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禮教中賢妻良母的典型,卻因封建倫理造成一生的悲劇

在《紅樓夢》中,薛寶釵的形象十分深入人心:頭上挽著漆黑油光的髻兒,蜜合色棉襖,玫瑰紫二色金銀鼠比肩褂,蔥黃綾棉裙,一色半新不舊,看去不覺奢華。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語,人謂藏愚,自雲守拙。這將薛寶釵的美貌與自身氣質描寫的淋漓盡致。而與薛寶釵相對應的人物-林黛玉是一位極具的藝術魅力的形象,林黛玉有著"敏慧的資質,秀逸的氣格,率真的天性,卓異的才華,高潔的情操,嫻熟的風度,空靈變幻的美和難以捉摸的態。"從林黛玉出場開始,宛如仙子般翩然而至: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封建禮教中賢妻良母的典型,卻因封建倫理造成一生的悲劇

與林黛玉相比之下薛寶釵顯得更加具有生活的氣息,不似林黛玉那般顯得不食人間煙火,薛寶釵比林黛玉更加的健康豐滿,同時薛寶釵也比林黛玉在外貌上更加容易使人親近,也更加符合封建長輩的審美要求。所以在封建家長眼中薛寶釵更適合做一個相夫教子的妻子,所以在給賈寶玉選擇妻子的時候,家長們把更多的目光都聚焦到健康豐滿的薛寶釵身上。薛寶釵是《紅樓夢》中作者描寫的中心人物,容貌美麗,品格端方。在為人處世方面顯得十分豁達,方寸得當,受到大家長的喜愛。事實上關於薛寶釵的形象意蘊,前輩今賢早有關注,有人指出薛寶釵身上有濃郁的封建文化氣息,有人肯定薛寶釵是傳統"賢妻"的標本,薛寶釵與林黛玉同樣博學多才,但薛寶釵在大觀園中卻比林黛玉更加的得人心。在《紅樓夢》的第八回中寫道"罕言寡語,人謂裝愚;安分隨時,自雲守拙。"這句話十分可觀的寫出了薛寶釵謹守封建禮教、順應社會要求的個性特點,與林黛玉尖刻的處事方式相比,薛寶釵則顯得更加圓滑,一方面,薛寶釵"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問三不知",這就表現了在封建禮教影響下薛寶釵克己復禮、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另一方面,薛寶釵懂得如何去處理人際關係,待人親切。在榮國府這樣一個大家庭中,薛寶釵也能遊刃有餘,贏得大家的讚美。

薛寶釵勸導賈寶玉一番俗世為人的道理,卻被賈寶玉直斥為"好好一個清淨潔白的女子,也學的沽名釣譽,入了國賊祿蠢之流。"薛寶釵試圖用自己的力量來改變賈寶玉,讓賈寶玉順著家族為他安排的仕途之路前行,但賈寶玉卻極力排斥封建家族和封建禮教帶給他的壓迫,也不想沿著薛寶釵所希望的路走,即使最終二人結為夫妻,但在本質上二者是衝突的,這就註定了薛寶釵的一生是悲劇的,這也是封建女子的悲劇,依附於男子生活的女子最終結局始終是悲劇的。

封建禮教中賢妻良母的典型,卻因封建倫理造成一生的悲劇

曹雪芹在創作《紅樓夢》這本書時,將書中的人物都賦予了不同的人物悲劇,林黛玉的淚盡而逝,賈寶玉遁入空門,而薛寶釵則用自己的一生來演繹悲劇。薛寶釵的悲劇來自於很多方面,有來自於自身性格的,也有來自於封建倫理的束縛的,林黛玉用自己的眼淚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而薛寶釵則是用自己漫長的一生來演繹封建倫理造成的悲劇。

在性格上,薛寶釵十分知書達理,溫敦聰穎,胸襟寬闊。她是傳統女性的代表,"薛寶釵是封建時代最美滿的女性。"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薛寶釵順應了封建家長和社會對女性的要求,薛寶釵在當時社會中無疑是完美的。薛寶釵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持與周圍和社會的和諧相處,在面對社會規範與個體的選擇時,薛寶釵在社會環境以及家庭教育、社會風氣的影響之下自覺地放棄了個體自我,在大觀園中,薛寶釵是整個家庭中最 明智的女性,薛寶釵認同大觀園和當時封建社會的主流範疇,用遵從和規範達到內心的和諧與平衡,讓自己在當時社會中能夠得到封建家長的認同並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如魚得水。從薛寶釵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封建道德的虛偽的一面,對長輩的阿諛奉承。

