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博物館策展與文博IP發展論壇:合作共贏,講好中國故事

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激勵下,近幾年我國博物館藉助互聯網和新技術數字化平臺,將博物館擁有的優秀文化資源與公眾分享,把傳統文化的內涵用富有創新和創意的方式普及並傳遞下去,讓更多的人熱愛傳統文化,如何策展和立意,講好中國故事,數字化IP是博物館工作的重中之重。

英國作為近代博物館的啟源地,在國際博物館行業地位舉足輕重,博物館策展的理念也在處在國際學術前沿,隨著中、英兩國文化交流的深入,就博物館未來發展的一些共性問題,需要一起探討和麵對,這也是舉辦這個論壇的意義所在。

本論壇以中英兩國專家為主體,結合英國作為近代博物館的啟源地的行業積澱與新時代中國文博發展的本土探索,以中、英兩國文化交流與共享為媒介,就如何創造、分享人類共同智慧,講好世界視野下的中國故事貢獻知識和經驗,為新時代文博創新發展平臺模式注入全新活力

合作共贏


諾丁漢與中國博物館界——合作共贏之路

王琦

英國諾丁漢大學建築學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千里駒設計院


王琦介紹了英國諾丁漢與中國博物館界在近些年的合作。2017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諾丁漢市政廳合作舉辦的“中國龍——從撼地巨人到飛羽精靈”展覽在諾丁漢自然史博物館大廳展出;2015至2018年,諾丁漢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建立創新型科普基地等;2015年至今,諾丁漢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合作開展了多次專業博物館展覽策劃培訓,旨在為中國博物館培訓展藏師/策展師。


中英博物館策展與文博IP發展論壇:合作共贏,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龍——從撼地巨人到飛羽精靈”展覽(來源:王琦PPT)



對於博物館展覽策劃培訓,王琦表示,在觀眾進入博物館之後,博物館如何講故事,又如何打動觀眾的內心,這是他一直關注的問題。在他看來,就策展而言,對於建築與展覽之間的內在聯繫的關注,往往更容易起到“1+1>2”的效果。對內,展藏負責人要對藏品安全負責,對外,建築師要對展覽敘事負責,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建築師與策展師的結合,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在對空間的詮釋和對展品的解讀上獲得非常好的效果。王琦認為,講述故事並不等同於介紹知識,展覽策劃要更加強調相關內容與活動的啟發性,由此不斷激勵觀眾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激發其認知與探索的興趣。

理念實踐


記憶 教育 信息 精神:敘事類博物館策展四大關鍵詞

俞樂濱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展陳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俞樂濱結合40年的工作經驗,用八個字,四個關鍵詞,即“記憶”、“教育”、“信息”、“精神”概括了新時代敘事類博物館的策展理念。他指出,按博物館展陳策劃和形式設計的模式分類,博物館展陳呈三種模式:敘事類模式、藝術類模式、自然與科學類模式。其中,敘事類博物館佔了博物館總數的較大比例,且展陳存在區別於藝術類博物館展陳、自然與科學類博物館展陳的特殊性。因此,探究敘事類博物館展陳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英博物館策展與文博IP發展論壇:合作共贏,講好中國故事


在“記憶”方面,敘事類博物館展陳應由“文物倉庫”轉變為記憶的“敘述者”,不僅要保存歷史記憶,也要讓歷史記憶始終能被後人真切地感知;在“教育”方面,敘事類博物館應該將展陳視作實施博物館教育的主要手段,更加強調將教育融入到展陳的全流程之中;在“信息”方面,敘事類博物館需要由以“實物為核心”轉向“實物與信息共為核心”,展陳要具體言明這件實物、這批實物能夠“反映出什麼”,“體現著什麼”,達到 “透物見史,更現精神”的傳播目的;從“精神”方面,敘事類博物館不僅需要用實物的展示和文字的描述來講述歷史,更要以時代價值為維度,建立起觀眾對“過去和今天”的心境關聯、對“將來”的憧憬。


講故事:達·芬奇,貓與聽眾的約會

Dr Gabriele Neher

英國諾丁漢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史系教學主任


Dr Gabriele Neher介紹了2016年在諾丁漢城堡中展出的“達·芬奇素描作品展”,並且分享了她參與這一項目的工作經驗。此次“達·芬奇素描作品展”由英國皇室收藏10幅達·芬奇素描組成,包括達·芬奇創作粉筆畫,人體、動物、水和植物草圖,還有一些技術性作品。Dr Gabriele Neher介紹,此次展覽從一開始,便有許多諾丁漢大學的學生和校友參與進來,並與諾丁漢城堡在加強觀眾參觀體驗方面展開了合作,比如展廳引導標識、活動組織以及社交媒體的運營。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與諾丁漢貓咪咖啡館合作展開的寵物生活繪畫活動。這一活動的靈感來自展覽中的一幅作品,即達·芬奇的《貓、獅子、龍》,吸引到許多公眾參與進來。對於參與展覽的學生而言,不僅可以近距離欣賞到這些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作品,更參與到展覽的構思、推廣、設計、呈現,為博物館提供了更多親近公眾的思路。


