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俠:民辦教師

渭南文壇 | 李秋俠:民辦教師

【作者簡介】李秋俠,就職於政府部門,愛好文學,曾在多家刊物平臺發表散文,詩歌等。願用文字記錄生活,歌頌美好。

渭南文壇 | 李秋俠:民辦教師

微信公眾號搜索:渭南文壇,查看作者更多作品。

渭南文壇 | 李秋俠:民辦教師

我們上小學和初中是在上世紀的七十年代。那時在廣大農村,中小學基本以一個大隊為中心設立。教師隊伍基本以民辦教師為主,公辦老師寥寥無幾。所謂民辦教師則是為補充公辦教師短缺,應運而生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是由基層部門在鄉村中選拔的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各方面表現優秀的農民組成。這個群體受地方教育部門統一管理,卻不納入教師編制,以工分計酬(與普通農民一樣按勞力計工分,參與生產隊分糧分紅,節假日也參加生產隊的勞動),是以農民身份從事教育工作的編外教師。正是由於這批民辦教師幾十年來兢兢業業的辛勤付出,為國家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有用人才,才使農村的基礎教育事業得以持續蓬勃發展。他們為國家的教育事業所做出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

我的啟蒙老師姓曹(現退休於育紅中學),她原是名民辦教師,後經自己的努力,一舉考上師範學校,成為這批民辦老師當中,最早轉正為公辦教師的人。我們初入學時,她還是個梳著小辮兒的年輕姑娘,曹老師性格開朗,口齒伶俐。在她的耐心引導下,我們這幫懵懂頑童開始了學習生活。最先學習漢語拼音發音時,老師讓我們觀察模仿著她的口型發音,經過她無數次不厭其煩地對照口型練習,我們終於學會對拼音的認讀;在學習寫字時,老師首先教我們握筆的姿勢,然後教寫筆畫,對於初次提筆的我們,細小的鉛筆猶如灌了鉛似的,手拙筆沉怎麼都配合不協調,寫出來的字常是歪扭不成型,曹老師依然是不厭其煩的引導,甚至手把手的教,每次作業,老師都要在每個人的本子上寫出樣本,讓我們對照著寫,就是在老師這樣堅持不懈的訓練當中,我們逐漸掌握了要領,練就了寫字的基本功。如今四十多年過去了,曹老師當年教課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課堂上她總帶著那幹練而富有活力的神情,手握一個用木棍做的“教杆”,在裡黑板上不斷地指點著,引領我們朗讀,那清脆的講課聲傳入我們耳畔,銘記於腦海;在輔導我們寫字時,她那高挑的身段兒踡俯在我們低矮的桌凳上,手把手教寫的專注神態,至今難以忘懷。正是在曹老師的悉心呵護和孜孜不倦教育當中,才把我們從懵懂帶入奇妙的知識殿堂,開啟了人生的求知之路。

