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筆記》:畫家,科學家,假若他印名片,頭銜能印到背面去

《達芬奇筆記》:畫家,科學家,假若他印名片,頭銜能印到背面去

《達芬奇筆記》:畫家,科學家,假若他印名片,頭銜能印到背面去

這兩天讀《達芬奇筆記》,有種說不清的悵惘。就像去美妙世界裡一遊又返,夢時認真,醒來知道不能太當真。原來讀書和做夢,都是變身蝴蝶的途徑。讀科學洗禮之前的書,志怪傳奇、節氣物候、《宣和畫譜》、《山水純全集》,書裡的想象力、感情和觀點感染我,讓我欽佩,讓我信以為真,但是從那個物我親密的神奇世界回來,那些觀點還能繼續相信嗎?

《達芬奇筆記》:畫家,科學家,假若他印名片,頭銜能印到背面去

今人讀古人書,最該戒掉的就是總試圖用今日常識來檢驗一下古人冥思苦想的結論的正確性。而我想,有意義的角度應該在於,躍出今天被統一的那一種思考方式、理解世界的方法,去體驗另一種方式。那種尋找另一種體驗的方式、去試圖勾勒出線性進化之外、被物種選擇拋棄了的世界和生物的感情、尋求科學研究的“正確”之外另一種瞭解世界的方式。我曾見過一幅達芬奇的銀針女子側面肖像,該怎麼形容呢,簡直像一件祭祀神祇的禮器。

《達芬奇筆記》:畫家,科學家,假若他印名片,頭銜能印到背面去

曾經在武英殿裡看畫時,有郎世寧的花鳥圖軸和徽宗題詩的芙蓉錦雞圖,一位仁兄說,儘管徽宗的花鳥是細緻的,但郎世寧的花鳥一看是經過分析的,終要比徽宗的立體。我不能同意,當時在畫前,覺得郎世寧的分析太過,以至於奪氣傷情,讓花鳥變成了假的。讀達芬奇筆記之後,有些頓悟,其實這“分析”並不能僅僅指立體的、解剖的、科學的分析,還包括著生命的體徵、精神的狀態、眼睛的視錯覺、大氣的厚度影響等等分析,包括滲透感情和精神因素之後,萬物被觀察到的樣子。

《達芬奇筆記》:畫家,科學家,假若他印名片,頭銜能印到背面去

達芬奇以實踐者的身份,推崇繪畫勝過一切藝術,比如賽過雕塑的原因是,雕塑只能表達一個形象,而“繪畫藝術的領域飽含著一切現成的事物。畫家能根據物體與眼睛間大氣的情況以及顏色的變化表示不同的距離;他能畫出撲朔迷離的雲霧,畫出籠罩著山巒與河谷的煙雨,畫出圍繞戰鬥者旋轉的塵土煙團,畫出渾清不一的溪水和水中遨遊的小魚,畫出青山綠水中潔淨沙灘上色彩斑斕的種種卵石,他還能畫出蒼穹的燦爛星辰,還能做出雕塑家難以夢想的無數其他效果”。

《達芬奇筆記》:畫家,科學家,假若他印名片,頭銜能印到背面去

原來畫畫這件事這麼好,能用來度量觀察者對世界的理解之深,更能通往你想要到達的用感覺和體驗去理解和感知事物的彼岸。這本筆記裡都來自於用眼睛盡情的、仔細的去觀察美妙世界而得到結論,用觀察,他發現了引力、血管、比例、葉子。今天我們的問題不在沒有好奇心,而在於面對太多已知的結論和現成的事實,就有了太多懶惰和不敢。

《達芬奇筆記》:畫家,科學家,假若他印名片,頭銜能印到背面去

關於植物學和風景,達芬奇寫,“葉子總是正面朝向天空,以便整個葉子表面接收到從空氣中徐徐降落的露珠,並且植物葉子的分佈層層交錯,儘量減少相互遮掩,有如盤在牆上的常春藤。這種相錯有兩個目的:第一是留出讓空氣和陽光穿透的空間;第二個目的是從第一片葉子上落下的水珠,可以掉在第四片葉子上,對於某些樹而言是第六片葉子。”而這位博學大師;集建築家,解剖學家,雕塑家,工程師,發明家,幾何學家,科學家,數學家,音樂家,畫家於一身。

《達芬奇筆記》:畫家,科學家,假若他印名片,頭銜能印到背面去

讓我倍覺親切的是這一句箴言:“我從親身經歷中發現,若在黑暗中臥在床上,將研究過的物體的輪廓或其他經深思而理解的事物,運用想象回憶一遍時,我感到獲益匪淺——這是一種值得讚許的方法,有助於將事物更加深刻地牢記。”我們大概也需要一個沒有電視微信網絡的夜,獨處和靜思。但是,這本筆記我也不能照單全收。因這精彩的觀察去啟發自己的好奇,是閱讀他最要緊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