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這個原因,倒不妨看一看《因法之名》!

經歷了被積壓、定檔、撤檔的重重風波後,《因法之名》終於在北京衛視黃金檔播出。這部劇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聯合其他影視劇中心共同推出,是國內首部平反冤假錯案的法制劇,分量十足,題材重大,更有一眾老戲骨同臺。


為這個原因,倒不妨看一看《因法之名》!


眾口鑠金,直麵人性善惡

取材於現實,《因法之名》故事起源於女演員“柳莎莎”被謀害案,以公安局刑偵支隊長葛大傑為首的破案人員初步鎖定犯罪嫌疑人許志逸。作為被害人的丈夫,許因為人風流,私生活不檢點被人詬病。許多接觸過他們的同事、親戚、朋友都認為其是兇手。案件複雜,社會影響惡劣,被害人父母情緒激動,上級施壓要求十天內破案,來自各界的壓力讓整個兇殺案的偵破過程顯得十分匆忙。


為這個原因,倒不妨看一看《因法之名》!


縱觀全局,人性的灰色地帶是促成冤假錯案的關鍵因素。痕檢員陳謙和因妻子嫌棄他不如許志逸會討女人歡心,所以心生嫉妒,在屍檢結果出來後隱瞞了部分證據,導致案件疑點重重;許志逸跳河拒捕,刑偵隊副隊長仇慕為救他而殉職,隊長葛大傑痛失好友;本是剛正不阿、恪盡職守的葛大傑情急之下選擇疲勞審訊,許志逸最終“承認”罪行。


為這個原因,倒不妨看一看《因法之名》!


冤假錯案的發生,也許不應只歸結於時代侷限,劇中沒有人物的形象是非黑即白,人性的複雜程度也讓敬業的葛大傑意氣用事、讓老實的陳謙和隱瞞證據,而外界的輿論和謠言同樣讓許志逸蒙受“殺人犯”的冤屈。通過一系列變數讓觀眾直面時代變遷、法治進步歷程中的“不完美”。

直視冤案,重塑公平正義

《因法之名》沒有成為枯燥乏味的“普法”電視劇,老一輩執法人員的疏漏由新一代公檢法成員重新調查,一同糾正、平反這件橫跨17年的冤假錯案。

對於首次描寫平反冤假錯案這一敏感話題,《因法之名》的編劇趙冬苓坦言,創作過程十分艱難。“冤案這種選題的內容,去觸碰它是需要勇氣的。”“幾次都想放棄,光大綱就寫了12稿。”反覆修改的劇本,讓趙冬苓沒有侷限在對17年前冤案的批判與揭短,而是展現並頌揚國家法律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法治體系的不斷健全。


為這個原因,倒不妨看一看《因法之名》!


也正基於此,曾經遺留下來的冤假錯案得到重新重視。張高平張輝叔侄蒙冤十年終得以昭雪,呼格吉勒圖遭遇冤判執行死刑後多年案件重新有了線索,聶樹斌案宣判後多年真正凶手浮出水面方還其清白。

劇中,葛大傑的女兒葛晴被殺害後,他沒有遷怒於嫌疑人許子蒙,選擇用直接的證據為女兒找出真兇。這一劇情的發展不僅有濃厚的人文關懷,也體現了老一輩刑偵隊長由疲勞審訊到相信法律與公正的信念轉變。


為這個原因,倒不妨看一看《因法之名》!


檢察機關、公安局、律師等,17年後依然為許案奔走,反映國家維護公平正義、堅守原則、敢於糾錯、勇於承擔冤假錯案的決心與信念。《因法之名》作為涉案劇,真實再現了兩代檢察官、律師、刑偵員等不斷尋找證據、叩問真相,最終為許志逸洗白汙名、沉冤昭雪的過程。

繼以反腐為主題的《人民的名義》大爆後,市場難以見到可以與之比肩的涉案劇。雖然跟風之作頗多,但因創作水平不佳、劇情漏洞百出、大量虛構情節等弊病,涉案劇再次“滅火”。但《因法之名》懸念重生、劇情緊張刺激、破案過程邏輯嚴謹,有著濃厚的紀實風格。這部反映司法領域自我反省與糾錯的現實題材作品,值得被關注。

為這個原因,倒不妨看一看《因法之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