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戰研發原子彈,最後關頭為何放棄?

在美國曼哈頓計劃之前,世界各大強國就對基於核裂變產生巨大威力的武器有過研究。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日本空軍參謀長安田武雄就對原子彈十分的感興趣。他畢業與日本東京大學曾擔任陸軍航空技術研究所所長,由於受過高等教育他對國外軍事方面的科技盡展情況特別關注,自然也注意到了核裂變的發現。1940年4月在得知核裂變具有極大的軍事潛力後,安田武雄向東條英機提出了書面意見。在得到東條英機的肯定後,安田武雄在1941年5月指令日本物理化學研究所討論核武器的可行性,由日本著名核物理學家仁科芳雄教授負責。

在日本陸軍開展核研究的同時,日本海軍也開始了原子彈的研究工作,1942年初日本海軍開始了原子動力能的研製開發。為此海軍技術研究所成立了一個核物理成就利用委員會,追蹤國外的研究進展情況。委員會有日本第一流的核物理學家組成,至1943年3月,委員會相繼召開10此物理討論會,他們得出結論是造出一顆原子彈從理論上是可行的,但需要十年時間左右。他們還認為德國和美國都沒有多餘的工業能力可以及時的生產出原子彈用於戰爭。在確信核物理研究所在短期內不能取得任何成果後,海軍便解散了這個委員會。

但日本陸軍(日本空軍歸陸軍部管轄)依然進行原子彈的研發,1943年負責原子彈研發的仁科芳雄向空軍司令部提交了一份確認原子彈在技術上可行的研究報告。東條英機在審閱了報告後,馬上指示凡是計劃所需要的資金、材料、人力,都要優先撥放。但是原子彈的基本材料鈾日本根本就沒有。於是日本向德國求助,1943年底德國派出了一艘潛艇將一噸鈾礦運往日本,但卻在馬六甲海峽被美軍擊沉。德國此時已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再也沒法顧及日本的請求。

1945年春天,日本分離鈾235的實驗出現成功的跡象,但為了得到一枚原子彈所需的鈾遠遠不夠。1945年4月13日160架B29轟炸機轟炸東京,航空技術研究所49號樓被炸燬,裡面有同位素分離器,至此日本妄想製造原子彈的美夢徹底破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