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有村民煤改氣後一個月花2000,又改回燒煤

任何一項民生工程都要從老百姓的實際出發,在決策前多想幾步,讓老百姓真真切切享受到實惠

在山西一農村採訪,當地村幹部老賈告訴我一件煩心事:村裡200多戶村民,開通並使用天然氣的僅有30多戶,有的村民使用一段時間後,又改回了燒煤取暖。

後來,我在周邊一些地方採訪,發現也存在類似的情況。本是為了環保、惠民的煤改氣工程,推廣卻受阻,花了大成本建好的管道等設施,卻曬起了太陽。

為啥會這樣?“村民們想方設法省著用,燒氣還是花了不少錢。有的村民一個冬天燒氣近4000元,加上6000元安裝費,1萬元就搭進去了。”老賈說,在當地,大多村民一個月收入不到4000元,燒一個月氣得2000元,雖然政府在安裝費上有3000元補貼,但用氣費沒有補貼,相較於鄉親們的收入,用氣成本還是有點高,因此許多村民寧願髒一些,多洗兩次衣服、多洗兩次澡,也要燒煤。

“天然氣乾淨衛生,開關調好就不用管了,也省事。這些好處村民們都明白,可經濟負擔太重,他們還是接受不了。”對此,老賈有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多給一些補貼,減輕群眾負擔?農村房子密閉性差、保溫性能差,能不能對房屋進行節能改造?

惠民生的工程,如何才能把實惠落實到位?老賈的建議與不少專家觀點不謀而合:能否對農村房屋進行節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根據村民收入水平,財政可否持續給予適當補助;財政負擔重的地方,可否嘗試推動環境保護跨區轉移支付機制,把這種機制常態化、制度化;如何進一步引入市場機制,給更多的企業提供同臺競技的平臺……採訪結束後,我瞭解到,當地也正在考慮著手把“惠”字落實到位,讓村民用得起、用得好天然氣。

在推廣煤改氣過程中,不少地方作出過有益探索,效果顯著:北京對郊區農村房屋進行節能改造,費用不高,一戶1000到2000元就足夠了,大一些的面積也不到3000元,室內溫度普遍能提高4到5攝氏度;遼寧盤錦通過特許經營的方式,市場化運作,每立方米天然氣政府補貼0.5元,企業讓利0.5元。村民一開始不願意裝,後來主動要求裝,9萬多農戶用上了清潔能源取暖。

其實,不只是煤改氣,任何一項民生工程都要從老百姓的實際出發,在決策前多想幾步,讓老百姓真真切切享受到實惠。一方面,政府部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盡最大努力為百姓謀實惠;另一方面也要量力而行,充分考慮各方面的條件和承受能力,循序漸進地推,不喊空口號、不做表面文章。

(作者為本報記者)

欄目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