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人知的AI簡史:“人機共生 ”夢想家 , 卻意外促成互聯網的出現

導語

人工智能的歷史告訴我們:隨著科技的進步,機器會越來越聰明,但卻鮮少涉及人類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包括怎麼設計機器的原型,以及怎麼訓練它等等。

不为人知的AI简史:“人机共生 ”梦想家 , 却意外促成互联网的出现

編譯:蔡婕、周素雲

最近,IEEE Spectrum開了一個AI歷史系列,主要探討了AI史上人類的作用,例如發明家、思想家、工人或者工程師是如何創造出可以複製人類思想和行為(或者至少類似)的算法。

這個系列共有六個部分,本文是第三部分《人機共生的DARPA夢想家》,戳這裡閱讀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人機共生”夢想家 Licklider

1969年10月29日晚上10點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名研究生,從一臺SDS Sigma 7計算機向幾百英里外位於門洛帕克的斯坦福研究所的另一臺機器發送了一則包含兩個字母的信息。

上邊寫著:“LO。”

這名學生原本打算髮送“LOGIN”,但支持傳輸消息的包交換網絡ARPANET在打印出整個消息之前就崩潰了。

在互聯網的歷史上,這一時刻被譽為開啟了在線交流的新時代。然而人們常常忘記的是,ARPANET技術基礎設施的起源是一個名為J.C.R. Licklider的夢想家, 他對“人機共生”有真深深的執念。

在20世紀50年代末,有心理學背景的Licklider在一家小型諮詢公司工作,剛開始接觸計算機。他對這些新機器如何增強人類的集體智慧很感興趣,並開始對新興的人工智能領域進行研究。

他開始查閱當時最先進的文獻,他發現程序員們的目標是“教”這些機器如何執行已有的人類活動(比如國際象棋或語言翻譯),期望機器可以比人類更加聰明和有效率。

Licklider並不認同機器智能的概念。對他來說,問題在於:現有的範式認為人類和機器在智力上是等同的。而Licklider認為,事實上,人類和機器在認知能力和力量上是有根本區別的。人類擅長某些智力活動,比如創造力與發揮判斷力(的活動),而計算機擅長於其他活動,比如記憶數據並快速處理。

Licklider沒有讓計算機模仿人類的智力活動,而是提出了一種人機合作的方法,即每一方都利用自己的特殊優勢。他認為,這種策略可以把注意力從競爭(比如電腦與人類的象棋比賽)轉移到促進以前難以想象的人機合作的智能活動上。

在1960年的一篇題為“人機共生”的論文中,Licklider闡述了他的想法:“我們希望的是,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的大腦和計算機將密切地結合在一起,併合作產生一種搭檔關係。當時人類大腦還從未思考過從信息處理機器中獲取數據的方式。

對於Licklider來說,表明這種共生關係有希望的現存例子是一個由計算機、網絡設備和被稱為半自動地面環境(SAGE)的人工操作者組成的系統,該系統在兩年前為追蹤美國領空而開放。

1963年,Licklider在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當時叫ARPA,現在叫DARPA)擔任主任,在那裡他有機會將自己的一些想法付諸實踐。值得一提的是,他對設計和實現他最初所說的“星系間計算機網絡”很感興趣。

這個想法來自於孩子ARPA任職時期,他尋找一個有效的方法,能夠在人和機器所組成的大型分散的團隊中,利用編程語言和技術協議來實現信息同步。

他的方案是,建立一個通訊網絡,把這些遠距離的“參與者”聯繫起來。他在一份解釋其概念的備忘錄中寫道,建立這樣一個網絡所面臨的挑戰,就像是人類最初如何實現“智人”之間的溝通一樣。

不为人知的AI简史:“人机共生 ”梦想家 , 却意外促成互联网的出现

照片:Philip Preston / 《波士頓環球報》 / Getty 圖片社

J.C.R Licklider結束了在ARPA的職業生涯後,擔任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教授。

雖然在這個網絡計劃成為被完全資助的開發項目之前,Licklider就離開了ARPA,但在接下來的五年裡,他最初的崇高願景是ARPANET發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隨著ARPANET發展,我們現在所知的互聯網便出現了。一些人開始認識到新的網絡溝通如何實現人與機器的互動。這種共生似乎有時表現得舊像比利時控制論者Francis Heylighen所說的那樣——它就像一個“全球大腦”。

今天,機器學習應用程序的許多飛躍都是由人和機器的協作網絡支撐的。例如,卡車運輸業正越來越多地尋找方法,讓人類司機和計算系統利用它們的相對優勢,更有效地運送貨物。同樣在交通領域,Uber開發了一套系統,可以協助人類完成一些高技能的駕駛任務,比如在堵塞的交通中駛入或駛出軌道,讓機器來管理日常的高速公路駕駛時間。

雖然還有許多其他人機共生的例子,但仍有一種文化傾向,認為機器智能是屬於具有人類水平認知能力的單一超級計算機的一種品質。但事實上,Licklider所設想的半機械人的未來已經實現了:我們生活在一個人機共生的世界裡,或者是他所說的“生活在兩個不同有機體的親密聯繫中,甚至是緊密結合中”。

Licklider的“遺產”讓我們意識到人類和機器相互合作所帶來的巨大效益, 在人工智能發展的今天,應該更加關注與機器的合作,而不是專注於害怕被機器取代。

相關報道

https://spectrum.ieee.org/tech-talk/tech-history/dawn-of-electronics/untold-history-of-ai-darpa-dream-of-cyborg-intelligence

編輯|阿板 校對|堅果 視覺|牛小偉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