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的“實幹”書記 ———記畢郭鎮張家村“第一書記”王衛光

大小新聞5月6日訊 (今日招遠記者 王苗 通訊員 萬丙田 路昕筱)

昔日,畢郭鎮張家村是遠近聞名的“窮村”。而今,十里八鄉口口相傳的卻是:“現在的張家村換了模樣,好得叫人歡喜。”每每提到村子的變化,老百姓看在眼裡,樂在心裡。他們知道,這一切除了感恩黨的扶貧好政策,最大的功臣當屬駐村“第一書記”王衛光。

王衛光,2018年2月由山東中礦集團有限公司選派進駐畢郭鎮張家村任“第一書記”。從公司一名普通的管理者到從事扶貧工作“第一書記”,身份的變化讓他捏了一把汗,給村裡脫貧摘帽的任務有多艱鉅,王衛光心知肚明,但他仍義無反顧地背起責任,帶著謹慎與擔憂走馬上任。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短短一年多,這個農村工作的門外漢竟然讓一個村子發生了脫胎換骨的改變,這個把全身心都獻給了張家村脫貧攻堅的人,硬是讓全村喝上了純淨水,有了櫻花路、文化廣場和農機灌溉水井。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王衛光卻從白白淨淨的書生模樣,變成了黝黑結實的粗壯漢子,臉上的擔憂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自信和前進的勇氣。用70多歲老書記陳茂洋的話說:“我活了這麼大年紀,見證了張家村前前後後的變化,我可以拍著胸脯說,沒有王衛光,就沒有張家村的今天。”品味著老書記殷切的話語,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如今樸實而美麗的村子。

現任村支書陳茂樂說:這是個有思想有智慧的人

陳茂樂在村黨支部書記崗位上至今一干就是10多年,他深有體會地說:“農村這書記不好乾,何況王衛光這個外來人。”其實,王衛光接過“扶貧書記”這一重任,是有思想準備的,公司領導找他談話的時候,已經明確告訴他駐村幹部不是去享福的,無論走到哪裡,中礦人的本色不能丟。就這樣,王衛光把中礦“忠誠做人、用心做事”以及軍人般的作風一併帶到了張家村。他在村兩委第一次班子會上,擲地有聲地說:“村兩委幹部不是普通老百姓,無論說什麼話辦什麼事,上要忠誠於黨,下要對得起民,村兩委的決策要麼不定,定了就不能朝令夕改,一切從我做起。”

在村裡工作時,他經常性把中礦文化、中礦精神以及中礦人做人做事的作風貫穿到各種會議以及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中。為了提高村民素質,他為全村建了“魅力張家”微信群,發佈政策、鄉村動態、倡樹文明新風,開展“好公婆、好媳婦、好子女”評選等活動,有力地助推了鄉村文明建設。

為提高村兩委幹部的執行力,他自費為村兩委幹部統一購買了迷彩服,並率先而為,時時處處為村幹部樹立良好榜樣。

陳茂樂說,2018年冬季的一個夜晚,下了一夜大雪,他有事起了早,遠遠地卻看到村中心大道上有一位掃雪人。天還不亮就起床掃雪在農村是少有的事情。帶著好奇心,陳茂樂走近一看,原來這位掃雪人不是別人,正是從家裡趕回來的“第一書記”王衛光。“我當時看了看手機才早晨6點多鐘,王衛光從城裡開車來給村掃雪,路上怎麼也得走一個小時,我這心裡覺得熱乎乎的,確實是感動了。”看著眼前的一幕,陳茂樂立即在村微信群中發了消息:“王衛光在掃雪,大家還能睡得著嗎?”只一會兒,全村百姓就齊齊上陣,在王衛光的帶動下清掃街道積雪。

在村民眼裡,王衛光不是個高調的人,自己能做到的絕不誇誇其談,身體力行是他一貫的工作作風。在王衛光的影響下,村民大會由起初的開不好到現在會議結束都不願離開,村黨建工作由原先的無序無章到現在規範達標,村民作風由以往的東家長李家短和偷偷摸摸到主動自覺地參與村環境治理,素質有了極大的提高。

王衛光深知,要想做好農村工作,離不開廣大村民的熱心支持。為此,他總是把張家村規劃的大藍圖化為一個個小願景,時不時地用來激勵大家,在美好的憧憬中,廣大村民自發自願,緊密團結在村兩委班子周圍。這位實幹書記硬是靠著聰穎的思維、務實的作風被村民稱為:王衛光是一個有思想、有頭腦,愛幹事、會幹事、能幹成大事的帶頭人。

村民組長、警務助理李秀峰說:這是個扶真貧、真扶貧的人

在張家村,王衛光留給村民最深的印象就是“實幹”,是位扶真貧、真扶貧的帶頭人。為落實精準扶貧,他上跑政策找資金,下解群眾為難事,外招扶貧好項目,內強新農村建設,事事處處留下了奔波忙碌的身影。一年多的時間內,他與村書記、部分村民代表去上級部門、大企業集團和鎮國土、供電等單位申請幫扶政策資金和項目達二十餘次,爭取幫扶資金和解決村民就業效果明顯。

為解決水資源不足問題,他選址村東北開挖了大口井,部分土地缺水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他著力生態文明村建設,先後規劃並完成了紅白理事廳、監控系統、純淨水項目、文化(健身)廣場、路燈安裝、河岸治理以及村中街道綠化等重點事項。尤其在生態文明村建設過程中,涉及農村“三大堆”(亂石堆、草堆和糞堆)和違建拆除等直接關乎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工作,王衛光可謂操碎了心、熬紅了眼,走東家、進西家,跟村民描繪美麗鄉村藍圖、對政策釋疑解惑。