渭南文壇 | 李秋俠:民辦教師

小學時期給我們代課時間最長的就是一個姓劉的老師,他把我們從三年級一直帶到小學畢業。劉老師也是一名民辦教師,他性格爽朗,愛好廣泛,多才多藝,他除了擔任我們班主任主教語文課外,還兼好多個班級的圖畫,音樂等課程,成為學校教學和其它業務的骨幹力量。劉老師通曉書法,字寫得蒼勁灑脫,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七十年代,運動不斷,各種活動頻繁,劉老師經常被派去書寫各種橫幅、標語,海報等五花八門的宣傳物,學校裡的板報和許多文字性的東西都由劉老師操持書寫,就連村民們逢年過節的對聯都約他來書寫。劉老師不僅字寫的好,而且在繪畫方面造詣也非常高。學校每期板報上他製作的插圖精美別緻,尤其是人物畫像畫的更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記憶最深的是,在“批林批孔”運動時,有一次大隊舉辦大型群眾集會,會場掛滿各類大小字報,海報,圖畫等宣傳物,目的是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來達到宣傳教育效果。圖展中絕大部分畫圖出自劉老師之手,他畫的孔子,孟子,秦始皇等歷史人物,與歷史資料中人物的畫像如出一轍;所畫的每幅圖中,各類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其高超的繪畫技術贏得人們的讚許。除此之外,劉老師在音樂方面也極具特長,吹拉彈唱無一不通。他通曉樂理知識,熟識樂譜,所代音樂課上教唱的歌曲,很多是他自己譜寫,對於樂器,更是觸類旁通,象二胡,手風琴,笛子等樂器,他都是信手拈來,彈奏流暢。唱秦腔是老師的一大嗜好,學校毎舉辦文藝活動,必有老師的秦腔表演。在革命樣板戲盛行時期,鄉間組織的樣板戲演出,也經常邀請劉老師參與。當時讓十里八鄉人們讚不絕口記憶尤深的是,他在樣板戲《沙家浜》裡扮演的國民黨司令胡傳魁的形象,他那傳神逼真的扮相,功力到位的唱腔對白,一招一式,自然投入,精彩紛呈,其精湛的演技贏得人們的讚賞和喜愛。就此,老師也被周圍人冠以“胡司令”稱號。劉老師在教學上也有他獨特的一面,他授課方式靈活多變,課堂氣氛活躍。在他授課時,每當學生有倦怠感時,他就穿插講些故事,笑話等來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聽課興趣。他也會把枯燥的課堂變成藝術表演的舞臺,記得小學時有篇《小馬過河》的課文,整篇課文裡有大幅老馬和小馬的對話。老師就釆用藝術表演的形式,以聲音模仿來朗讀課文中的對話,他富含表情,用低沉蒼老的聲音模仿老馬,又捏著清脆的聲音模仿小馬,課堂教學好似在藝術表演當中。同時,老師也特別注重課堂上的互動,在讓同學們朗讀《小馬過河》這篇課文時,他特意叫起來一個男生和一個女學生。讓男生扮演老馬,讓女生扮演小馬,各具表情進行朗讀,然後讓其他同學進行評議,這使課堂氣氛異常的活躍。劉老師在教學上不侷限於教材和課堂,為了活躍和拓寬我們的學習思路,他每週把幾節語文課改成故事會課堂,在這個課堂上,學生們興致高漲地互動講述自已所知的故事,而老師不僅僅給我們講了許多故事笑話,還給我們閱讀了不少散文,小說等課外讀物。長篇小說《高玉寶》就是在這個故事會課堂上,老師連續給我們閱讀完。當時我們學校後面是一大片農田,待到春天,麥苗返青,油菜花開的時候,劉老師便把我們帶到田野裡,在田間水渠的橋坡上,我們席地圍坐在一起,老師也就地坐在我們中央,手捧小說聲情並茂地給我們讀著,我們則全神貫注地聆聽著。沐浴春光,品聞花香;凝望田野,思緒飛揚。 “半夜雞叫”,“我要讀書”等故事情節在腦海裡烙印,對文學的愛好從心底萌發,形成……

我們初中時,國家開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高考制度恢復,教育迎來了新的春天。廣大教師們更是以高昂的熱情,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上來。初中時增加了物理化學兩門新課,我們的物理姚老師,化學商老師都是民辦教師,他們在當時教學設備極為簡陋的條件下,自己親自動手製作各類模型、器具等來做物理化學實驗,使我們從直接地觀察和操作中掌握了物理原理,見證了化學變化的神奇。在我們準備高中考試的那段時間裡,老師們更是全力以赴,不辭辛苦的為我們補課輔導。課堂上,老師們不厭其煩地用粉筆在黑板上一遍遍板述講解,講完一板擦掉再寫一板,如此反覆,講臺上已是粉塵飛揚,可是老師亦是全然不顧,全身心投入講課當中,一節課下來,老師們身上,頭髮甚至臉上都落滿粉塵。為了提高我們的應試能力,在複習資料短缺的情況下,老師們蒐集編寫各類試題,然後親自刻板,在油印機上用手一份份的推印出來。當一摞又一摞的試題印製完成,老師手上臉上都沾滿印墨,猶如一個礦工。我們數學梁老師也是位民辦老師,當時年齡還不到三十歲,在短短几年裡,父母相繼離世,妻子又在生產中不幸病逝,留下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和一個兩三歲大的幼童。接連不斷的打擊,使他身心俱創,正常的生活秩序也被徹底打亂,然而,梁老師依然始終堅守在教學崗位上。一個冬天的雪夜,老師帶著孩子來到學校,在宿舍哄睡孩子後,便來到教室給我們補課。孩子睡醒後不見了大人,便赤腳走出房子,在雪地裡到處尋找父親,當孩子哭喊著找到教室時,全身已嗦嗦發抖,兩隻小腳被凍得紅腫……。

就是這代民辦教師,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不計得失,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盡職盡責,把畢生精力傾注於鄉村教育事業當中,為國家建設培養造就了代代有用之才,也使許許多多農家子弟跳出農門,成為時代驕子。他們為國家教育事業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現如今,他們都已青春不在,他們的功績,願歷史銘記,學子們更應感恩於心。

渭南文壇 | 李秋俠:民辦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