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五月,詩人們都在想什麼?

時光流轉到五月,天氣漸漸熱了起來,即使是寒冷的北國也慢慢恢復了生機,不再有沉睡的理由。和風一吹,夏日女神的水袖似乎翩飛過來,夏季已經遙遙在望了。五月是春夏交替的時節,桃花、杏花、梨花都紛紛凋零,取而代之的是滿樹的蒼翠。這樣的時節出行,古代的詩人們也自有不同於四時的感受。

古代的五月,詩人們都在想什麼?

一、白居易:五月是閒適

在自家的小庭院中安然度過晚年時光的白居易,正趁著這溫度適宜的天氣,慵懶地享受著平靜美好的生活:

池上早夏

水積春塘晚,陰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籬落似江村。

靜拂琴床蓆,香開酒庫門。

慵閒無一事,時弄小嬌孫。

雨過之後,水塘中水位高漲,兩岸的樹木枝葉也越發繁茂。船隻順流而下,速度飛快,而被雨水打過的籬笆牆,此時也東倒西歪,遠遠望去,整個村子都像是江水包圍了。五月的一場雨,把詩人心頭的煩悶一掃而空,取琴輕撫、開窖飲酒,再順手逗逗小兒孫,這簡直是神仙過的日子啊!

古代的五月,詩人們都在想什麼?

二、韓愈:五月是失意

讚美過早春的韓愈,到了五月份,心情卻憂鬱了起來,也許是天氣漸熱,空氣中瀰漫著躁動分子,也許只是因為多看了一眼繁花:

題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青苔落絳英。

五月榴花似火,點亮了人們的眼睛,在重重疊疊的枝葉之間,甚至都可以看到剛剛長成的石榴。滿以為詩人看著鮮豔的榴花,接下來想到的大概是等石榴成熟了一定要大快朵頤之類,卻沒成想,畢竟不是所有詩人都有蘇軾那種“吃貨”的精神。小韓同學眼看繁花綻放,默默地想到如此美景,卻並沒有王公貴族光臨,以致片片榴花無聲凋零。只是,花落成泥還有他來憐惜,而滿腹經綸的自己被埋沒了,又有誰會知曉呢?

古代的五月,詩人們都在想什麼?

三、李白:五月是豪情

作為唐朝第一旅行家,李白一生去過很多地方,但唯獨邊疆戰地他沒怎麼去過。不過,並不妨礙我們的大詩人天馬行空、遙想一番: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邊地五月還是飄雪的季節,入眼沒有花,只有無盡的苦寒。悠悠笛曲傳來,恰是一曲《折楊柳》,淒涼婉轉的笛聲讓人驚覺,別說是夏季,邊地連春天也還沒有迎來。北地的五月和中原截然不同,它的寒冷,來自天氣,更來自於戰事的緊俏。然而惡劣的環境,卻激發了遊俠李白報國的豪情,他願解開佩劍,和敵人血戰到底。

古代的五月,詩人們都在想什麼?

四、白居易:五月是汗水

看不到民生疾苦的詩人,絕對算不上是個好詩人。在做官期間,白居易目睹了老百姓困苦的生活,不禁黯然神傷:

觀刈麥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對於王侯貴族來說,五月是出行的好時節,而對於農民來說,五月則是農忙的季節。古時的五月是指農曆五月,相當於現在的六七月份,那時小麥已經成熟,農民們起早貪黑忙著收割,太陽炙烤著大地,而農民們根本無暇顧及。在忙碌著的農民身旁,有一位抱著孩子的婦人,撿拾著地上的麥穗。作者一問之下才知,原來這婦人家裡的田都交了稅,只能拾麥穗充飢。這件事對白居易的衝擊非常大,他不免開始反思自己。

古代的五月,詩人們都在想什麼?

五、李賀:五月是旖旎

“詩鬼”李賀寫詩的角度非常獨特,“五月”在李賀的筆下有了別樣的深意,他直接以“五月”為題,用華麗的語言描摹了宮廷生活的奢華:

五月

雕玉押簾額,輕縠籠虛門。

井汲鉛華水,扇織鴛鴦紋。

迴雪舞涼殿,甘露洗空綠。

羅袖從徊翔,香汗沾寶粟。

雕琢精美的玳瑁壓住門簾,輕薄的紗帳掩映著宮門。井中是顏色如鉛般清澈的水,扇子上織得是鴛鴦紋。能住在這樣深深庭院之中的,恐怕只有皇帝的寵妃們了。頸聯作者化用了曹植《洛神賦》中的名句“若輕雲之蔽月,若流風之迴雪。”,想象出美貌的妃子們在殿內起舞的場景,長長的羅袖蹁躚,竟是何等的賞心悅目。

古代的五月,詩人們都在想什麼?


同一個五月,在詩人的筆下卻幻化出不同的色彩,穿越千年,依舊把那一抹精神底色傳遞給身處五月的我們,你的五月底色又是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