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學子眼裡江川三年的變遷

我的家鄉在雲南省玉溪市江川區的一個小鎮。今日的江川區在2016年2月26日之前,是玉溪市的一個縣,即江川縣,以農業產業為主,撤縣設區後,成為玉溪的副中心城市,發展定位是:“打造成為以嶄新的面貌迎接二產、三產和城鎮化建設為主的城市區”。

武大學子眼裡江川三年的變遷

到今天,距離江川正式宣佈撤縣設區已整整三年。這三年間,哺育我從小到大的一方水土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雖然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地求學,僅在寒暑假才回到家鄉,但是我仍舊能夠切身體會到家鄉這三年來的變化之大。

記得從學校回家那天,我拎著大包小包的行李一如既往地到玉溪客運站購買回江川的客車票。票務員告訴我,玉溪到江川的車已經改換公交車快1個多月了,以後都不用買票,直接乘車投幣即可。我當時很驚訝:沒想到離家短短的幾個月裡,我們區也有公交車了!

武大學子眼裡江川三年的變遷

到江川后,在客運站到家的這段熟悉的小路上,我觀察到沿線增設了多個公交車站牌,江川中心城區內開設了3條新能源公交車線路。江川區總體來說比較小,目前還處於推進城鎮化發展階段,開設3條公交線無疑大大方便了居民的出行。

目前,公交車還處在試運行階段,乘車票價暫定為1元,主要在中心城區運行。我相信,隨著我區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空間的繼續拓展以及城鄉一體化的持續建設,我們區的交通網還會更加密集和完善。

從2018年伊始,江川區就在積極創建“文明城市”。據我觀察,政府為此採取了不少措施,如:組織工作人員入戶發放宣傳手冊,按照街區分配公職人員在每個工作日下午開展“環衛行動”,開展棚戶區改造行動以及整改各街區、村落的髒亂差現象,並“定點+流動式”設置垃圾箱,大面積增加中心城區的綠化面積等等。當年年底,我的家鄉獲得了雲南省“文明城市”稱號。

武大學子眼裡江川三年的變遷

寒假回家,我切身感受到創建“文明城市”給我的家鄉面貌帶來的積極轉變。其一,我的家鄉屬於小城鎮,車輛不多、城市節奏較慢,以前,大多數人過馬路很少看紅綠燈,但這次回家,我看到了不同的情景,居民過馬路都自覺地依據紅綠燈的指示行動。這是我區居民素質提高的一個重要表現,通過創建“文明城市”,居民變得更文明瞭。

其二,由跳廣場舞而組建起來的這一“非正式組織”,日漸朝向“正式化”發展。以前,聚在一起跳舞的人員是不固定的,流動性較大,彼此之間相對陌生;現在基本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舞蹈群體,彼此之間越來越熟悉,廣場舞團隊的組織形式偏向“網絡現代化”。比如我母親參與的廣場舞團隊,就有一個線上微信群,每天晚上跳舞時間基本固定,線上溝通之後,她們會在相同的地點碰面。如今,城區、各村鎮都形成了不同的廣場舞團隊。政府對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予以財政支持,每個季度會以特定主題舉辦文藝舞蹈大賽,各個舞蹈隊均可報名參賽,獲得名次的團隊,政府會給予一定的獎金鼓勵。這一舉措一定程度上激勵著民眾積極參與到廣場舞活動中來,在豐富日常生活的同時鍛鍊身體。

武大學子眼裡江川三年的變遷

三年來,不管是城區還是農村都在拆除老舊危房,人居環境在不斷改善。其實,這三年家鄉的變化遠不止於基礎設施的完善,居民綜合素養也提升了,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改善。概括地說,家鄉天更藍了、水更綠了、人更美了、空氣更清新了。

文/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研究生 熊怡圖/ 劉志明 江川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