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名校舞弊看中國高考改革,自主招生錯了嗎?

650萬美元賄賂震驚全美

震驚全美的知名高校招生舞弊案又有了新故事,很不幸,故事添加了“中國元素”。

從美國名校舞弊看中國高考改革,自主招生錯了嗎?

據《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等媒體報道,在本案牽扯到的眾多“富翁”家庭中,有一個來自中國的家庭,向案件背後的“操盤手”威廉·辛格(William Singer)支付了高達6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374萬元)的賄賂。辛格本人對此供認不諱。然而,這個支付了650萬美元的家庭的身份仍然未對外公佈。

從美國名校舞弊看中國高考改革,自主招生錯了嗎?

此外,另外一名名叫Sherry Guo的中國女學生則花了12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808萬元),最後成功被耶魯大學錄取。她的律師證實稱,Sherry Guo今年21歲,她初中畢業後就從中國搬到了南加州,並在南加州唸完了高中。


從美國名校舞弊看中國高考改革,自主招生錯了嗎?


美國檢方上個月曾宣佈,他們逮捕了數十名富有的美國家長,稱他們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進入一流大學,曾向威廉·辛格支付了鉅額的款項。此前,人們的聚集點落在兩個好萊塢明星上。而現在,“神秘中國家庭”支付的650萬美元賄款是目前所有被曝出金額中最高的一筆。本案中有幾個中國家庭備受美國社會的關注,因為他們支付的賄款遠遠超過其他涉案家庭。


從美國名校舞弊看中國高考改革,自主招生錯了嗎?


美國高校舞弊醜聞涉案好萊塢影星菲麗西提-霍夫曼和洛莉-路格林

10%中國留學生申請材料造假

這一事件再次讓人們聯想近年來發生在中國留學生身上的一系列造假風波。

  • 英國指責中國留學生英語成績造假,當年,8000名中國留學生面臨退學;
  •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查出中國留學生背景材料作假,拒絕留學生的簽證;
  • 加拿大發現上千中國留學生論文有作假、槍手代寫現象,勒令其退學。
從美國名校舞弊看中國高考改革,自主招生錯了嗎?


從美國名校舞弊看中國高考改革,自主招生錯了嗎?


而在中國留學生最大市場的美國,很多無良中介機構為了給學生拿到更好的offer不惜走上造假的道路,於是,美國的一些大學發現,前來報到的學生長得和申請材料中的照片都不一樣。而申請材料上一些表現非常優異的學生,甚至連基本的英文詞彙都看不懂。在經過調查之後,發現了更多的資料造假問題。不少美國高校的招生委員會感到頭疼:大概有十分之一的中國留學生的申請材料都存在造假問題。因為,中國留學生有著千篇一律的文書和動過手腳的成績單。就此次名校舞弊案中的情節來看,一個藝術生居然搖身一變成了足球運動員。


從美國名校舞弊看中國高考改革,自主招生錯了嗎?


在關注這起美國史上最大招生舞弊案的同時,筆者又看了另一則消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陸續公佈2019年自主招生簡章,與去年相比,招生政策明顯趨嚴,稱為自主招生“史上最嚴”。招人計劃人數驀減,報名者也下降了一半。有意思的是,如清華大學對自主招生報名條件進行了較大改動,不再使用“表現突出”“取得優異成績”這樣模糊的表述,而是明確提出了報名的“最低門檻”;北京大學則刪去了有發明創造或參加科技類競賽全國決賽、國際比賽獲得優異成績者這一條件。更為人關注的是,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都在自主招生中增加了體育科目測試,有的高校對體測未達標的學生“一票否決”。

兩件事,都涉及了一個話題:自主招生。一流名校選拔一流人才,究竟是要設一條分數線、或“最低門檻”好,還是不拘一格、各具特色好?看罷美國這起名校舞弊案,人們要說,即便是擁有高度誠信體系的國度,所謂的自主招生還是有缺陷,有缺陷就是不公平。

自主招生錯了嗎

我國的自主招生始於2003年,當初就是為了打破“分數論英雄”、“一考定終身”的傳統高考模式。曾經,自主招生越辦越火,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所謂“專業化”的中介培訓機構過度參與、家長考生的盲目報考、無休無止的各類考試浪費資源以及招生過程中的違法違紀行為。對此,有人說,如今,教育主管部門要為自主招生踩剎車;也有人說,教育部門要避免自主招生中“暗箱操作”,讓自主招生更完美;更有人說,自主招生根本不符合中國國情,不如退回從前,一考定終身。


從美國名校舞弊看中國高考改革,自主招生錯了嗎?