封建禮教中賢妻良母的典型,卻因封建倫理造成一生的悲劇

薛寶釵在生活中選擇壓抑自我。在與林黛玉和賈寶玉三人的愛情中,薛寶釵同樣是被安排進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中間的,在封建家長的眼中,薛寶釵能取代林黛玉嫁給賈寶玉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薛寶釵比林黛玉健康,豐滿,更適合處理家庭事務以及照顧賈寶玉,而林黛玉常年吃藥,不適合幫助賈寶玉處理家庭事務,對於薛寶釵來說,她明明知道賈寶玉喜歡的是林黛玉也知道自己是頂著林黛玉的名義嫁給賈寶玉的,雖然自己的內心有不願意,但她依然遵從大觀園內封建家長的主流意志,以自己的終身幸福為代價,雖然她也愛著賈寶玉,但薛寶釵也是不希望自己作為別人的替身。在這件事當中人們往往會把目光都集中到被棒打鴛鴦的林黛玉身上,都同情著林黛玉,感嘆著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的悲劇,但很少有人去發現薛寶釵在這件事中的悲劇性。

如果說林黛玉的悲劇是讓人一下子就痛徹肺腑的,那麼薛寶釵的悲劇則是需要我們去細細體會的,在生活中她或許可以得到賈寶玉,但在賈寶玉的心中,他始終愛著林黛玉。在愛情生活中沒有任何一個女性能忍受這樣的婚姻悲劇,但在當時的社會以及封建禮教的影響、封建家長的安排之下,性格使然的薛寶釵還是接受了這樣的婚姻。被強制安排的婚姻最終是不幸福的,在相敬如賓的生活中,薛寶釵內心所受到的煎熬也是令人同情的。被封建家長強制安排的婚姻中,薛寶釵並有感受到婚姻帶給她的幸福,最終,賈寶玉"棄而為僧",薛寶釵也只落得獨守空房的下場。有人說薛寶釵嫁給賈寶玉是她在進入賈府之後一系列陰謀詭計的結果,不排除在某些細節我們可能會覺得薛寶釵耍手段,但在我看來,造成薛寶釵這種結果是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而薛寶釵不過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從這一點來說薛寶釵的一生也是充滿著悲劇。

封建禮教中賢妻良母的典型,卻因封建倫理造成一生的悲劇

反觀林黛玉則是悲涼孤獨、多愁善感的性格,造成林黛玉這種性格的原因是她生活的環境。林黛玉出生於書香門第,因父母雙亡,便投靠至擁有顯赫家室的榮國府,在長期寄居在賈府的生活中,使得原本孤傲自許的林黛玉更加的敏感和多疑,唯恐有人對她懷有歧視和輕蔑。在賈府的生活中沒有人能夠理解她,認為她尖酸刻薄,愛使小性子,遠不如薛寶釵那般胸襟寬闊為人處世方面也不如薛寶釵那般討人喜歡。縱觀林黛玉的一生可以說林黛玉是為愛情而生的,曹雪芹為她安排了一生流淚,淚盡而逝的命運,正如絳珠草言:"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林黛玉將自己一生的眼淚都還於賈寶玉,最終在賈寶玉與薛寶釵成親之日淚盡而逝、香消玉殞。與林黛玉不同的是,林黛玉是受到大家的憐愛的,而薛寶釵則是自己在榮國府這個大家庭中尋求生存,迎合長輩,善於處理周圍發生的事情。薛寶釵的悲劇來自於她自身的性格與所受到的周邊環境的影響。

封建禮教中賢妻良母的典型,卻因封建倫理造成一生的悲劇

在《紅樓夢》這部作品中,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性格是完全被背道而馳的,"寶釵在做人,黛玉在做詩;寶釵在解決婚姻,黛玉進行戀愛;寶釵把握著現實,黛玉沉酣於意境;寶釵有計劃地適應社會法則,黛玉任憑自然的表現著自己的靈性;寶釵代表當時一般家庭婦女的理智,黛玉則代表著當時知識分子的情感。"從性格上來看,薛寶釵是理性的,而林黛玉是感性的。林黛玉與薛寶釵性格方面的差異讓溫柔敦厚、隨時守分、時時刻刻都遵守著"三從四德"的薛寶釵成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封建淑女的典範,受到封建家長的喜愛,而任性任情、自許孤高、充滿靈性,有時還有些孤傲尖刻的林黛玉卻在當時的社會中被周圍的人所拋棄漸漸地疏遠了她,最終造成林黛玉由開始的眾人憐愛到最後的孤影自憐。林黛玉和薛寶釵在為人處世方法及自身的性格特點是造成兩位才情皆優的女子的悲劇結局的重要原因。薛寶釵的性格在當時的社會中無疑是完美的,但正是因為順應時代要求的薛寶釵與賈寶玉有著不同的生活追求,所以最終二人的命運也是以悲劇結束的。

