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收藏萬餘“老物件” 新華社為山東即墨這位民間收藏家點贊!


5月5日,新華社播發一組新聞照片報道青島市即墨區龍泉街道老物件收藏愛好者孫先勇。報道說,15年來,孫先勇幾乎跑遍了膠東地區的大街小巷,收藏了涉及農耕器械、生活用品、陶瓷泥塑、傳統服飾、仿古傢俱等多個類別總計1萬多件老物件。

2015年,他將收藏來的“寶貝”集中存放在龍泉街道河南崖村的閒置廠房裡,供人們免費參觀。孫先勇說,老物件承載著一代代人往昔的記憶,他的願望是在未來建一個民俗博物館。

老物件代表的是回憶,記下的卻是故事。對於56歲的孫先勇來說,更是如此。自2004年起,他開始收藏別人覺得“沒啥用”的老物件,至今他的小倉庫中,大大小小的老物件已經堆積了上萬件,儼然成了一個小型民俗“博物館”。

“這些老物件多來自舊時農家,可能連藝術品、工藝品都算不上,但它們反映了我們這一代熟悉的農耕文化,總能讓我感受到一種撲面而來的親切感。”孫先勇說。

近日,筆者來到了孫先勇位於龍泉街道河南崖村的小倉庫。“這門口的水槽、房梁都是我收回來的,還有這些聖旨碑,都很有些年頭了!”剛走進院子,他就迫不及待地跟筆者介紹著他的“寶貝”。

孫先勇的“藏寶閣”一共兩間,佔地1500平方米,分為古傢俱類、陶瓷類、燈具類等15個類別。其中一間掛滿了農耕用具、戰車、老式傢俱等,另一間擺放著畫報、書籍、鐘錶等物品,藏品共計12000餘件。

推開位於二樓的“藏寶閣”大門時,這間沒有刷漆簡易收拾起來的廠房,滿滿當當地掛著各種老式掛鐘、畫報、農耕工具、搪瓷茶缸等,著實讓人有種時光穿越的錯覺。

桌上擺放著各種老式掛件。另一側地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三把樣式別緻的太師椅,後方則掛著40餘個形狀各異富有滄桑感的掛鐘,以及琳琅滿目的老式收音機和煤油燈等。

“這是兵馬俑,可能是清中期的,有秦始皇、李斯,還有秦始皇的兒子扶蘇。”孫先勇一邊領著筆者參觀一邊介紹著,像在介紹老朋友。藏寶閣的中心位置,一個穿著亮紅色官服的人偶在桌案前正襟危坐,後面的架子上擺著幾幅字畫,場景惟妙惟肖。“這個是我最欣賞的寶貝之一,它就是即墨縣衙最後用的審案桌子,我費好大功夫才收回來,專門做了一個人物進行場景模擬。”他小心翼翼地地撫摸著案桌說。


孫先勇說,他很早以前就對這些老物件產生了興趣,但一開始只在自己家和親朋家裡找。別人不要的鋁具、竹籃子、煤油燈,他見了就跟看見寶貝一樣愛不釋手。起初,由於家裡地方有限,為了擺放自己好不容易收藏回來的寶貝,他特地在家附近租了個車庫安放。

“天天撿這些不值錢的東西幹啥牽”每當周邊居民看見他拿著一些破舊老物件回來,或者到廢墟中找尋“廢品”都很不理解。每每這時,他總是嬉笑著隨便應付幾句,然後繼續“淘寶”。

“淘”來的老物件越來越多,孫先勇便在單位附近找了個大廠房,這些東西有了“安身之處”。他收藏的愛好也被鄰里知曉,有些居民開始主動將自家一些不要的老物件送給他,加上自己從各地收回來的,孫先勇收藏的老物件從最初的幾十件,變成了現在的上萬件,小到纏線板,大到紡線車、舊衣櫃,讓人目不暇接。


“除了村民贈送和掏錢購買,更多的藏品是在拆遷廢墟上淘來的。”孫先勇說,為了把能夠反映農耕文化的老物件兒保留下來,15年來,他幾乎跑遍了膠東地區的大街小巷。

收藏的東西多了,孫先勇的小廠房簡直就是一個小型“博物館”,吸引了很多人慕名前來參觀。“收藏這些東西就是為了讓更多人瞭解以前即墨人的生活。”對於參觀者,他一概不拒。

孫先勇在擦拭收藏的煤油燈。

“賣出去,其他人就看不了了。”據孫先勇介紹,這些年前來參觀的人不少,也曾有人想出高價購買,都被他拒絕了。但如果有建鄉村記憶館或者民俗博物館的,他則願意免費贊助。

目前,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劇組前來租賃這些老物件。“去年租了200餘件,租金再用來收藏、購買別的老物件。這些年所有的收入都用來收藏了。”

“這些老物件凝聚著一個時代人們的智慧,大多數東西已經很難再找到了。”孫先勇說,正因如此,他才更加執著地進行收藏,“我的願望是建一個博物館群,讓大家能夠實實在在感受即墨作為‘千年古都’的歷史文化,真正留得住鄉愁,記得住鄉情,尋得到根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