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難管,貪戀手機,不寫作業...孩子正用這些行為為你敲響警鐘

心理學從不高深,它就隱藏在你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裡,不管你發現沒有,它時時處處在你身邊。就像榮格所言: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將其稱為“命運”。

逆反難管,貪戀手機,不寫作業...孩子正用這些行為為你敲響警鐘

一個媽媽給我留下了一句簡短的留言,內容如下:我家孩子現在上初二,現在從公辦學校轉到了私立學校,昨天剛送過去,今天打電話就要回來,她說在私立的學習時間太長。我該怎樣開導她呢?

這個媽媽以前曾經跟我聯繫過,她給我的印象是:當談到孩子時,她的表達方式多以絕對化的負性評判為主,語言相對簡單,很難展開性的詳細描述。相比較我要求的具體描述,她更傾向於下一些簡單的概括性結論,例如:這個孩子太讓我生氣了,她就是天天不聽話,她天天光玩手機,怎麼說也不聽,不寫作業等等。

我今天在和她溝通的時候,有一個很意外的發現。在聊天過程中,她無意中說了一句話:"她學習知識沒有問題,成績很好",這讓我著實意外——我在她之前的描述中,一直認為孩子是一個不寫作業,只知道玩手機、看電視的"青春期逆反"的孩子。

我很驚訝的問她,既然孩子的成績並不差,為什麼你會那麼焦慮呢?為什麼你會那麼氣急敗壞的向我描述說孩子很差勁,不寫作業,只玩手機?

後來她才告訴我,原來孩子以前一直學習成績不錯,直到初二才開始出現不寫作業,拖延,玩手機的狀態,而且成績急速下滑,引發了她的焦慮。

我最開始看到她給我留言的時候,以為孩子轉學是家長強制的要求,孩子並不情願,否則就不會剛去了一天就鬧著要回來。經過再三詢問,瞭解到了更多的信息。

首先,孩子對私利寄宿學校是適應的,因為整個小學階段都是上的寄宿制;其次,對孩子轉學這件事,家長的目的是讓孩子降級,在新的學校,重新從初一上起。家長的本意是讓孩子重新紮實的學習初一的知識,從頭來過,改變當下跟不上學習進度的狀態。對於這一點,孩子表示高興和接受。並表示願意好好學習。第三,瞭解到孩子從"好"學生到不寫作業的"壞"學生之前,是有一個過程的。第四,家長在孩子拖延寫作業的過程中,採用的方法不恰當,規則制定有明顯的問題。第五,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狀態很不滿意,有明顯的焦慮情緒,並伴有嚴重的無力感。

這個家長的問題很有普適性,同時,孩子的拖延、不寫作業、抄作業、玩手機等一系列現象背後的原因也非常典型。所以,我們就這個案例做一些分析。

逆反難管,貪戀手機,不寫作業...孩子正用這些行為為你敲響警鐘

1. 不建議孩子選擇寄宿制學校,尤其對於年齡小的孩子。

前蘇聯教育學家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最好的寄宿學校也不能代替母親"。很多人認為,寄宿學校條件優越,管理統一,孩子還可以在寄宿學校儘早的接受社會化教育,同時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是一種很好的撫養方式。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有一本書曾經說過:孩子過早的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會對其心靈造成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這種創傷的程度,等同於成年人失去親人時所經歷的哀痛。

年齡越小的孩子,對父母的"愛"的需求越大。寄宿制學校縱有千般好,但是其中一樣不好就足以抵消其他所有的好:缺少父母的陪伴,缺少和父母之間情感和語言的交流,缺少家庭氛圍的滋養…..這些缺憾,對於孩子來說,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年齡越小的孩子,其對安全感和依戀關係的需求越高

如果這個時候將ta送去管理森嚴的寄宿制學校,會使其在這兩個關鍵性的問題上產生缺失感,並對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對ta人格的發育和形成也將產生不良的影響。同時,對於孩子和父母之間情感關係的鏈接、親密度,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就像案例中的母親和孩子一樣,他們之間的交流彷彿總是隔著一層玻璃,無法深入,父母不能深刻的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孩子也不願意和父母多做交流。這種現象的形成,除了和父母高評判、愛嘮叨、不理解孩子有關,也和孩子早年在人格形成的窗口期以及在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階段遠離父母,從而造成和父母關係的疏離也有很大的關係。

逆反難管,貪戀手機,不寫作業...孩子正用這些行為為你敲響警鐘

2. 孩子散漫現象背後的"要強",父母能看懂嗎?