為了儘快做通違建戶的思想工作,他不知自費購買了多少禮品,動了多少腦子、費了多少口舌,硬是靠著執著、毅力和拼勁,感動和感化了大家,最難啃的八間違建油坊拆了、佔用集體房屋的村民和養殖戶思想工作通了,農村“三大堆”清除了。拆除違建、平整場地、河岸改造、栽種花木、安裝健身器材等等,王衛光都親力親為,汗水遍灑了張家村的大街小巷,滋潤了“魅力張家”新農村建設的每一寸土地。

如今的張家村煥然一新,已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先進典型。一位老農動情地說:“張家村有這麼好的光景,多虧了新來的王衛光,不多活幾年都對不起他呀。”為了張家村儘快脫貧,王衛光始終不忘招商引資上項目,可因為畢郭鎮地處大沽河流域,屬於城市飲用水源地,去年外招的生態養殖項目和幾個化工項目都被鎮裡否決了。為此,這位實幹書記沒有坐以待斃,又計劃起農業合作社、生態種植基地等項目……王衛光不說空話,不指手劃腳,憑“實幹”精神贏得了村民的尊重與擁戴,在“魅力張家”村民微信群中,經常能看到村民自發為他拍的視頻,開拖拉機、駕剷車、拿鐵鍁、持鎬頭、接電線……一幕幕辛勤勞作的場景把王衛光的身影留在張家村的每一處土地。在村民的眼中,他是個接地氣的“全能”書記,農村的活沒有他不會的。

貧困戶孫昌夏說:

這是個為俺老百姓辦實事的人

走進貧困戶孫昌夏家,寬敞明亮的新建瓦房充滿了溫馨。可誰又曾想到,去年她還和有疾病的兒子一起居住在低矮的草坯房裡,房子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據村幹部回憶,孫昌夏家的房屋改建多位掛職幹部都操過心,但問題卻始終沒有解決。看著生活困難的母子倆,王衛光流淚了,他當著在場幹部的面立下誓言:“這個問題不能再拖了,到我這裡必須解決!如果連群眾起碼的吃住問題都解決不了,還要我們這些扶貧幹部做什麼!”話已至此,王衛光立即邁開腿,為爭取改建資金不知跑了多少來回,打了多少報告,終於,資金批下來了,瓦房蓋起來了,孫昌夏的眼淚也流下來了。面對記者,孫昌夏一度哽咽,連話都說不出來,從她的眼神中,讀出了感恩和喜悅,是王衛光改變了她的生活。

伴隨著一樁樁實事、好事,王衛光“愛民、親民、為民”的形象已經深入到了每一位張家村民心中。打從駐村第一天起,為了儘快熟悉張家村的各項工作和致貧的原因,他沒少走村入戶,始終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去對待。2018年8月14日,勞累了一天的王衛光回家了,可心中卻遲遲不能平靜。想到第二天就是中秋節了,他再一次把全村各家各戶情況在腦子裡過了個遍,全村最困難的低保戶陳茂明浮現在他心中。為了讓陳茂明過上一個好節日,王衛光自費購買了月餅、鮁魚、雞、鴨等300多元的禮品,專程回村送到了陳茂名家裡。

歲末年初,回家過春節的王衛光又和愛妻楊國傑自費購買了豬肉、純牛奶等過節禮品,一起看望了貧困戶張明春、陳翠英和老黨員陳茂文。夫妻倆的善舉被村民拍成了視頻發到了微信群中,溫暖了一村民心。

農村工作大事小情,時常伴有突發情況,一村民因電瓶車充電導致家中起火,正在召開支委會的王衛光,立即奔赴救火第一線,冒著生命危險搶救人民生命財產。一村民的孩子誤吃了拌有農藥的花生米,生命垂危,王衛光第一時間開車把孩子送到醫院,並交上押金。由於送得及時,孩子被搶救了過來。

心繫群眾的王衛光不忘百姓疾苦,一年之中,他經常性自費走訪慰問貧困戶,生怕有一戶過得不安心,他的私家車幾乎成了村民共用車。他為老百姓做的善事太多太多,一件件、一樁樁老百姓都記在心裡。每次他離開村子,總有老百姓送來花生米、花生油、農家雞蛋等土特產,而他卻一次次婉拒了村民的善意。“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的教誨,這位共產黨員始終銘記在心。

時過境遷,張家村的變化顯而易見,讓周邊村百姓豔羨不已。一到夜晚,臨近村的老百姓都會聚到村裡的文化廣場,或唱或跳,或喜或鬧,暢談美麗鄉村,村泰民安,祥和文明的好日子。

人們都說,這多虧有了王衛光這樣一位“焦裕祿”式的扶貧好乾部。面對村民點贊,王衛光卻沒有沾沾自喜,他知道沒有黨的扶貧好政策、沒有公司對扶貧工作的重視、沒有村兩委幹部給與工作的配合、沒有全體村民的擁護和家人的支持,自己能力再大也孤掌難鳴。作為專職的扶貧書記,他時刻牢記習總書記提出“兩不愁三保障”要求,時刻描繪美麗新農村藍圖,他要帶領張家村全體村民,向著更美好的明天出發,向著更幸福的生活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