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從哪兒來?

看了一則小新聞,說2018年農民的財產性淨收入人均342元,城鎮居民為4028元,農民人均財產性淨收入是城鎮居民的8%,

專家建議擴大農民財產性收入。

專家的建議切實為農民著想,值得點贊。

先來說說財產性收入。雖然這個詞在2007年就被寫入了十七大報告中,但咱農民對財產性收入懂得不多,接觸的也少,不理解也很正常。財產性收入籠統地說就是通過自己擁有的資產(動產和不動產,動產是手裡可靈活操作的存款、證券,不動產是房、車、古玩字畫等等)來參與社會資本運作所獲得的收入。

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從哪兒來?

那麼農民有沒有機會增加財產性收入?

專家建議也作了幾條建議:一是激活農村要素資源(土地、房屋等);二是推進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就是讓農民有東西可抵押從銀行拿到錢;三是要給農民增加投資渠道,既然有錢了就要進行投資。

專家就是專家,條條都說到了重點。農民有什麼資源?集體土地的使用權,和自己簡陋的房子,除了這些,農民就拿不出來啥了。農民拿什麼去投資呢?房屋、土地不值錢,土地還屬於集體,宅基地也屬於集體。關鍵房屋土地也不值錢,你去抵押銀行也不願意,要是處在城市,寸土寸金,銀行搶著找你去抵押貸款。所以專家也說了推進金融供給側改革,要讓房屋和土地能抵押能貸款,這自然對農民是好事,農民是皆大歡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農民膽大有能力貸款的人藉著搞企業都大大賺了一把,但大多數農民是貸不了款的,也就失去了這個賺錢的機會。可是銀行要怎麼才能願意用房和土地抵押貸款,這裡

關鍵在於農民的房屋和土地怎麼才能增加附加值,讓它變得有價值,而銀行也才願意要。

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從哪兒來?

再說說農民投資的渠道問題。

現在人存錢可都是一卡在手走天下,不管哪個銀行或者理財一張卡一臺電腦,自己隨時瞭解信息,自己協調存款利息,自己買出買進,特別方便。農民存錢,很多老人都是一張存單,有人存多年都放在櫃裡,只是看下還在不在,至於利息多少也不去問,只知道定期高,至於升降也不理睬,除非有事要用,否則都是一張紙放著,經年累月,甚至有人就忘記存單這回事,所以不要說農民去投資的事了。

春節回家,見有幾位老人身上都裝著一大堆的錢,瞭解後才知道他們存取也太不容易,存了之後需用時得去取,銀行在鎮上,趕集天才有人,又遠跑來跑去不方便,只能裝在身上,哪怕擔著丟失的危險,免去了不少的麻煩。

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從哪兒來?

城裡人沒事了可以到證券市場去炒股,或者把存款用來理財,農民都不知道炒股是幹嗎?再說理財收益雖然高,但農民天生對天上掉餡餅的事持懷疑態度,這更是不會去幹的,生怕把老本沒了。況且這些金融產品在農村根本就沒有,或者沒有機構,頂多有各地信用社——現在的農商銀行,但它的產品是否太過單一,根本沒有選擇性。

支付寶前幾年是非常盛行一時的金融產品,利用支付寶掙點小零錢還是不錯,年輕農民用的人還是有一部分。但農村老年農民的錢仍然拿著低定期利息躺在自家櫃子裡,因為老年農民一是用的老年機,二是根本就不知道有個支付寶。

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從哪兒來?

短期來說,農民的思想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主要原因還是信息不通,農民對金融理財瞭解的少;而土地、房屋雖然確權,但價值還沒體現出來,農民手裡也拿不出有分量的資本;農村金融市場肯定需要大力發展,這是政策方面解決的問題。

或許,目前唯一比較快能讓農民受益的資源,就是村集體的山林土地,池塘等公共資源,如能儘快盤活並開發利用,農民能有村集體分紅收益,也許可以算作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