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旅遊:寧波“鄭氏十七房”——尋找江南的明清遺風

國內旅遊:寧波“鄭氏十七房”——尋找江南的明清遺風

中國的每個城市都會有一個低調奢華的大家族,他們或是商幫一族,富甲一方;或是書香門第,溫文爾雅;或是世家大族,權傾朝野。這些留名青史的家族勢力往往都會在故鄉落成府邸,世代在此生活。山西有晉商喬致庸的喬家大院,雲南大理有滇派商幫的張家花園,北京皇城根下的世家大族更是數不勝數了,個個拎出來都是能寫一本時代風雲小說的人物。江南這片鍾靈毓秀的地方自然也少不了王侯將相留下的世家大族,周朝的時候在陝西華縣鄭國立為王侯的鄭姓族人在五代十國的時候為避戰亂,舉族遷徙到如今的寧波市鎮海區蟹浦,如今這裡居住著近三百餘戶的鄭姓居民,明清時期修繕的宅院也完好地保存至今,成為考究世家大族的文化和建築特色的一大有力證據,更是研究氏族宗派的一本活典籍。今天我們就去往寧波市的鄭氏十七房,一探江南大族的明清古風。

國內旅遊:寧波“鄭氏十七房”——尋找江南的明清遺風

寧波的鄭氏十七房是清朝光緒年間的時候,賜予鄭氏後代貝朗和林舉的官位之後,分了十七座房子而得名的,鄭氏後代在這十七座房子裡世代生活,如今已經有三百餘戶近一千一百位鄭氏後人了。這個世家大族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寧波市非常著名的一處人文景點,也是瞭解宗族文化和古風遺俗的重要參考。如今來到鄭氏十七房,已經遠遠不止當初皇帝下令賜予鄭氏的十七房了,而是有很多後來修建的房屋,但是最早的十七房完好地保存在那裡,細細算來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很多人都喜歡尋訪明清時期的大家大院,寧波的鄭氏十七房就是一個很好的去處,我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動又欣喜的內心,駕車來到了鄭氏十七房。

國內旅遊:寧波“鄭氏十七房”——尋找江南的明清遺風

鄭氏十七房位於寧波市鎮海區的蟹浦,這裡是不同於烏鎮、平遙等地方那麼大,而是隻屬於一個小型的村落,但是風情和景色絕對不遜於這些熱門的旅遊古城。這裡的正門是一個仿古建築的大門口,面前的小廣場有一個十幾平米的路障,左右各有兩隻憨態可掬的石獅子鎮守。三個門洞有電子查票處,只有拿著帶磁的正版門票通過驗票機才能進入景區。從鄭氏十七房的正門進入,就能看到一排排鱗次櫛比的青瓦白牆的江南小樓。隨著漫長歲月裡的風吹日曬,這些白樓已經變得辯駁發黑,有些青黑色瓦片的屋簷上都長著碧綠色的青苔和蘚類植物了,這些景色看起來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破敗和看起來幽香水墨畫中的那種典雅和清麗。這些青瓦白牆的小樓鱗次櫛比,之間有一條條縱橫交錯卻又整齊雅緻的小路。這些小路都是用青石板鋪成的,經過多年的踩踏已經變得青黑髮亮,圓潤的邊緣之間長著青苔和黑色的淤泥,這就是江南的常態,春日裡的天氣總是溼漉漉的,小路上也是溼潤的狀態。沿著鄭氏十七房的小路漫步,就像穿越回了明清時期的江南,細雨朦朧,小路悠長又寂寥,這裡就是魂牽夢繞的江南畫卷,就是天青色和煙雨的交響樂。

國內旅遊:寧波“鄭氏十七房”——尋找江南的明清遺風

鄭氏十七房的江南風景堪稱一絕,但是這些明清之際遺留下來的民居才是我國傳統江南地區民間建築的集大成之作。這裡的每幢小樓都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種聚集在一起的聚落,而是以三合院或者四合院的形式組合起來的獨棟小樓。這些小樓外部構造和內部結構全部是精心打造出來的。每幢小樓都有正門、偏門、後門、串堂門和柵門,井井有條但又四通八達,人如果不是熟悉這裡的結構,就會像進入了一個迷宮一樣,完全找不到東南西北。這些紛繁複雜的門都是相通的,可以從一戶人家穿到另一戶人家,既保證了通行的方便,又能非常好的保戶各家的隱私。十七房裡的建築群在沿街的房簷都非常寬大,這樣每家每戶的房簷連接起來,就可以完全把縱橫交錯的小路的上空遮蓋起來,這樣行人在這裡穿行就不會淋雨,想來在煙雨朦朧的多雨江南,這一建築特色真的很有人情味兒。鄭氏十七房每幢小樓都是雕刻的盛宴,在門楣、窗欞、廊柱等一些非承重的建築結構的地方都會精細地雕刻著各式各樣的圖紋樣式,花紋精細到團融花紋的花瓣都能看清脈絡,鳥獸魚蟲的羽毛、爪牙彷彿都有光芒。而在建築內部一些承重的構建上都是採用承重能力非常強的石頭,比如承重柱上的石刻就是以簡單的線條勾勒,創造出一種恢弘壯麗,不拘一格的雕刻風格。不論是精細的木雕還是粗獷的石雕,鄭氏十七房的建築藝術堪稱教科書式的精美。

國內旅遊:寧波“鄭氏十七房”——尋找江南的明清遺風

十七房的三大特點是區別與別的古城和聚落的典型之處,其中之一就是村子裡到處林立著旗杆,整個寧波市都能看到這些旗杆,具體是用作什麼用途現在還不太明確,依舊有待考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就是寧波市三年大旱無雨,十七房的河水和小溪也不會乾涸,這有賴於村子裡發達的水系和供排水系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十七房周圍縈繞的河流不枯竭,家家戶戶還有埠頭,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場景在鄭氏十七房展現地淋漓盡致。到處都是楊柳依依倒映在河面上的場景,每家每戶的流水潺潺與小河蜿蜒相通,形成這種在別的地方根本不會出現的奇觀。

這些佇立在河畔的江南名居,見證著世家大族的興衰往事,在煙雨朦朧的青色之中,傳唱著一首動聽又清雅的江南民歌。推開一扇雕花木窗,有多少對鏡貼花黃的少女的春閨夢裡人,置身十七房幽深的長廊之中,徘徊在浙東鄭氏家族的詩情畫意之中。這不僅僅是建築藝術的寶庫,更是江南文化的傳承和不朽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