中英博物館策展與文博IP發展論壇:合作共贏,講好中國故事

展覽海報(來源:Dr Gabriele Neher's PPT)


博物館展覽策劃的當代思維

李歷松

長沙博物館副館長


李歷松以長沙博物館的實踐為例,討論城市歷史文化為IP的策展創新藝術,提煉出博物館展覽策劃的當代思維。李歷松指出,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應該被視為博物館的IP,並以長沙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湘江北去——長沙古代歷史文化陳列”、“中流擊水——長沙近代歷史文化陳列”為例,從陳列選題與定位、陳列研究與策劃、陳列實踐與創新三個方面,討論如何在歷史敘事的基礎上構建當代敘事,使博物館不僅是舊遺產的投影機,還應成為新文化的發生器。


中英博物館策展與文博IP發展論壇:合作共贏,講好中國故事


數字化技術應用


數字技術在當代博物館中應用的策略

Professor Eugene Ch'ng

英國諾丁漢大學國際傳播學院文化計算教授


Eugene Ch'ng以“數字技術在當代博物館中應用的策略”分享了一些他關於策展的看法。他談到,儘管最初數字化技術在融入到博物館的過程中也曾備受爭議,但它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數字化可以解決很多傳統展陳的瓶頸性問題,而所有數字技術應用到最後都應該回歸到人的需求本身。如今,博物館不再僅僅只是作為一個特殊的教育機構存在,也同樣是非常重要的社交體驗活動場所,“觀眾不再像以往那樣只是一個被動接受者,如今他們越來越多地想要主動參與到互動體驗中來”。對此,Eugene Ch'ng建議,在數字化展覽中,要儘量提供給觀眾一個可以任意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以便觀眾可以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展品背後的故事。“假如在虛擬現實中,觀眾能與文物有一個連接,讓現代人有一段非常奇特的跨時空文化記憶,那麼無疑將會產生一個非常好的傳播效果”。


中英博物館策展與文博IP發展論壇:合作共贏,講好中國故事

來源:Eugene Ch’ng's PPT


最後,Eugene Ch'ng總結到,數字化技術應用應該以人為本,在數字化展覽的設計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到用戶體驗。同時設計之前也要儘可能得使用戶能夠提前參與進去,要充分考慮社會的互動參與,使之可以有效實現(虛擬)技術與展覽本身、與人本身之間情感連接的可能。

藝術與科技共鳴數字文博IP的創新維度

馮祖光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公共藝術專業教師


體驗經濟時代,文博系統比以往更為強調用戶的感知價值。對此,馮祖光就數字文化IP的發展分享了一些他的看法。在他看來,已有文博IP的數字化,往往是從延伸體驗媒介、豐富體驗形式、轉換內容載體等角度,進行技術性優化提升。但在此基礎上,真正的數字文化IP還應該不僅從國家、民族、主體文化等方式來理解,從文化、地域、普世的維度去理解,建立某種聯繫成為數字文博IP創新的內核。同時,數字文博IP的創新維度,也要充分考慮到想象與知識共鳴、多維世界與平行時空共鳴,群體能量和社會情感的共鳴,做足做好“數字時代的儀式性”。比如,在他看來, 一箇中小型博物館(一定的文物藏品),更適合的文博IP開發方式,有可能不是針對藏品,而是基於相關地理、歷史、文化要素的開發的全新內容,使博物館作為一種實物證明和特異性的劇場空間存在。

在會上,關於數字化在博物館的應用,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學院助理教授朱毅誠與清華大學藝術與科技創新基地創客導師劉楊分別進行了“展示、交互、傳播: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在博物館應用案例、啟示和趨勢”與“從數字化走向智慧化:淺議博物館智慧服務的發展與實踐”的發言。

文博IP開發的法律問題


價值共創:國際文博IP版權運營的規則與模式

王思源

娛樂媒體業務方向專職律師


結合國際文博IP版權運營的規則與模式,媒體娛樂業務方面專職律師王思源談到,在文博IP開發中,以著作權為核心、輔以外觀專利、商標、商號等知識產權的運營貫穿全局,構成的“權利鏈條"既是每一個環節的有機串聯,又是項目開發的基石。若在知識產權合規性上存在瑕疵,將可能對整個項目的後續開發與進展產生隱患。同樣,文博IP開發的知識產權安排主要由各方行使意思自治,通過協議約定。其中授權範圍、權利歸屬、使用方式、對價支付、批准權的行使等內容應為重中之重。他還談到,當前國際文博IP開發已經形成體系完備、運營成熟、並且規定細緻複雜的相關協議。作為文博IP開發行業的新生力量,儘管我國博物館有藏品豐富、開發前景廣闊的良好態勢,但在法律認識、合同談判起草方面還需多加努力。

結語:

數據顯示,如今中國擁有五千餘家博物館,館藏當中無法計量的文物,又該以什麼樣的方式與觀眾建立有效連接,形成跨時空的對話與交流。“深度挖掘文化資源,結合現代科技和藝術手段重現藏品故事,追隨歷史文化,搭建與觀眾之間的連接橋樑,這正是開發文博IP的意義所在。”千里駒設計院創世合夥人張炳坤這樣談到。


整理自嘉賓發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