這位媽媽一直在跟我抱怨孩子"不聽話","不懂事",不寫作業","說話不算數",但是她卻沒有思考過為什麼孩子會對"降級"這樣一件並不光彩的事欣然接受?還有,作為一個有寄宿經驗的學生,她應該是非常清楚在私立寄宿學校將面臨什麼樣的管理,孩子在家可以不聽父母的勸說,玩手機,看電視,但是,ta明知道自己到了那之後不能像在家裡一樣自由,為什麼還依然會對被送去寄宿學校這件事非常高興呢?為什麼孩子會在送去學校的那一刻,高興的向父母表示:去了會"好好學習"呢?一個自由散漫、不寫作業的孩子,就因為要被送到一所新學校,就"反常的"的向父母表態說要好好學習,這背後是什麼原因呢?

遺憾的是,這位媽媽把這些非常關鍵的信息都忽略了。如果不是偶然間提起孩子成績其實並不算太差,引發了我的好奇,從而刨根問底,我想孩子內心深處的這些心思,都會被家長選擇性的忽略。

當我提出以上這些問題讓家長思考的時候,這位媽媽起初還渾然不覺。對於孩子來說,還有什麼能比這更可悲呢?——連自己的媽媽都不懂自己,眼裡只有自己的不足,可想而知孩子的心裡有多荒涼。

孩子之所以做出以上"違背常理"的態度和行為,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只要父母稍微把視線從ta的缺點不足中挪開,稍微用點心就不難理解:孩子並不是像媽媽以為的那樣,不好好學習,自甘墮落,而是恰恰相反,她非常希望學習成績優秀,甚至幻想時光倒流,可以重新回到自己曾經"輝煌"的歲月(初一年級)再來一次。所以,她才會降級並不反感,因為雖然降級,但同樣意味著她可以重新獲得對學習的自我掌控感(因為她曾經學過,並且學的還不錯),重新體會久違的自我價值感,同時,轉學還意味著她可以去到一個沒有人知道她"糗事"(成績下降)的新環境,一切重來,重新開始自己的初二的生活,而這一次,她願意"好好努力",獲得優秀的成績。

和這位媽媽隨後的瞭解,也證實了我的猜想,孩子的確是一個有"完美特質"的孩子,對自己要求很高,"要麼不做,要麼做到最好",這和最開始媽媽跟我描述的形象大相徑庭。

父母過於關注孩子的不足,必然會造成自己關注視野的狹窄,忽略孩子內心深處的需求和積極向上的種子。我們必須再次重申:每個孩子都是天生具有自尊心的,他們都渴望優秀,渴望被人喜歡——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和需求,自尊感匱乏的孩子,不是因為天生缺少自尊心,而是因為ta的自尊心在ta的成長過程中被磨損,遭到了嚴重的損害。

父母只有讀懂孩子,才能和孩子溝通。這是親子溝通的基礎和第一要務。

逆反難管,貪戀手機,不寫作業...孩子正用這些行為為你敲響警鐘

3. 孩子玩手機、看電視、抄作業….這些"惡劣"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這一點,和上一條緊密相關。我問這位媽媽:你覺得孩子為什麼不寫作業?她想了半天說,估計是覺得不會,越不會越不想寫,越不寫,越不會,因為不寫作業,所以到學校又被老師懲罰,別人上課,她在別的屋補作業,結果課程更加跟不上了。於是形成了惡性循環。

這位媽媽說的沒錯,她看懂了孩子不寫作業背後是因為不會,但是她沒有以更廣闊的視角和具有關聯性的視角看待問題,所以忽略了 "不會"背後,又是什麼?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學業上的吃力,就是其中一種。我們剛才說過,每個孩子都渴望優秀,渴望自己有價值,所以當他們遇到學習吃力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肯定不是放棄,而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

我讓這位媽媽回憶在孩子徹底放棄寫作業之前是什麼狀態,她想了想,說,剛開始還是努力寫,10點寫不完,就寫到11點,晚上寫不完,第二天早晨還爬起來起來寫,不過後來大概是越來越吃力,所以就開始能寫多少寫多少,再往後,又開始抄作業,抄答案,再到後來就開始完全不寫作業。

很多家長在孩子初中的時候最為抓狂,這是因為孩子的"問題"在這個階段集中爆發了,沒有思想準備的父母,前期沒有做好鋪墊工作的父母,還有那些在小學階段成績不錯,家長覺得可以高枕無憂的父母,在這個階段統統抓狂。之所以會有這樣結果,其主要責任在於父母的疏忽。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初中時期暴露的問題,絕不可能是在初中這兩年才有的,就像種樹結果一樣,這是家庭教育長期問題的集中展示,換句話說,家長們是在這個階段,為之前的"錯誤"買單,但是家長們往往意識不到這個問題,而將自己的焦慮和憤怒轉向孩子,認為是孩子出了問題,並苦惱而急迫的向各路專家討要一個"制服"孩子的靈丹妙藥。

答案是否定的。沒有任何一劑靈丹妙藥能夠在短時間內改善孩子的"症狀",如果家長不調整自己,改變自己,那麼孩子就不可能發生什麼根本性的改變。但同時,如果家長的觀念轉變,率先做出改變,那麼孩子隨之而來的改變也會非常迅速。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遠比父母優秀。

說了這麼多,那麼孩子玩手機、不睡覺、看電視、不寫作業….這些現象背後到底是什麼呢?

