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果哪得紅如許?

陝西延安是中國革命聖地,也是人民氣象事業的發祥地。1945年八路軍在延安清涼山舉辦了第一期氣象培訓班,隨後中央軍委組建了八路軍總部延安氣象臺,開創了人民氣象事業的先河。

延安也是我國果品業一個重要產區,尤其是蘋果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延安市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持續效益最長、對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帶動作用最強的農業第一大主導產業。全市蘋果面積達到366萬畝,產量320萬噸,產值突破100億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一半來自蘋果,果農收入的70%以上來自蘋果。近些年來,延安市氣象部門緊緊圍繞蘋果這一主導產業開展“沾泥帶露”的服務,“傳承紅氣象,助力紅蘋果”,走出了一條“紅氣象”服務“紅產業”的路子。

護佑黃土高原上的蘋果花

4月25日,在延安市安塞區沿河灣鎮茶坊村,因為氣候的原因,這裡的蘋果花較其他一些蘋果產區開得要晚一些,記者也有幸看到了白色蘋果花“碎片狀”掛在枝頭的場景。

果園是本村村民王喜平的。他自2000年以後開始種植蘋果,現種植20畝,正常年景一年收入10萬元左右,“蘋果就是個金果果!”他說。

果園旁邊就是安塞區氣象局設的人工防雹增雨作業點,當地農民俗稱“炮點”。村黨支部書記白光榮告訴記者,蘋果進入盛果期以後,一畝純收入能達到七八千元,目前全村2500畝地全部種上了蘋果。

而種蘋果很怕冰雹,按白光榮的話說就是“冰雹一打就沒情況了”。茶坊村“炮點”建於2003年,平均一年防雹作業七八次,之後果園就再沒有受到過雹災。

安塞區果業局副局長、營銷服務中心主任周雲介紹,安塞蘋果的大發展始於2007年,曾經幾年的時間裡每年都以5萬畝的面積增長,種植面積已從2006年的13萬畝發展到現在的40萬畝。氣象對蘋果的發展功不可沒,比如防雹增雨作業點,23個全部設在果園,覆蓋了所有蘋果鄉鎮。

種蘋果除了怕雹,還怕霜,尤其是花期低溫凍害。安塞區氣象局局長都全勝向記者介紹了今年4月中旬氣象服務花期凍害防禦的事例:4月14日,安塞區出現強降溫天氣,正值花蕾期的蘋果遭遇低溫凍害襲擊,全區最低氣溫為零下3.8℃。安塞區氣象局於4月12日發佈霜凍藍色預警信號,並向區委、區政府及相關業務部門和各鄉鎮(辦)推送農業氣象服務信息,提出防凍建議。之後區、鄉、村、果農立即行動,掛果園畝均建了3-5個燻煙防凍坑,並足量儲備秸稈、乾草等,經燻煙處理,全區蘋果未發生低溫凍害。

引種紅櫻桃前的氣候適宜性研究

在茶坊村村民白志政的櫻桃園裡,記者看到了與蘋果花極為相似的白色的櫻桃花正在開放。白志政是從2006年開始種櫻桃的,目前茶坊村共種植櫻桃60畝,而白志政又在區裡的高橋鎮承包了100畝地種植櫻桃,去年他的櫻桃一畝地純收入7萬元,全是採摘,一斤30元。同時他還加入了安塞區氣象局的安塞設施農業氣象服務群,隨時能知曉相關的天氣信息。

都全勝告訴記者,櫻桃是安塞果品的一個引進品種,氣象局為此還專門在2016、2017年做了相關研究,發佈了《安塞區山地櫻桃氣候適宜性區劃研究及種植應用技術報告》,其中報告結果:櫻桃適宜在安塞南部地區的向陽臺地發展,以供決策者和種植戶參考。目前安塞已種植櫻桃3000畝。

在寶塔區棗園街道辦廟溝村的果園內,寶塔區果業局總園藝師姚傑指著果園裡地下一個被覆蓋著的大坑說,這就是“坑施水肥一體化技術”,即把水肥按一定比例施於坑中並逐步供應果樹。但這個技術是需要氣象做支撐的,在氣象部門提供土壤溼度和含水量的數據後,果農才能決定是否需要採取添加等措施。而氣候也與病蟲害有著很大的關係,比如連續30天超過25℃的高溫就可能會發生紅蜘蛛,降雨過多會帶來早期落葉病,這些信息在提前掌握後,果農就能早做準備採取應對措施。

寶塔區氣象局局長杜浩告訴記者,因為信息提供及時,措施得力,2018年4月4日-7日的極端低溫天氣中,寶塔區95%的蘋果花未遭受凍害,蘋果總產量約35萬噸,產值14億元,在大災面前實現增產增收。

廟溝村果農劉克斌也對那次果園抗霜記憶猶新。他種有蘋果樹26畝,在得到氣象部門的預報預警後,他事先準備了大量的秸稈、乾草、菌棒等,連續3個晚上,從凌晨2點直至早晨8點開始燻煙,這才使得果園沒受大的影響。

“誰不重視氣象,誰就是不成熟!”寶塔區副區長王文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從事果業生產20多年,深感氣象對果業發展的重要,正是因為有氣象部門準確及時的信息提供,才為政府部門贏得了時間,為果農贏得了時間。才能確保果業安全、健康發展,確保果農增收、致富、奔小康,確保鄉村振興得以實現。”

延安市氣象局局長張小鋒說,因為延安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延安市氣象部門加大了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力度,目前全市人工增雨作業量佔到陝西全省的1/3,防雹作業量佔到全省的2/3。每年人工防雹作業保護面積1.5萬平方公里,年均減少雹災損失2億-3億元;人工增雨影響面積1.8萬平方公里,年均增加地面降水約3億立方米。同時,延安氣象部門全力做好“三防兩利用”氣象服務保障,逐步形成防雹、防霜、防病蟲害和光熱資源、水肥資源綜合利用的果業氣象服務思路。

“作為紅色革命聖地的氣象人,我們首先應該傳承弘揚好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以人民為中心,讓‘紅氣象’服務‘紅產業’綻放異彩、效益呈現!”張小鋒說。

作者:劉強;來源:農民日報;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為傳播更多信息為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為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