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關注】這些謊言,被“一帶一路”發展成就戳穿

【热点关注】这些谎言,被“一带一路”发展成就戳穿

4月25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習近平將出席論壇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六年來,已經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化為現實,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進來,一系列利好消息令世界矚目。

不過,像其他國際合作倡議一樣,“一帶一路”在實踐過程中也曾遭遇一些人的質疑和猜忌:“一帶一路”是中國在製造“債務陷阱”?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是中國“一家獨大”?是為了轉移國內“過剩產能”?

對這些誤解,有必要用以下事實懟回去。

【热点关注】这些谎言,被“一带一路”发展成就戳穿

2019年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標誌性主題景觀“絲路金橋”。郭俊鋒/人民圖片

1、“一帶一路”是中國在製造“債務陷阱”?

事實:債務問題同“一帶一路”沒有必然聯繫,中國投資避免形成債務負擔

國際上有一種聲音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導致一些沿線國家債務水平過高,無法償還,不得不以其他方式抵償債務。

其實,這些國家的債務問題同“一帶一路”沒有必然聯繫。

一國債務的成因本身就很複雜,有的是經濟基本面出了問題,有的是歷史遺留的舊賬……而且,“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僅六年時間,簡單地將這些國家長期以來的債務問題歸咎於中國,毫無道理!

實際上,由於中國提供的貸款“門檻低”,不附帶苛刻的政治條件,在推進沿線國家建設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通過“一帶一路”合作,東部非洲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馬爾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橋,白俄羅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轎車製造業,哈薩克斯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

而且,中國一直高度重視如何既促進投資所在國的經濟增長,又避免形成負擔,所以一直強調選擇一些經濟效益比較好,且能促進就業、增加稅收、增加出口的基礎設施投資。

【热点关注】这些谎言,被“一带一路”发展成就戳穿

這是3月19日航拍的柬埔寨西南部西哈努克省的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以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為例,該項目是中柬“一帶一路”合作的示範樣板,全部建成後可容納企業300家,形成10萬產業工人就業,20萬人居住的宜居新城。

其實,一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僅向中國借錢,也從西方國家借錢。同樣是“債務”,為什麼西方國家的資金就是 “餡餅”,而中國提供的就是 “陷阱”?答案顯而易見。

2、“一帶一路”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事實:二者完全不同,“一帶一路”不是地緣政治工具

有人懷疑中國企圖通過“一帶一路”謀求地緣政治擴張,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事實上,“一帶一路”倡議和“馬歇爾計劃”有本質差別。二者的設計構想、根本目的、參與方式,完全不同!

首先,馬歇爾計劃是以美國為主導、單方面向歐洲國家投資和輸出產能的經濟援助計劃,帶有抗衡蘇聯、助美稱霸的政治目的。而“一帶一路”是國際經濟合作倡議,建立在自願參與、平等互利的基礎之上,不附加任何條件、不搞單向輸出或強加於人,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合作共贏。

其次,馬歇爾計劃很明顯是區分對待,拉攏西歐國家,排斥蘇聯東歐陣營。而“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進程,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遊戲,只要各國有意願,中國都歡迎。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不是地緣政治工具,這一點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就曾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聯合國新千年計劃宏觀目標相同,都是向世界提供的公共產品。共建“一帶一路”不僅促進貿易往來和人員交流,而且增進各國之間的瞭解,減少文化障礙,最終實現和平、和諧與繁榮。

3、“一帶一路”是中國“一家獨大”?

事實:事情大家商量著辦,“朋友圈”越來越大

有聲音質疑,“一帶一路”倡議由中國提出,規則也由中國單方面制定,是名副其實的“中國俱樂部”。

事實果然如此嗎?當然不是。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六年來,“朋友圈”不斷擴大。截至目前,126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同中方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協議,“亞投行”已從最初57個創始成員發展到遍佈各大洲的97個成員,近40位外方領導人、共150多國的代表將參加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試問,如果“一帶一路”只有中國受益,或者中國總是最大贏家,為何還有這麼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呢?那些說中國搞“一家獨大”的人,未免太低估了別人的智商。

“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正是因為這一倡議堅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各方都是平等的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各方都在努力實現“雙贏、多贏、共贏”,自然會“眾人拾柴火焰高”。

事實勝於雄辯。六年來,中國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總額已經超過6萬億美元,同沿線國家共建的82個境外合作園區也已為當地創造了將近30萬個就業崗位。

4、“一帶一路”是中國轉移“過剩產能”?

事實:產能合作基於互補性,還轉移科技創新成果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初,就有人將其錯誤理解為轉移“過剩產能”,擔心會給沿線國家帶來環境汙染。

對此,需要釐清的是,“一帶一路”倡議包括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而不只是產能方面的合作。一味強調“一帶一路”是中國轉移“過剩產能”,實際上是混淆視聽。

事實上,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多國進行的是基於經濟互補性的跨國產能合作,不是把過時的和汙染的產能轉移出去,而是與當地國家共同協商、設計、建造新產業。雖然有一些產能在國內來說是相對富餘過剩,卻是在國際市場競爭下形成的優質產能,既符合眾多發達國家的市場需求,也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需求。

【热点关注】这些谎言,被“一带一路”发展成就戳穿

這是3月26日在阿根廷丘布特省拍攝的正在建設中的羅馬布蘭卡風電項目。新華社發(馬丁·薩巴拉 攝)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中國企業援建哈薩克斯坦的風能電站和太陽能電站,有力推動當地“綠色能源”產業開發;參與承建的努奧光熱電站項目,將讓摩洛哥超過100萬家庭用上清潔能源;承建的吉布3水電站,讓埃塞俄比亞告別了電力短缺的歷史。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向沿線國家轉移先進的科技創新成果。剛剛發佈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與展望》報告顯示,目前中國與沿線國家簽署了46個科技合作協定,共建了5個區域技術轉移平臺,還在推動北斗導航系統、衛星通訊系統和衛星氣象遙感技術服務沿線國家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