逆反難管,貪戀手機,不寫作業...孩子正用這些行為為你敲響警鐘

① 逆反

青春期是逆反現象的高發期,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逆反是一個正常而普遍的現象,這是孩子在特定年齡階段因為個體自主意識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必然現象。

但同時,逆反也是孩子對家長一直以來不恰當養育方式敲響的警鐘。

孩子天生是忠誠於父母的,ta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所以,不到萬不得已,逼上梁山,孩子從骨子裡是不願意逆反的。之所以逆反,是因為家長的控制,實在是讓ta窒息。

有控制,必有逆反

很多家長以為控制就意味著高壓和強制,而自己態度溫和,並沒有控制,但是孩子同樣很逆反。這是因為控制不只有一種表現形式,嘮叨、講大道理、道德綁架、有意無意的暗示期待….所有這些,都是形式不同的控制

。不能因為你的控制包裹了華麗的外衣,就認為自己沒有控制,這是對自己認知不清的表現。

孩子的拖拉磨蹭,其背後都有逆反。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家長越著急,孩子越磨蹭,這種磨蹭就是一種隱性的逆反,ta不想接受你的控制,但是又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反抗,所以就故意找各種藉口拖延,其背後是對父母控制的反抗。

而家長往往只看到現象,卻看不到行為背後的情緒。

② 恐懼

不說孩子,就問問家長自己,如果你的領導給你佈置了一項你覺得很艱難的任務,你是什麼感受?你又會怎麼做?

不止是孩子有拖延症,成人也有。不止是孩子看電視玩手機停不下來,成人也有。不只是孩子面對自己不願意幹又不得不幹的事會想辦法投機取巧,很多成人也一樣。

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他們都是人,既然是人,就有共同的人性。而

面對困難時選擇逃避,是很多人的選擇,不管這種選擇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

家長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將孩子和成人割裂開來,以一個"更強大,更厲害,更正確"的角色自居,對孩子多挑剔、少平等。其實,很多成人做的事和孩子並無本質區別,但是他們在生活中,卻是最"雙標"的——發生在自己身上,就認為是情有可原,發生在孩子身上,就不可饒恕。

這就是成年人最為偽善的地方。

好一點的家長還能看到孩子是因為"不會"而拖延不寫作業,差一點的家長就開始直接拿道德綁架開口指責了:當學生的,學習是最起碼的要求,別的什麼都不用你做,只是學習都學不好,連作業都不做(不會做),你還能幹什麼呢?

指責、挑剔誰都會,如果你給孩子權利讓ta挑你的錯誤,相信ta也能挑出一大堆,但是光挑錯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當孩子有困難的時候,不管是學業上的吃力,還是環境的不適,做家長的,除了指責以外,能給到孩子真正的、有意義的幫助嗎?能讓孩子最起碼感覺到在自己最親的人面前是被理解的嗎?

說是父母,有的時候真的連同齡人給到的支持都不如。

孩子不是不寫作業,更多的時候,ta是不會作業,孩子不是貪戀手機電視,而是隻有在玩手機看電視的時候,才能暫時脫離現實的壓力,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孩子不是不知道頭一天熬夜第二天上課會犯困,只不過是因為只有深夜的那一點時間,沒有了老師的批評,家長的嘮叨,遠離了成年人的冷臉,是屬於自己的。

成年人也一樣。

然而,作為成人的父母,你們懂嗎?

逆反難管,貪戀手機,不寫作業...孩子正用這些行為為你敲響警鐘

4.父母經常忽略自己的負面關注和評判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文中的小孩其實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很高的孩子,她對自己的高要求來自哪?正是來自父母潛移默化的評判。

在和這位母親對話的過程中,我幾乎聽到的她的每一句話都是對孩子的挑剔指責和抱怨。在她的嘴裡,孩子就是一個冥頑不靈的壞孩子。到最後,她還在焦慮的問我怎麼辦的時候,我問了她一個問題:你怎麼評價孩子的現狀?等她回答完之後,我說,如果你現在不是孩子的媽媽,而是第三者,或者是孩子的身份,你再回聽一下剛才你說的話,告訴我,你的感受是什麼?

