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和育嬰師必學:到底該如何培養寶寶良好的排便習慣?

我們經常聽到有家長說“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拉扯大”,這話說得很真實。排便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基本的一個生理特點和習慣,也是很多人頭疼的大問題。1歲半前後,父母或其他照料者可觀察寶寶排便前的現象,準備大小適宜的便盆,引導學習坐便盆排便。在鼓勵和引導的過程中,特別提醒家長注意:要尊重寶寶的意願和個體差異。

寶媽和育嬰師必學:到底該如何培養寶寶良好的排便習慣?

如何培養寶寶良好的排便習慣?我們一起來看看

掌握寶寶排便的規律

1.摸清排便次數

先摸清自家孩子每天大約什麼時間排便,排便之間的間隔時間多長。大概到了排便時間,就可以把孩子抱到便盆前,並用“噓噓或嗯嗯”的發音使孩子形成條件反射,久而久之孩子一到時間就會有便意了。

寶媽和育嬰師必學:到底該如何培養寶寶良好的排便習慣?


2.觀察排便的信號

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弄清他(她)在排便前可能發出的特殊信號:有的孩子彎腰蹲下來,面部漲紅,全身用力;有的孩子目光呆滯,表情慢慢變化;有的孩子壓住大腿或捂住下體;有的孩子發出奇怪的咕噥聲;有的孩子抓自己的尿布;還有的孩子躲在角落裡。父母一旦得到信號,就應溫柔地將寶寶引到便盆前對他(她)說:“要小便嗎?坐在便盆上小便吧。”

孩子及時主動發出了排便信號並大便後一定要及時表揚,這樣孩子就會將坐便盆與從父母那裡得到愛撫和獎賞聯繫起來。時間長了,就會在排便前主動向你發出信號。

創設溫馨的排便環境

1.便盆

選購一個理想的便盆,要安全、舒適,容易清洗,盆底寬闊,高度適中,一般塑料製品就行。款式不宜太花哨,否則寶寶會分心,只顧觀看顏色和圖案,而不利於大小便的順利進行。最好將便盆放在衛生間的馬桶旁,然後跟孩子說:“因為寶寶現在小,所以坐在便盆上小便和大便。爸爸媽媽長大啦,所以就坐在馬桶上面。等寶寶長大一點,就可以像爸爸媽媽一樣坐馬桶了。”寶寶不用多久,就會發現坐在便盆跟我們坐在馬桶上一樣“自然又安全”。

寶媽和育嬰師必學:到底該如何培養寶寶良好的排便習慣?

2.衣服

給寶寶選擇的褲子要寬鬆,便於寶寶自己脫穿。棉質、寬鬆、吸水性強、易於清洗的褲子,能讓孩子明顯地感覺到弄髒後的不舒適感,又比較容易清理,有利於孩子更快、更好地配合排便。要避免內褲太緊,以免刺激寶寶誘發神經性尿頻的出現。

及時發現糞便的異常

食物被吃進人體後,營養會被人體吸收、利用,其餘消化吸收不完全的廢物、殘渣,就會變成排洩物,藉著糞便將毒素與廢物排出去,形成正常、健康的身體循環。嬰幼兒大便的次數和質地常常反映其消化功能的狀況,家長若能重視對嬰幼兒大便的質地、色樣和次數的觀察,正確地識別正常和異常的大便,有助於早期發現寶寶消化道的異常,為診斷疾病提供有價值的線索。

大部分寶寶在1.5~2歲之間,膀胱才能發育得能夠憋住尿。這個時間段也意味著家長可以對他進行真正的大小便訓練。但是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不同,一定不要強制按照這個時間節點,要注意引導並尊重孩子。

北京萬家緣:為萬千家庭提供保姆、月嫂、育嬰嫂等專業服務。也歡迎廣大來自農村的姐妹們來公司學習家政知識,靠雙手和努力獲得報酬,過上更好的生活。聯繫方式請看我的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