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麗莎》,沒有畫完

1519年5月2日,在巴黎東南約220公里的盧爾河畔昂布斯堡鎮,意大利畫家達·芬奇在克勞斯-盧契小莊園中去世,迄今整整500年。瓦薩里在《藝術家的生活》裡描繪,達·芬奇臨終前被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懷抱著,

他沉痛懺悔“沒有奉獻應該達到的藝術成就”。這或許指的就是他在生命盡頭也未能最終完成的曠世傑作《蒙娜麗莎》。

芬奇山鎮走出的列奧納多

達·芬奇的全名是Leonardo di ser Pieroda Vinci。da Vinci是指他的出生地佛羅倫薩西北約50公里的芬奇小鎮。di ser Piero是指他是紳士皮爾諾的兒子。Leonardo(列奧納多)才是他的名字。

達·芬奇生母的身份至今仍然是一個沒有定論的學術課題。達·芬奇出生後,先由母親哺育。達·芬奇的父親皮爾諾一生經歷了4次婚姻,前3位妻子均早逝,只有第4位妻子在他之後去世。但是,無論父親還是父親的孩子眾多的家庭,都沒有在他的人生軌跡中留下什麼痕跡和影響。


《蒙娜麗莎》,沒有畫完

達·芬奇最心愛的學生麥爾茲所作《達·芬奇畫像》

這樣獨特的家庭背景,使非婚生的達·芬奇成為一個多餘的孩子,無論父親還是母親,都不是這個孩子的心靈呵護和精神依靠。

弗洛伊德認為,童年被迫離開母親的達·芬奇具有強烈的戀母情結——“兀鷲尾巴插入口中”是達·芬奇想象自己吮吸母親乳頭的潛意識表現。他更進一步認為,正是出於戀母情結的無意識衝動,使達·芬奇的肖像畫成為他想象和塑造母親形象的藝術形式;因為“母親”是一個模糊的原型,也導致了達·芬奇對世界的無限好奇和如飢似渴的持續探索。

在芬奇小鎮寂寞的背景下,孤獨的小男孩達·芬奇那個鑽入一個黑暗洞穴的身影,把對父母之愛的飢渴和對世界秘密的好奇,濃縮成一顆無限探索和創造的心。未來的歷史會證明,這顆心沉默無聲地將自己熔鑄、鍛鍊成人類心靈史上最純粹和堅韌的靈魂結晶。

文藝復興的偉大靈魂

在人類文明史上,達·芬奇是屈指可數真正代表自己時代高度、並且長久照耀未來的百科全書式的偉大人物。

我們不知道達·芬奇的教育歷程,但從他留下的13000餘頁手稿,可以推測他成年前接受過非常良好的人文學、數學等基礎學科的教育。他以畫家聞名後世,但一生中,他被聘用為建築學家、機械工程師、地圖測繪學家和運河設計師。他幾乎研究了當時所有的科學門類,尤其是對生理學、解剖學和植物學投入了畢生精力——他解剖了30餘具屍體,並著有解剖學著作。達·芬奇的博學和深刻,歌德讚歎說:“今天我閱讀達·芬奇《論繪畫》,我才明白為什麼我對它所講的內容一無所知。”


《蒙娜麗莎》,沒有畫完


達·芬奇晚年居所克勞斯-盧契莊園,達·芬奇在此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3年 肖鷹攝

愛因斯坦說,如果達·芬奇發表他的科學研究,人類科學發展要提前半個世紀。

達·芬奇把“眼睛”的認識意義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並且把繪畫也提升到“科學之科學”的高度。他說:“眼睛被稱為心靈的窗戶,它是智力藉以欣賞自然的無限創造的第一工具。”達·芬奇認為,自然世界和人類個體,從表面到內部,不僅是互相聯繫的,而且遵循著統一的和諧秩序。這個秩序,就是可以總結為數學比例的必然。

達·芬奇主張真正的繪畫必須是“世界之畫”。他說:“一個畫家是完全不值得讚揚的,除非他是世界的。”

迄今為止,達·芬奇是全球最享盛名的畫家。他享年67歲。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真正可以歸屬於他親手創作的油畫和草圖,僅30來件,其中還包括數件未完成作品。在文藝復興三傑中,米開朗基羅(1475-1564)年壽最長,89歲;拉斐爾(1483-1520)年壽最短,37歲;達·芬奇年壽居中。米氏和拉氏的作品數量都遠超達·芬奇。但是,

