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賣3毛 如今8元 引得張大千在此隱居多年的一張紙魅力何在?


中國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出生的他,自幼隨姐從母習畫,母曾氏善繪民間剪紙花卉,這也給張大千的藝術之路埋下了伏筆。

正如文章題目所示,作為日後成名的國畫巨匠張大千,為什麼要隱居在深山密林中呢?那個它又是什麼呢?看官誤急,聽我慢慢講來。

話說, “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大舉入侵中國,國土淪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張大千先生當時困居北平,後輾轉隱居四川青城山上清宮,收徒作畫。

當時隨身所帶的宣紙已用完,這時整個國家大部分地方已經淪陷,四川也沒有宣紙供應。

1939年秋夏,當時張大千到成都找“詩婢家”老闆鄭伯英幫忙想辦法。鄭老闆推薦夾江的連四紙,但張大千用後感覺不太適合國畫的創作,於是決定自己到夾江尋找上乘之紙,但苦尋多日仍沒找到合適的紙張,這便萌生了自己到槽戶家裡親自開發畫紙。

1940年春張大千在朋友石子清家住下,並與槽戶石國良交為朋友,共同研究改進夾江紙。

當時的夾江紙全部用純竹漿料來生產,張大千同槽戶石國良商量,在竹漿中加入一些桑樹皮、棉、麻纖維材料,以增強紙的拉力,在紙漿中配入一定比例的白礬、松香,以增強紙的抗水性和潔白度。

張大千根據國畫的尺寸親自定下了紙張的大小規格:四尺乘二尺、五尺乘二尺五寸,並親自設計了寬紋紙竹簾。

1941年春天,張大千再次來到石子清家,他同石國良一起對“大風堂”紙進一步改進,還研製了蜀箋。在紙的兩端做上雲紋花邊和“大風堂造”暗記,經過多次試驗、試寫、試畫,新一代夾江國畫紙便問世了。

這個大千紙坊就坐落於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馬村鄉石堰村,張大千居住的故居依然保存良好。

這座古宅始建於1922年,四合院佈局,五間七柱,共有房間16間。在古宅的下方還保留著當時古法做紙,現在已經成為書畫家和愛好者的“聖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