封建禮教中賢妻良母的典型,卻因封建倫理造成一生的悲劇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和薛寶釵代表了同一時期之下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女性,林黛玉具有新時代女性的某些特徵,而薛寶釵則是代表了封建社會中最傳統的女性的特點。林黛玉對自己的愛情具有霸道的一面,她看到賈寶玉和晴雯等人親近時,會生氣,耍脾氣;而薛寶釵在對待自己的愛情時則是選擇寬容,對賈寶玉和他人的親近視而不見,薛寶釵是封建禮教影響下被束縛女性的典型代表,對於封建家長的安排,薛寶釵選擇順從,這也是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束縛。薛寶釵明知道賈寶玉始終堅持"木石前盟",而且也沒有在意大家眼中的"金玉良緣",但她還是代替林黛玉嫁給了並不中意自己的賈寶玉,這就是薛寶釵的悲劇,同樣也是被封建禮教束縛的中國傳統女性的悲劇的縮影。

曹雪芹在人物的塑造過程中,對《紅樓夢中》的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和人物形象,如果說林黛玉的悲劇是來自於她自身的性格,那麼薛寶釵的悲劇則在於封建禮教對她徹底的思想束縛。薛寶釵是在封建社會環境中千千萬萬受封建禮教迫害的女性的真實寫照,遵從於封建禮教的束縛,遵從於封建家長的安排。薛寶釵就是在當時社會中封建女性倫理綱常的標杆。薛寶釵溫柔嫻靜,飽讀詩書,寬容大度。她奉勸寶玉走上仕途之路,謀個功名,為賈府的發展作更進一步的努力。

封建禮教中賢妻良母的典型,卻因封建倫理造成一生的悲劇

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封建禮教對女性的要求中最理想的賢妻的榜樣。作者通過描寫薛寶釵這樣一個在封建女性中近乎完美的一個角色,來烘托出賈寶玉放蕩不羈的性格特點,賈寶玉與薛寶釵有著截然不同的追求,賈寶玉與薛寶釵的不同在於薛寶釵順從於封建禮教的束縛,遵從社會的主流思想,而賈寶玉則反對封建禮教的約束,作者除了用薛寶釵烘托出賈寶玉與林黛玉背離封建倫理道德的形象,更重要的一點是作者通過對薛寶釵的人物形象刻畫及其結局的設計來批判封建倫理道德對女性的束縛及壓迫。三從四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些都是束縛女性性格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作者通過描寫"完美"的封建女性-薛寶釵以及對她結局悲慘,直接批判了封建社會及封建倫理道德,同時也在另一方面預示著束縛封建女性的落後思想最終會走向滅亡。

封建禮教中賢妻良母的典型,卻因封建倫理造成一生的悲劇

《紅樓夢》整部著作中,女性的悲劇可以說貫穿了整部作品,"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還;冤冤相報自非輕……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這幾句詞將薛寶釵、林黛玉、探春、惜春以及王熙鳳等眾多女子的悲劇做了簡單的交代,最後

落得"白茫茫的一片真乾淨"。揭示出《紅樓夢》整部作品的悲劇性。《紅樓夢》這部作品中的女性悲劇是封建社會中無數被壓迫女性的悲劇縮影,在封建社會中,女性的命運往往被大的社會環境所影響,生活中往往處於被支配的地位,在她們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封建倫理道德對女性思想的束縛,女性在生活中是遵從於封建家長和丈夫的,在生活中她們屬於男性的附屬品,沒有自主選擇生活的權力,封建倫理道德對她們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紅樓夢》中女性的悲劇是當時社會女性悲慘命運的集中體現,曹雪芹創作這些人物的初衷應該也是想把整個的封建社會投影到榮國府這個大家庭中,對當時的社會現象做一個集中並且全面的體現,批判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對女性的束縛和壓迫。同時也體現了對封建時代女性悲慘命運的同情。

封建禮教中賢妻良母的典型,卻因封建倫理造成一生的悲劇

通讀整部著作,其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值得我們去細細研究,性格與環境,倫理束縛與自身性格衝突是造成人物悲劇的根本,薛寶釵命運的悲劇的根本是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束縛與壓迫,這或許就是曹雪芹創作出薛寶釵這個人物形象的初衷。通過對薛寶釵形象的塑造,表達自己對封建禮教對女性壓迫的批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