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城劍聲中學的前世今生

豐城劍聲中學的前世今生

劍聲中學是民國時期江西著名的學校之一。它是豐城人熊恢利用民國初年豐城縣政府沒收“甲午戰爭”戰敗的旅順總兵、橋東黃仕林的家產而在南昌創辦的,是當時江西著名的一所綜合性高級中學。

辦學地除南昌外,豐城、吉安、南京等地也有分校或遷校。解放後,熊恢後人亦在臺灣亦開辦分校。1923年秋,熊恢用豐城縣政府從清朝縣衙留下的“黃產”,在南昌市小桃花巷開辦劍聲中學(私立)。取名“劍聲”,一是意為書聲劍影,唐才子陳子昂有詩日:“平生聞高義,書劍百夫雄”,指能文能武;二是豐城別稱劍邑,是古代名劍龍泉(干將)、太阿(莫邪)的蘊藏和出土之地。校徽圖案是兩柄交叉的劍下面放著一冊張開的書。

“講學集英才?手腦兼用?文武兼長?立在時代最前線?以為天下倡。勤樸潔毅?校訓輝煌凜凜慎毋忘!勤樸潔毅校訓輝煌?凜凜慎毋忘!劍鋒銳利?更相期劍聲宏大?增進民族榮光。”

學校開辦第一學期?只招收了一個初中班。因學校是豐城公產創辦的?所以豐城籍學生學費減半。1924年秋?劍聲中學遷至南昌三皇宮。從此每年春秋兩季各招一個班?有時也招兩三個班?以報名學生多少而定。1929年至1933年該校規模最大?學校除開設普通初、高中班級外?還設有職業部、師範部、小學部?學生超過千人。

面對當時南昌那些悠久歷史和堅強的後盾的心遠、鴻聲、贛省等老牌、名牌學校的競爭,一方面,劍中師資力量強,如張一清(留學日、德,豐城塘邊人)、陳友青(留日,豐城土庫莊人)、甘人端(留日,豐城康莊人),另一方面,劍聲中學採取"有教無類"、改善教學設備、提高教學質量等措施,擴大學校聲譽。學校的指導思想是:好學生要教,壞學生更要教,把壞學生教好了,比教好好學生的意義更大;富學生要教,窮學生更要教,教好了窮學生,讓他有出頭之日,更重要。一時,劍聲中學名聲大振,"要想翻身,去讀劍聲"傳為佳話。

40年代中期,因校長熊恢從政(任國大代表、江西青年黨主任),學校管理鬆弛,學校逐漸走向衰落。1949年5月,南昌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了劍聲中學。1949年5月,南昌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了劍聲中學。同年9月10日,江西省教育廳決定,將私立“心遠中學”、“劍聲中學”和“青年中學”三校合併,定名為“江西省南昌第二聯合中學”,以原“心遠中學”為校址。“二聯中”直屬江西省教育廳領導,南下幹部胡世基為第一任校長,廖伯坦、胡其均、李國華先後任教導主任。南昌二中遂定每年9月10日為校慶日。自此,南昌二中開始了新時期的輝煌,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自此一所創辦了26年、培養了數以萬計學生的學校,自此消失了。

2012年9月豐城劍聲中學開學,"要想翻身,去讀劍聲"能否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