自主招生現場

值得注意的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高校採用自主招生是一種堅持多年的普遍現象,而高校招生中出現舞弊事件也並非美國的這起個案。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看到最多的是司法介入,至於自主招生制度本身、招生模式是否公平,則很少有人討論。因為,任何一種教育模式、選才方案都未必是盡善盡美的,也許都會有漏洞,都會有不公平。人們接受的是主流,是整體,不能以個案否定整體的價值體系。


從美國名校舞弊看中國高考改革,自主招生錯了嗎?


反觀我國,近年來凡涉及自主招生醜聞時,便有各方人士站出來抨擊一番高考制度的改革,各高校的自主招生可以說是挺著風暴前行。今年,有人評價是完善自主招生制度,是為自主招生制度“打補丁”“補漏洞”,於是,有了這個“史上最嚴”自主招生方案。然而,既有“最低門檻”,又有“一票否決”,這樣的方案是否有違“不拘一格”的初衷,值得思考。

留學只為“留憑”,改變用人體系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大學也是普遍採用自主招生,於是,便有這幾個故事:

  • 吳晗文史、英文滿分,數學零分,被清華大學錄取;
  • 臧克家在山東大學入學考試時,數學考了零分,作文也僅寫了三句詩,誰知,就憑三句詩為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聞一多看中,破格錄取;
  • 朱自清數學考了零分,仍被北京大學錄取。

可以想象,如果當年名校也像今天都設置了“門檻”,也許,我們會錯失這些名家的風範。

發生在中國留學生及自主招生考生中的造假行為,其根源是什麼,值得深究。

教育專家熊丙奇曾經評述

對出國留學造假進行分析,不難發現,一些家長和學生本人,其實十分清楚自己的“留學”其實不是“留學”而是“留憑”——能否學到知識,提高能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拿到一張文憑。而且這張“洋文憑”,在國內十分管用。正是看重這一點,一些不法留學中介與國外教育機構,發現其中的商機,做起了“留憑”生意。

熊丙奇進一步評價

多年來,我們一直呼籲,從重視人才的真實能力與素質出發,要改變學歷用人標準,建立新的人才評價與管理體系,可是,學歷仍舊是“人才”最重要的“身份證”,是十分關鍵的職業“敲門磚”,不管你是否有真才實學,首先必須有學歷、有證書,才可能談得上是“人才”。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用簡單的學歷標準和證書要求,替代對人本身的考察,甚至還對學歷進行分層……如此等等,學歷成為籠罩在人才身上的“光環”。

只有分數,不會產生科學家

顯然,我們的教育需要培育有才可用之人,而非文憑之人。當教育產生功利之戾氣時,勢必偏離其本身。其實,“分數論”、“絕對公平論”、“一考定終身”等種種觀點,皆源於功利二字,如果人人僅是圖教育改變自身命運,而非興趣、特長所為,那麼,這種環境下的學生,本身必然會有缺失。

在美國,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國學生因為學業問題,被迫離校。有報道分析指出,邏輯性差、缺乏批判性思維是中國留學生的普遍軟肋。國內學生接受的是應試教育,老師教的是讓學生如何“聽話”,因為只有那些聽話的學生才能考取高分。而分數是國內學生的命根,直接關係著未來的前程。而在美國的大學,教授們更關注的是學生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那些通過百度、谷歌搜索出來的答案。國內的學生喜歡背答案,但這些卻是做科研要不得的。

因噎廢食,是古人留下的深刻道理。十多年前,我們認識到科技的差距,也認識到教育的短板,開始向死板的高考制度“宣戰”,力圖打破分數對教育的掌控、對學生的束縛。我們認識到只有分數,不會產生科學家,於是,一直在自主招生的道路上摸索。任何一種改革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自主招生的最終目標是創造更多優秀人才,難道因為有違法、有舞弊,便能否定其意義嗎?不能。打破“一考定終身”的高考改革沒有錯,我們必須堅持。



金海岸工作室 張炯強

圖 片 | 東方IC 部分來源於網絡

編 輯 | 梁群 唐夢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