當我們試圖理解和評價達·芬奇的時候,我們要明白,卓越非凡的藝術家對於人類文化的意義,不在於他們做了多少,而在於他們做了什麼。

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

現在,這幅跨越了500年的偉大肖像畫《蒙娜麗莎》被安置在盧浮宮作常規展示。這幅木板油畫的尺寸是77 釐米×53釐米。在盧浮宮十數萬件收藏品中,只有這幅中小尺寸的藏品被安置在鑲嵌防彈玻璃的壁龕中展出。

在比肩繼蹱的人流中,當你被擁擠著裹挾到可以清晰觀望畫面的壁龕近前時,端坐在畫面前景、左手放在扶手上、右手放在左手上的麗莎顯現在你的眼中。她上半身近於筆直地端坐著,身後的背景是隔著陽臺護欄、由近及遠的山水風景。麗莎的坐姿構成了一個清晰、穩定的金字塔造型,並且佔據了畫面的主要空間。與在透視中退縮向背景深處而漸入暗淡虛渺的山水相反,麗莎在畫面的身姿呈現出一種紀念碑式的挺拔感——這是人類繪畫史上,首次在自然大背景上展示一個人真實獨立的存在。

麗莎以四分之三的側面姿態從右向左凝視著我們。

麗莎的姿態和形象,是歐洲肖像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在15世紀後期,意大利流行的肖像畫是嚴格側面的,像主眼睛也是側面的,面無表情地看向面對的畫框。麗莎不僅以四分之三的側面凝視著觀眾,而且以意味幽妙的微笑與觀眾交流。

通過《蒙娜麗莎》,達芬奇的畫筆把女性微笑無限微妙的意蘊和魅力呈現在畫板上。無疑,在畫中麗莎全部的真實和生動中,她那雙秀美的眼睛在對觀眾的凝視中漫溢出意味無窮的神韻。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達·芬奇天才畫筆的詮釋下,它們展現的是人性的深厚情愫和意趣。“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其神秘就在於達·芬奇以一個人物的生動性揭示出人性內涵的無限性。

未完成的“世界之畫”

《蒙娜麗莎》是舉世公認的達·芬奇最偉大的作品,同時也是無可爭議的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肖像畫。從1503年到1519年,它伴隨著達·芬奇生命的最後歷程,對這幅“未完成”的繪畫,達·芬奇直到最後的歲月仍然在修改它。我們可以說,世界繪畫史上,沒有一幅肖像畫被畫家傾注瞭如此深厚的情感和精力,而且在其生命終結之際仍然沒有完成。

我們可以相信,達·芬奇的臨終懺悔“沒有奉獻應該達到的藝術成就”,指的就是這幅《蒙娜麗莎》。這幅肖像畫歷經十數年的持續修改,達·芬奇運用了他持續發展的科學研究和繪畫技術。在綜合運用透視學、解剖學和色彩學的基礎上,他發明的暈染法,將油畫對人物的描繪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真實質感和生動微妙境界。

正是無止境的追求自然與理性統一的最高理想,達·芬奇創作的《蒙娜麗莎》,不僅是人類繪畫史上最偉大畫家的藝術結晶,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人物的生命結晶。在達·芬奇的藝術理想之中,《蒙娜麗莎》必然是沒有完成的,因為它是不可完成的。


《蒙娜麗莎》,沒有畫完

藏於巴黎盧浮宮的《蒙娜麗莎》,畫框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 肖鷹攝

作為“世界之畫”,《蒙娜麗莎》是人類自我表現的“理想的這一個”。她是客觀性和理想性的矛盾統一,也是個體性和普遍性的神妙結合。近500年來,關於這幅肖像畫的像主的真實身份,藝術史家列出了一個有爭議的長名單,不僅有女性,而且有男性,甚至包括達·芬奇本人。豈止藝術史家爭議的那些可能成為《蒙娜麗莎》像主的人物,我們都可以在這幅“未完成”的“世界之畫”中看到自己的身影,並且得到心靈的呼應。

文藝復興文化,是人文與技術、藝術與科學、身體與心靈整體統一的文化,做一個“文藝復興人”,就是要實現在個體中的文化綜合的整體性。無疑,達·芬奇正是“文藝復興人”的至高典範。


《蒙娜麗莎》,沒有畫完

達·芬奇《伊薩貝拉》(草圖)

達·芬奇被葬於距離克勞斯-盧契莊園不到1公里的昂布斯堡內。達·芬奇在晚年自我抱怨:一幅畫都沒有完成。是的,世界之畫,永遠展開,無終無始。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26日 1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