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討區塊鏈思維模式

前篇

每一次的技術革新,都如同暗流湧動,在不經意間悄然蓄勢,一朝時機成熟,便噴薄而出,成為改變社會的巨大推手。在每一波浪潮來臨之前,都不是偶然。叛逆的影子裡夾雜著現實世界的痛苦基因。效率的低下,讓工業革命得以在一片非議中誕生,信息的不對稱,讓互聯網革命得以順利侵入實體經濟,甚至一度成為產業的當紅明星和救世主。

互聯網掀起的滔天巨浪,讓傳統實業驚魂未定,生死未卜之際,橫空出世了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技術。無論我們是運動員,監管者,還是投資者,都必然成為不可遺漏的時代的親歷者。或主動或被裹挾進滾滾前行的時代浪潮中,因此受益,也會為此遭殃,結果如何,取決於我們如何抉擇。

短期看,技術決定門檻,長期看,思想決定成敗。先有了馬列主義,再有了一個嶄新的中國;先有了明治維新,再有了一個脫胎換骨的日本;先有了《自由憲章》,再有了海納百川的強大美國。雖然行動中總結出主義,產業裡蘊藏著思想,技術上折射出價值觀,但是主義先於行動,思想先於產業,價值觀先於技術卻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律。“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區塊鏈之於互聯網,如同大學之於中學,互聯網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既改造了產業格局,也革新了思維理念。通過互聯網的輸灌,構築了區塊鏈的水壩,從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聯網聚變的當下,我們該如何昇華思維,摒棄落後,擇其善者而從之?

區塊鏈思想是修煉內功的心法易筋經,是導引方向隨時糾偏的指南針,是生出不竭勇氣的發動機,是鼓舞希望的一輪旭日。

深度探讨区块链思维模式

迎著區塊鏈十年的風口,我們需要弄清楚,引領區塊鏈未來發展的思想又是什麼?

查理.芒格說,人們計算得太多,思考得太少。努力洞明事物的本質,比急慌慌行動更有必要。風青萍借鑑互聯網的特徵,結合區塊鏈差異化情形,歸納總結出區塊鏈思維七式,以饗讀者。

區塊鏈思維第一式:非此非彼,亦此亦彼

互聯網世界,一切變得寬闊宏大,一無所有卻無所不有,產權變得不那麼重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盛行起來,在這種文化的指引下,沒有擁有一家餐館的美團網出現了,沒有擁有一家住宿房間的螞蟻短租出現了,沒有擁有一個設計師的豬八戒網出現了,沒有擁有一輛汽車的滴滴出行也出現了。整合資源勝於擁有資源,謀求擁有隻是小地主思維,善於長袖善舞整合資源才是王者之道,這是一代互聯網創業者的成功秘訣。

如今,在區塊鏈時代,互聯網的福利仍然存在,通過網絡,一切皆可為我所用,不同的是,也必為我所有。分佈式賬本加上非對稱密碼算法,牢牢的將產權所有權鎖定在自己手中。這與互聯網分享的本質一致,卻保持迥異的地方。你的是你的,我的還是我的。按照李笑來的說法,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數學維護了私有產權。

鑑於萬物皆可上鍊的趨勢,有形和無形的資產都能進入流通市場,各自尊重,保持慎獨,變得以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區塊鏈時代讓人們真正進入到一個私有社會,雖然一長串的秘鑰及地址顯得不那麼親民,可是不論如何,屬於財產權神聖不可侵犯的時代真的來了。

以私鑰為代表的區塊鏈金融科技,成為舊時代的掘墓人和新時代的奠基人。擁有私鑰便擁有一切,未來家庭的保險櫃裡,儲存的不再是黃金和美元,而是便籤紙上記下的一串串私鑰;財產的傳承,也不止是股票和債權,還有見證親密程度的私鑰;新婚燕爾的男孩上繳的不再是工資卡,而是私鑰;婚姻圍城中無處容身的男人所藏的,不再是私房錢,仍是私鑰。

區塊鏈思維第二式:不止於平臺,定位於生態

在互聯網時代,能創立一個平臺是每個創業者的夢想。能對接供需,互通有無,便有可能開啟市值百億美元的平臺事業,而平臺的贏家通吃的超級威力和創造性破壞的本質,讓人望而生畏,也憧憬無比。

但是,這種模式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觸碰到了不可逾越的天花板。中心化的集權管理讓成本高企,大數據的集中管控讓風險倍增,職業道德的淪陷讓非議聚集。一個平臺一個主人的圈子怪現狀,已經成為發展的障礙,亟待揭竿而起的起義者來破局。問題不是怎麼解決,問題在於你就是問題,這是中心化的巨頭將要面對的宿命。歷史向來不欺,從革命者走向被革命的對象,循環上演。

