時,不要超過體表面積的1/3;

(4)用藥時間以5~7日為宜,連續使用不超過2周;

常見激素強度比較:

嬰幼兒為什麼會有溼疹?溼疹的專業體系在這裡,拿走不謝

七、溼疹日常護理方法

1、如果孩子出現了溼疹,母親在母乳餵養期間要忌吃魚、蝦、蟹、雞蛋以及辛辣的食物;喝配方奶的寶寶選用防敏奶粉;

2、食物過敏是導致嬰兒溼疹的主要原因,寶寶添加輔食的時候要逐步添加,添加任何一種輔食時,包括大豆、雞蛋、魚、蝦等輔食要從小劑量開始,並觀察溼疹是否增多,若溼疹增多要將該輔食停掉。魚、蝦、蛋清等高蛋白食材暫緩添加。

3、儘量選擇純棉、寬鬆、柔軟的衣物,不要選擇蠶絲、毛以及化纖質地的衣物;

4、保持寶寶雙手的清潔,經常幫寶寶剪手指甲。避免搔抓,以免感染,溼疹十分痛癢,寶寶常會用手抓,抓撓會引起皮膚的細菌感染。

5、注意皮膚護理,使用潤膚液保持皮膚溼潤,減少破損。

6、若當地或室內氣候乾燥,建議室內使用加溼器,保證相對溼度在50~60%之間。

7、中醫藥,金銀花和艾葉泡澡。

嬰幼兒為什麼會有溼疹?溼疹的專業體系在這裡,拿走不謝

八、溼疹復發因素排查單

1、體內因素:

過敏性體質、代謝、內分泌或消化道功能紊亂、神經精神功能障礙、過度疲勞、精神緊張、病灶感染、腸寄生蟲病、靜脈曲張、多汗及皮膚乾燥等。

2、外界因素:

如化學試劑、化妝品、香料、染料、清潔劑、魚蝦類、動物毒素、蛋類、花粉、塵埃,細菌感染,日曬、寒冷、搔抓等。

3、遺傳性過敏體質

溼疹患者往往具有一定的過敏體質,家族中有過敏性疾病病史。如父親、母親、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有過溼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炎、過敏性結膜炎、哮喘、食物過敏和藥物過敏等。

4、環境類過敏原

環境包括群體環境與個體環境,人類的群體環境致病因素是指室外大範圍的空氣、水、土壤、放射源、大面積的致敏花粉植被、大面積的氣傳致敏菌源等。

5、感染類過敏原

溼疹與微生物的感染有關。這些微生物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馬拉色菌、氣源性真菌如交鏈孢黴、分枝孢黴、點青黴、煙麴黴、鐮刀黴、產黃青黴、黑麴黴及黑根黴等。

6、飲食類過敏原

一些化學合成的食物如糖精、醋酸、枸櫞酸、香精、合成染料等。這些食物可引起食物的變態反應,從而導致溼疹的產生。食物生化研究發現,在香蕉的皮中可以分離出組胺物質,在香蕉、菠蘿、茄子、葡萄酒、酵母中含有很高的組胺成分,雞肝臟、牛肉、香腸內亦含有相當高的組胺,而導致溼疹的發生。

7、藥物類過敏原

藥物均有引起溼疹性藥疹的可能性,但常見者主要為:哌嗪、氯噻嗪、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遮光劑、三氯叔丁醇、鹵化羥喹啉霜、阿莫西林、鎳、青黴素、甲基多巴、別嘌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