過了好大一會兒,她跟我說:我懂了,你的意思是我老是看到孩子的缺點,關注缺點,想讓孩子按我的想法走,是這個意思嗎?

她能自己覺察到自己的問題,比我直接告訴她問題出在哪要有效的多。

很多家長都是這樣,他們對孩子的挑剔和指責已經成為一種無意識的習慣,如果不經特別的提醒,自己都根本覺察不到。

包括一些張口就來的負性關注和負面評價,在他們張開口說的時候,可能自己從主觀上並沒有想要批評孩子的意思,但是讓孩子感受到的卻是實實在在的傷害。

評判性語言,尤其是負面評判的語言,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長期生活在父母負面關注的孩子,會表現出高自尊、對否定敏感、自卑、膽小等一系列人格特質。就像很多家長抱怨孩子懶,其實孩子並不是真的懶,而是因為只要ta做事就會被挑錯,於是ta就學會了什麼都不幹——對做事的恐懼、對自己苛求完美,都會導致像文中這個孩子一樣的現象:我不學,不寫作業,那麼你就可以罵我不學,罵我不寫作業,但是你沒法罵我笨,嫌棄我學不會。

家長如果看不懂孩子行為背後的語言,就會天天揪著一棵樹上的樹葉倒騰,卻永遠不能順著樹葉捋到樹根,沒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們意識不到孩子的問題其實是源於他們自己的錯誤,反而會把更多的負面情緒宣洩給孩子,要麼打罵孩子,要麼唉聲嘆氣,恨鐵不成鋼,要麼強行控制,要麼哭天抹淚,用道德綁架孩子….他們唯獨不能真正懂得孩子,懂孩子的需要,懂孩子的心理,懂孩子的傷,孩子的痛,孩子的渴望…..

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懂得,就不要妄談愛。你不愛ta,雖然ta是你的孩子,你愛的只是你自己,因為你連試圖去了解ta都不願意,還因為ta沒有按照你的心意去做就遷怒於ta。所以,很多家長,並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偉大,你的愛,更多的是控制。請看清自己,更請你嘗試理解孩子的內心。畢竟,孩子的降生,不是ta自己選擇的,而是你帶來的。

逆反難管,貪戀手機,不寫作業...孩子正用這些行為為你敲響警鐘

5. 孩子要求退學,是嚴重的適應不良,其根本原因是心理上的問題

有了以上這些解釋,就很容易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Ta有美好的願景,但是卻沒有能力實現自己的願景。很多家長將其命名為缺少毅力,沒有恆心,其實這些都是簡單粗暴的負性概括。

孩子的 "退行"行為,背後必然是"退行"心理。

對困難的恐懼、應對方法的缺失、對自律的痛苦,沒有明晰的目標感……這些都是孩子要求退學的心理原因。如果不能從心理上解決這些問題,只依靠簡單的處理方法,比如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管理",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相反,因為這類孩子的心理本身就比較脆弱,比較容易出現適應不良的狀況,所以他們在遭遇挫折的時候,會顯得更容易放棄,如果父母緊逼不放,孩子可能會以徹底輟學的自毀式方式對抗父母的控制。

這個孩子的問題比較嚴重,絕不是靠父母幾句開導就能解決問題,這時候,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孩子是一個比較高效的選擇,但更主要的是父母改變養育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很多家長在這種狀況出現的時候,抓狂焦慮,想出各種方法對抗孩子,其結果往往是背道而馳,把孩子逼上更加走投無路的窘境,到最後開啟一拍兩散的模式,徹底不上學了。

教育的代價是血淋淋的,因為一不留神,影響的是孩子一生的人格。父母過於焦慮,過於關注成績的微小變動,這些焦慮會直接傳導到孩子那裡,讓孩子變得更加懦弱和逆反。

家庭教育說難也難,因為你要懂心理,懂人性,但說容易也很簡單,只要你願意去感受孩子的感受,理解ta,ta的心理問題一旦解決,行為的改變就會非常迅速而高效。

做父母的需要記住:孩子的一生將會有很多老師,但是父母,只有一個。所以,請你做好父母該做的事,給孩子理解,關懷和愛,為孩子建立規則,滋養心靈,在成長的問題上抓大放小,不必事事躬親,請不要充當不要當成績的典獄官,應試教育的鞭笞者,你是父母,是這世界上ta最愛的,和本該最愛ta的人。

逆反難管,貪戀手機,不寫作業...孩子正用這些行為為你敲響警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