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張掖市大佛寺美景


大佛寺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原名迦葉如來寺,明永樂九年敕名寶覺寺,清康熙十七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內有巨大的臥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寺佔地約23000平方米,坐東朝西,現僅存中軸線上的大佛殿、藏經閣、土塔等建築。大佛殿面闊九間,進深七間,高20.2米,二層,重簷歇山頂。殿內有彩繪泥塑31具,為西夏遺物。其中臥佛長34.5米,為中國現存最大的室內臥佛像。臥佛後有十大弟子群像,旁有優婆夷、優婆塞及十八羅漢等塑像。藏經閣面闊21.3米,進深10.5米,單簷歇山頂。土塔原名彌陀千佛塔,為磚土混築密宗覆缽

寺內安放有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槃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並排而坐,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


大佛寺景區位於甘肅省張掖城西南隅,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蹟群,它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誌性建築。景區對外開放的景點有建於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寺內古建林立,古樹參天,碧草成蔭,環境優美。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張掖大佛寺位於張掖市西南隅,因寺內有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涅槃像而得名,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蹟群,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誌性建築。 景區對外開放的景點有建於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其中,大佛寺是該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為西北內陸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







史載西夏國師嵬眻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初建大佛寺。現存建築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為“登極樂天”、“西方聖境”,右為“入三摩地”、“袛園演法”。殿內有木胎泥塑佛像,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佛身後塑十大弟子 張掖大佛寺 張掖大佛寺 ,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為《西遊記》和《山海經》壁畫。













張掖大佛寺被評審為4A級景區 這裡有全國僅見的西夏少數民族宗教殿堂,亞洲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世所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還有數以千計的館藏精品文物。在歷史上大佛寺又是與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關係的古剎之一。據記載:篤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 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於大佛寺。大佛寺經國家多次撥款修葺,被國家旅遊局評審為4A級景區。今天已成為集文物收藏、陳列、展出、









大佛寺的歷史文物。 1966年在臥佛腹內發現石碑、銅佛、銅鏡、銅壺、佛經等,還有一塊鉛牌,記載了明成化年間在河西發生的一次地震,是供了河西地震史的新資料。1977年在大佛寺附屬建築金塔殿下出土的五枚波斯銀幣,則是古代中外貿外貿易往來的見證。此外,該寺碑有明宣宗《敕賜寶覺寺碑記》、明通政使穆來輔《重修宏仁寺碑記》等。寺中藏有《大藏經》等眾多佛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