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起跑線的孩子,到底輸在哪裡?

前不久,北京海淀區的二胎媽媽萱萱,在剛出產房不到三個小時,就焦慮起了孩子的學習。

她先是跟大娃語音通話,輔導作業,然後打開手機裡的早教軟件,放在出生不到三個小時的二寶耳邊,說:“來,寶寶,今天的早教課開始了……”

在我看來,這樣的早教簡直變態。

但萱萱卻說,其實焦慮都是被逼的。

記得大娃出生的時候,沒有什麼壓力,希望給他輕鬆快樂的成長空間。

結果到了幼兒園時,發現別人家的孩子像上了發條一樣。

有一百天開口講話的;

有二歲會自己洗澡穿衣服的;

還有些“神童”,三歲認字,會100以內加減乘除,甚至開始學習微積分……

這可把萱萱嚇到了,她決定不能再重蹈覆轍,必須讓二娃跟上這條起跑線。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到底輸在哪裡?

有人說,父母有多焦慮,孩子的起跑線就有多前。

在這個加速的社會,就算你心態多好,都不得不把所有事拼命往前趕。

美國喜劇演員安妮塔·蘭弗洛創作並演唱的《媽媽之歌》,一度風靡全球。

歌詞是一位母親急切的催促聲:

“起床!起床!快去洗臉,快去刷牙!”

“快點啊,快點啊,不然就來不及了!”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到底輸在哪裡?

似乎每個母親,都忍受不了孩子的慢節奏。

但實際上,成年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都大不相同。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對孩子影響最糟糕的媽媽,就是著急的媽媽。”

適當的催促,能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

但過多的催促,則通常源於父母自身的焦慮。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到底輸在哪裡?

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這些焦慮就會投射給孩子,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要麼影響激素分泌,造成易煩躁、耐性差的特徵。

又或者截然相反,表現為反應遲緩、自我壓抑、對某些事物過分依賴。

有一位二胎爸爸,分享了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那時他剛上小學,跟著媽媽學做飯。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到底輸在哪裡?

剛開始做飯難免手忙腳亂,但媽媽卻在旁邊一直催。

“能不能快一點?等你做好飯,我們都要餓死了!”

結果,在一聲聲催促中,他不小心把碗摔了,手指也燒傷了,還被媽媽打了一頓。

從此,他抗拒做飯,直到現在36歲了,仍然不想學做飯。

要知道,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已的成長節奏、思考和歷練。

不少父母自身有焦慮,並不是通過自我成長去解決,而是一味地加快節奏,甚至干涉孩子的成長。

如果父母總把焦慮投射給孩子,不僅難以達到本身的期望,還會讓孩子在壓力中無所適從,心生恐懼,形成雙輸局面。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到底輸在哪裡?

把成年人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是中國父母的常態。

一天到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有勁全往孩子身上使。

有心理學家說過:“許多父母到了一定年齡,自己成長受到限制,他們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巨大焦慮。”

“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焦慮投射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承受雙倍的壓力。”

最近幾個月,在上海讀小學的小谷發現,爸爸對他越來越嚴厲。

每天檢查作業,只要錯誤超過兩個,就要罰站一個小時。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到底輸在哪裡?

每次考試如果低於95分,就兩個星期不能看電視。

有一次小谷測驗跌破了90分。

還被爸爸痛罵:

“我怎麼生出你這麼沒用的孩子!”

不僅如此,原本自由的週末也被爸爸報的輔導班填滿。

最多的時候,足足有六個輔導班,語文、奧數、英語、音樂、美術、武術,樣樣俱全。

這讓小谷非常疑惑,本來實施寬鬆教育的爸爸,為何變得如此焦慮?

原來,在去年年底,小谷爸爸參加了大學同學聚會。

十多年不見,同學們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到底輸在哪裡?

有的在體制內混得風生水起,當了大官。

也有人下海創業,賺得盆滿缽滿。

一個個談笑風生,成了眾人的焦點。

當有人問到自己現狀時,小谷爸爸感到特別尷尬。

這些年來,一直在小公司做普通行政人員,要錢沒錢,要地位沒地位。

只能吞吞吐吐說一句:“還行吧。”

這讓小谷爸爸心裡很不是滋味。

既然自己已經落後於人,就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了。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到底輸在哪裡?

於是,他開始瘋狂將精力放到兒子學習上,在他眼裡,只要孩子成功,就能證明自已。

為了逃避現實的挫敗感,小谷爸爸生生把孩子當成了賭注。

派克曾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

我們的認知就像一張地圖,在成長中不斷和人生的地形、地貌進行妥協和談判。

如果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麼地方,怎樣到達那裡。

如果地圖漏洞百出,就會迷失方向。

諷刺的是,不少家長視野狹窄,成長侷限。

自己的地圖灰濛濛一片,卻總根據自已的“經驗”來要求孩子。

還把探索地圖的責任,理所當然地強壓在孩子身上。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到底輸在哪裡?

部分家長有一個傳統觀念,認為孩子是一張白紙。

父母怎麼去塑造和教育,孩子就變成什麼樣。

所以很熱衷於為孩子設計“教育路線”,甚至“人生藍圖”。

從小學到大學,將一個個目標擺在孩子面前,讓他們逐一“攻關”。

實際上,這種觀念是非常錯誤的,

意大利教育學家蒙特梭利說:“每個孩子天然就有一個精神胚胎。”

從出生那一刻起,人格特質的基礎內核就決定了未來發展的相對趨勢。

有一項研究發現:

當在新生兒的床邊製造出一些聲響時,有些新生兒會自然地轉向發出聲音的地方,而另一些新生兒的反應則相反。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到底輸在哪裡?

那些轉向聲源的新生兒,更可能成長為外向的人,而相對的,另一些新生兒則更可能成長為內向的人。

一個人的性格特質,往往是由精神胚胎決定的。

無論日後如何成熟或變化,最終總是在某個特定範圍內波動。

也就是說,一個內向的人,即使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豐富以及反覆的努力,能夠在最大程度上變得健談,但也很難徹底轉變成為一個樂於交際的人。

所以,我們更需要根據自身特質,知道自己願意做什麼,適合做什麼,以及擅長做什麼。

著名音樂人高曉松,出生在高級知識分子家庭。

從小父母就希望他好好學習,長大成為科學家。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到底輸在哪裡?

心理學家認為,精神胚胎就好比“出廠設置”,我們每一個自發行為,都反應了精神胚胎成長的需要。

精神胚胎髮育良好的孩子,有極好的感受能力,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覺,對任何事情都要尋求自己的判斷和理解。

最終,他將成為一個具備獨立判斷能力和豐富創造力的人。

所以,不要急著去塑造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孩子頭上。

只有孩子的想法有存在的空間,對自己的人生才有更多的掌控權。

父母的職責是協助生命的發展,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

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作為一個人,最大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