既得利益者陷入良性改良的循環,無法徹底完成自我拯救,創造新局面的必然是門外的野蠻人,呼吸裡都攜帶著外星球氣息的破壞者,恰似一群從巴士底獄衝出來的囚犯。

陳勝吳廣們就是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網絡,這個網絡沒有發號施令的統治者,沒有坐享其成的剝削者,只有最大程度的平等的參與者,和寬泛彈性的利益相關者。

準確的說,這是一個生態體系。如同森林,萬物自由生長卻各不相欠,和諧共處卻彼此共生,隨緣聚散卻平等自由。未來的區塊鏈網絡,越接近這個本質,其前景必將越廣闊,應用越多維,未來越輝煌。

如果以太坊能順利地完成第二次革命,在保持去中心化和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可擴展性方案,那麼,以太坊勢必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的底層結算層,分佈式架構和經濟激勵體系如同珍貴無比卻免費的陽光、水和空氣,促使無數的銀行、證券交易所、保險公司等誕生其上,以太坊不是要取代華爾街,而是要催生出無數的華爾街。

以以太坊為代表的區塊鏈網絡,互聯網的頭部效應規則依然應明顯,不生態毋寧死,這是每個區塊鏈網絡必須要抉擇的願景和使命。礦工、投資者、使用者、開發者等各類角色相得益彰,共同維護和建設這個生態體系,也從中獲益。天人合一,無為而無不為。

區塊鏈思維第三式:不僅僅跨界,而且要跨國

傳統的地域疆界,在冷兵器時代,既束縛了肉身,也提供了安全,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尤其是貿易的一體化,讓地理疆界備受衝擊,也讓監管機構的管理難度增加。

這種情形很像在天空中飛翔的風箏,雖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卻始終被地上的那根線牽絆和控制。

互聯網流量模式讓行業的界限模糊,多元化盈利,多維度商業模式成為頭部的福利,經濟貿易的全球一體化也早已讓跨國的行動遍地開花,開放是時代的主旋律。突圍,突圍,突圍成為呼之欲出的主旋律,而完成搖搖欲墜的最後一推的力量極大概率來自區塊鏈網絡。

區塊鏈網絡天然具備全球化色彩,沒有國際化能力的區塊鏈網絡,也很難勝出。只有進入五大洲四大洋遍佈全球的區塊鏈網絡,才有機會成為未來的基礎設施。

徜徉在很多區塊鏈網絡社區裡,恍如國際社會,各式語言,各種風情,各派代表,共同組構成去中心化的自治社會。看看很多區塊鏈項目使用的社交媒體賬號的豐富程度,我們便能大略觀知其國際化的動作和力度。

不僅需要外語技能,更需要學習語言之下的文化和思維模式的融合。在區塊鏈網絡的生態下,容納並收的,是各種民族、文化、風俗等差異化的共生共存。

不僅如此,涉及經濟、計算機、密碼學、廣告、哲學、心理學等學科人才,尤其是複合型人才極度缺乏,區塊鏈網絡慢慢地侵襲社會,複製社會,與其說區塊鏈網絡需要社會,不如說開放的社會需要區塊鏈網絡。

具備全球視野,擁有國際人才,開拓國際社區,構建國際網絡,才是區塊鏈網絡的必由之路。當下的監管面臨的尷尬正源於此,主權機構從集權控制者淪為網絡參與者和監督者,既是無奈之舉,也是應時之勢,“無可奈何花落去”。而全球主權機構的意見的分歧和衝突,也讓區塊鏈網絡在幼小的時代得以寄生成長。拒絕不了,只得擁抱,這裡包含著極大的智慧和胸懷。“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早已跨界,又面臨資產和行為的跨國,未來已來,只是未曾準備好,故國情懷未來會逐漸演變成桑梓戀情,情牽故里,身遊四海。

與此配套的法律、人文、倫理、歸屬等話題,將成為新時代的百家爭議的焦點,可是,畢竟先跨了。人都先走了,你還不隨後趕上?

可以預見,區塊鏈網絡的發展是滌盪起伏,風起雲湧,精彩紛呈。這其中,有妥協者,有變異者,也會有篤定的創新式破壞者,在無數次的鬥爭裡,猶在叢中笑的角色,將會作為剩者,享受勝利者的榮光,成為新時代的空氣、水、陽光一般的基礎設施。

上部完,關注風青萍閱讀下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