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之首——大米的前世今生

如果問你,水稻是什麼?你也許會直接回答:大米!其實你只回答對了一半。

我們熟知的紫米和糯米,其實也是水稻。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超過14萬種水稻,並且還在不斷湧現出優質的新品種。發展至今,世界上有一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

五穀之首——大米的前世今生

從物種分佈來看,大約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長江下游發掘的河姆渡遺址中存在稻,是考古發現的最早的種植大米,由此推斷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

五穀之首——大米的前世今生

五穀之首的美譽

中醫認為大米味甘性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強志、和五臟、通血脈、聰耳明目止煩、止渴、止瀉的功效,稱譽為“五穀之首”,是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約佔糧食作物栽培面積的四分之一。

古代養生家還倡導“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由肺陰虧虛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經常喝大米粥有助於津液的生髮,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皮膚乾燥等不適。煮粥時若加點梨,中醫養生效果更好。

五穀之首——大米的前世今生

大米的加工

禾(小米)、稻、稷(高粱)、麥、菽(豆)稱為“五穀”,稻即是未加工的大米。

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時,杵臼被髮明應用,人類開始清理分離穀殼與米糠,杵臼制米裝備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仍有使用。發展至十九世紀末,輥式米機被髮明,碾米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二十世紀中期噴風米機問世,碾米效果得以較大的改善。二十世紀後期制米技術快速發展,光電色選自動清理水平不斷提高,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五穀之首——大米的前世今生

東營黃河口大米

黃河口大米產於黃河三角洲一帶,尤以山東東營為多,所產的大米以其顆粒均勻、晶瑩剔透、粘度適中、香甜可口、營養豐富,而成為稻米中的上品,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黃河口大米”,深受市場青睞,消費者的喜愛。

黃河水所含泥沙中,富含氮、磷、鉀等多種化學元素,還有大量有機質。另外,黃河口新淤地含有少量鹽鹼,這些都是黃河口大米品質優良的形成因素。黃河口大米無論蒸、煮皆清香可口,早在八、九十年代就已譽滿京津,實為粳米中上乘品。

魚臺大米

山東省魚臺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當地土地肥沃,土壤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微量元素和營養元素含量高於全省平均值,緊靠南四湖生態保護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為發展優質稻米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魚臺水稻採用微山湖水灌溉,湖水常年清澈,無汙染,豐富的礦物質為水稻生長髮育,生產優質大米提供了物質保障。魚臺大米粒呈半透明,有光澤。米飯飯粒潔白完整,有油光,軟而不粘、有韌性,氣味清香,軟硬適口,涼後仍能保持良好口感。

五穀之首——大米的前世今生

齊魯糧油將山東本土大米企業經過嚴格把關,篩選出優質大米產品。米香溫潤入口,幸福入心,每一粒“齊魯糧油”米,都米香四溢,口感醇厚,回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